粉丝文化,“粉”什么很重要
近日,歌手Kris Wu(吴亦凡)力压Ariana Grande、Lady Gaga等知名歌手在iTunes美国区音乐榜上霸榜,让美国人集体蒙圈“Kris Who?”事件一出,引发舆论热议。据媒体报道,其粉丝这次在美霸榜也是经过数月、集资几百万元的精心筹备:破解苹果ID、美国支付方式、境外住址身份等限制,关掉定位系统冒充美国区用户,等等。美国《福布斯》刊文称“吴亦凡借由新专辑将中国音乐带到西方”,就有网友在推特表示“他将中国水军带到西方”。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粉丝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发展。在中国,过去追星都自称某某的“歌迷”、“影迷”,后来说是某某的“粉丝”,现在很多人亲昵的称某某是自己的“爱豆”,粉丝群体叫“饭圈”……随着称呼的变化,粉丝与偶像之间、粉丝之间的情感与现实联系也在加强。
2015年,两个偶像团体的年轻粉丝由于不满一方对自己“爱豆”的批评,在互联网上进行“掐架”,一条仅仅几分钟的视频,在24小时内微博浏览量达到3300万。这一事件在网络上也被称为“小学生世纪骂战”,引发社会讨论。
2016年,某明星17岁生日时,粉丝租下美国时代广场11块LED屏为其送上生日祝福。
2017年,某口碑较差电影上映短短几小时票房就实现过亿,两位主演的粉丝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锁场”,狂买重点城市热门影院黄金时段的场次,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018年,某偶像的粉丝觉得一个网络社区中的帖子是对自己的偶像“抹黑”,由此引发两拨粉丝的跨平台互相攻击,在热搜话题中进行“控评”。
不难发现,近年来粉丝日渐从小圈子中走出来,从线上线下两路把影响力伸展到公共领域。客观的讲,一些粉丝活动助力公益,是值得赞赏的。而类似于刷榜刷票房、网络人身攻击,甚至骚扰明星日常生活等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
其实,追星行为不难理解,它代表了我们内心对某种行为、能力、品格的欣赏或者情感的寄托,花钱买张盘、看场演唱会也无可厚非。粉丝文化本身也没有原罪,它只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产业模式和文化现象。可是,在喧嚣与纷争背后,我们要看到,如今的“饭圈”似乎有些肤浅,其衍生行为也更容易非理智表达。从“Ta好有才华”到“Ta好帅/美”,从买碟听歌的追星族到骚扰他人生活的“私生饭”,难道只能感慨“这届粉丝不行”吗?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一些粉丝团中,追星也越来越变得有门槛有要求。在网络社区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粉丝指责他人“没买/看过……,不配做谁谁谁的粉丝。”而在一些线下活动中,如果没有花钱买一套“标准”的粉丝装备,组织上也会不带你玩。在粉丝组织中以金钱投入为重要评价标准形成的等级权力结构,令人望而生畏。
往小了说,在粉丝团体日渐低龄化的当下,乌烟瘴气的粉丝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正确的三观养成有着巨大的危害。往大了说,横冲直撞的粉丝文化也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国外“霸屏”、甚至总结出《XX打榜总教程》的行为,岂不是又给了某些舆论炒作“威胁论”或者“锐实力”的口实?
退一万步说,“刷”出来的成绩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是让自己的偶像在数据的虚假成就中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还是为了满足自己抓不住的虚荣呢?霸榜、刷票等行为,都不足以撑起一个理智良性的“饭圈”。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粉丝也会逐渐成熟。但是,我们更希望年轻一代在长大过程中可以减少付出“成长的代价”。
随着粉丝文化日益活跃,粉丝经济已势不可挡,如何与这股新兴力量对话,倡导年轻群体理智“追星”,引导粉丝“粉”一些娱乐之外更有内涵底蕴的人和物,是更加值得社会讨论的话题。(人民日报海外网 李图南)
网址:粉丝文化,“粉”什么很重要 https://mxgxt.com/news/view/146655
相关内容
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爱豆文化?和传统的粉丝文化有什么区别?
人民日报谈粉丝文化:“粉”什么、怎么“粉”是关键
粉丝文化作文800字
我为什么要与全世界为敌?粉丝:我帮你!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
私生饭:粉丝文化的畸变
在娱乐圈中 为什么粉丝要给明星应援
2018热词丨“粉丝”和“粉丝文化”
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
如何看待粉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