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追星路上,别迷失了自我

发布时间:2024-12-11 07:35

中秋刚过,艺人李易峰违法失德行为迅速成为舆论热点。身为明星,多次违反法律;身为公众人物,用谎言欺骗大众,最终受到法律惩治。可是,已经铁板钉钉的事实,竟还有粉丝执迷不悟,通过追星账号发表极端言论煽动、误导受众,给青少年带来恶劣影响。对此,9月13日晚,微博公告称:近日发现有个别粉丝以非理性的方式追崇劣迹艺人,甚至发布极端追星言论,严重破坏网络健康生态,对此站方坚决予以严肃处置。同日,微信也发布“文明上网,理性追星”的倡议,表示会对发布诱导非理性追星等内容的账号予以从严处理。但我们依旧忧心忡忡,坚决抵制这类“无底线追星”顽疾,全社会该如何引导年轻人追星?谁是我们该追的星?

宽容并不代表放纵,原谅并不代表无错

特约评论员 刘晋祎

追星”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时尚生活的一个元素,既代表着追星者的审美观,也展示了追星者的价值观。有一句通俗的话,叫“你追什么星,就代表你是什么人”。追星,意味着个人对明星的外在和内在都认可,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和道德情操。如果将一个违背社会基本公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人都作为要追的星,这本就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贬低。

当然,年轻人追星,可能是因为明星的外在容貌契合了自己的审美标准,让自己产生愉悦之情。这是正常的人性反应。但是,我们还需注意,人的情感只有受到理性的合理规导,才是真挚、持续、稳定的情义。如果只在乎外在的感官刺激,那只能是波涛汹涌,让人丧失独立的判断力、鉴别力和自控力。真正的明星,其本人也应该不想被追星者投入这种肤浅的情感。

因此,年轻人该怎么追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两个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首先要明确“明星”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把“空壳明星”“皮囊明星”等作为偶像来追捧,那只能导致自己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潜移默化地出现偏差,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什么是真正的明星?至少应该不是低俗、媚俗、庸俗的代言人,而是代表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家国情怀、精湛的专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理念。青年人追星,其目的是通过汲取明星身上的各种优点来促进自己全面发展,这样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此外,还要弄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追星。追星并不意味着只看到明星的优点,甚至无限制放大明星的优点,而对于其缺点避而不见。更有甚者,即便有关明星的负面消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些追星者也对其表现出无理性的愤恨,甚至仇恨发布负面消息的人和平台。这种追星的行动已经超出了人的合理认知范畴和理性思维,是一种盲目的追随,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所谓人无完人,只有在时代的发展中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实现自身的持续提升。宽容并不代表放纵,原谅并不代表无错,这一点是需要广大追星者时刻注意的原则。

(作者为青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

“饭圈”不能成怪圈,追星不能无底线

特约评论员 高亮

理性为感情所掌握,如同一个软弱的人落在泼辣的妇人手中。”700多年前波斯诗人萨迪的话,在今天李易峰事件中再次让人警醒。

随着北京警方的通报,“顶流”李易峰嫖娼实锤。广告解约、社会谴责……公众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绝不姑息、绝不容忍。然而面对违法犯罪的铁证,李易峰的一些粉丝似乎还是不肯相信,有些甚至还在网上为其洗白,一些奇葩言论委实让人震惊。细究起来,这些粉丝之所以“中毒”至深,除了自身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由自主“神化”偶像等原因外,背后畸形的“饭圈”乱象更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泛娱乐化的兴起,应援打榜、刷量控评等所谓“饭圈文化”进入人们视野。作为“饭圈”的主体,很多年轻人受年龄阅历等影响,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易受不良诱导参与到互撕谩骂等非理性追星中,甚至艺人违法被拘还要网上应援,商量如何“捞人”。近年来“饭圈文化”的不断扩张,与操盘者对于“饭圈”流量的收割不无关系,他们通过情景设置,完成娱乐理念的输出甚至侵略,最终把粉丝变成自己的“韭菜”。一些靠吃“流量”饭的明星,默许甚至纵容非理性追星行为,也助长了“饭圈”乱象滋生。

“饭圈”不能成为怪圈,追星不能没有底线。纠治“饭圈”乱象,应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艺人作为公众人物要爱惜羽毛、以身作则,提高职业素养;社会和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端正其是非观;相关部门在治理“饭圈”乱象时要善于抓重点,不能每次重拳举起却多数打在粉丝身上,要坚持精准引导,防止粉丝被资本逻辑裹挟,引导明星、经纪人、群主等发挥更积极作用。当然,面对靠舆论做大的“饭圈文化”,也要学会以舆论之道去监管,在依法治网管网的同时,用真实理性的正面舆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帮粉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形成“人人独善其身”的自觉,实现“人人相善其群”的格局。

“饭圈”再大,也大不过法。碰触红线,必将受到严惩。在流量为王的当下,拒绝裹挟、理性追星,不仅是广大粉丝急需提升的素养,也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守住的底线。

(作者为央媒从业者)

“理性追星”不能靠短期治理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某明星失德违法事件虽已“板上钉钉”,并无争议,但网络上的非理性言论依旧频现,有粉丝为其“辩白”,甚至不乏极端且无底线的追星言论。这不仅挑战社会的公序良俗,也让公众如何对待明星,追什么样的星,以及新闻媒体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思索。

网络上之所以依旧有人对某明星的塌房事件进行“辩解”,诸如“又没睡粉”之类的言论还在不断出现,一个直接原因就在于该艺人的人设。某些粉丝可能无法在一时间接受,一个此前被塑造得近乎完美的人,怎么会忽然失德违法呢?他们甚至会想“这不可能”“这有黑幕”。从一个偶像巨星到忽然被拘的巨大落差,他们难以接受。

可是,我们更应该思索这样的落差是怎样造成的呢?说到底,是有些媒体特别是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一手酿成。如果媒体没有不停地在宣传报道中给这些艺人塑造完美人设,如果社交媒体平台上没有人为地给他们流量支持,会有这样的结果吗?现实情况是,艺人背后往往存在巨大的资本支持,这也是“饭圈”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了流量,才能有关注点,也才能赚取更多的钱。

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需要自己的精神偶像。但是,宣传什么,引导什么,提倡什么,这是我们舆论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新闻媒体以及那些有着媒介功能的网络平台,在对待这些明星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性报道,而不能以追星的心态去报道这些明星。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明星的时候,抱着仰视的姿态、崇拜的心态,怎么能够做到客观、理性报道呢?这些年甚至出现记者不报道文化新闻事件,反而报道明星给自己签了个名,并为此激动不已。如此心态下的报道,如何引导公众做到正确认知呢?此外,更有一些网络平台为了吸引娱乐公司的广告投入,不惜以“热搜”“榜单”之类的产品来博取眼球,这样的舆论空间又是什么样子呢?

说到底,引导公众理性追星,不能靠短期治理,而应绵绵用力,建立健康积极的舆论空间。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追星当“仰高山、行景行”

实习生 张洁

身为公众人物、坐拥千万粉丝的李易峰多次违反法律,甚至在被曝光劣行后还用谎言欺骗大众。9月15日,随着李易峰微博账号、“壹峰信”工作室及全球后援会官方账号被封禁,一场闹剧暂时平息,但是仍难消大家对于追星乱象的质疑与反思。

其实,早在李易峰之前就已经有不少艺人因违法失德行为“翻车”。2021年年初,演员郑爽因巨额偷逃税等劣迹被封杀;同年8月,艺人吴亦凡涉嫌强奸罪被依法逮捕……明星违法失德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也让许多喜爱他们、以他们为榜样的粉丝寒心。但直到现在,网上仍有部分粉丝在偷偷支持这些劣迹艺人,更有甚者商讨出组团“探监”的荒唐言论。

笔者认为,对无底线追星,我们应坚决予以抵制,应当探求追星更深层次的意义,而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明星表面的光鲜亮丽上。

追星当仰高山。在泸定地震灾区救援的人民子弟兵们,让无数女孩从大山走进大学的张桂梅校长,毕生致力于国人吃上饱饭的袁隆平院士……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追的星。现在,很多人被娱乐裹挟,盲目地进行偶像崇拜,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努力寻回失落的人格信仰与尊崇,找到真正追求的那颗“星”,而不是放任自己走向个人崇拜的庸俗化与娱乐化。

仰高山时莫忘行景行。“见贤思齐焉”,偶像的力量激励我们向善向上,尊崇什么样的人,便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李连杰把李小龙当作偶像,他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通过银幕传向全世界;詹姆斯从小崇拜乔丹,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他勤练球技,终成NBA著名球星……追星的背后,是热爱、是追随,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反观那些违法失德的劣迹艺人,让他们的粉丝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甚至有粉丝为了所谓的“偶像”做出违背良俗、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事情。明星和粉丝之间是平等的,追星不应被“爱”绑架,不能把偶像变成高高在上的“神”,在大数据和氪金的“内卷”中迷失自我。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编辑出版学大三学生)

网址:评论区丨追星路上,别迷失了自我 https://mxgxt.com/news/view/146594

相关内容

保剑锋谈论再度走红:别因瞬息万变的境遇,迷失了自己最初的追求
别让“迷群”走向迷失
“大牌空降评论区”屡创纪录,QQ音乐正在成为Z世代“玩”音乐的聚会社区
粉丝疯狂盲目的爱让明星迷失自我
畸形“饭圈”文化:是什么让明星迷失自我
记者调查畸形“饭圈”文化:是什么让明星迷失自我
他们在追啥丨孩子过度沉迷追星怎么办?心理专家支招
茂名路张园位于上海静安区,我们的宝贝又开启了迷路模式了么
万众期待,毒液3来了,资源已出,评论区自取
#微评谈#粉丝在飞机上闯舱追星 网友:不管理粉丝的明星就是失格偶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