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变”求新,“变”中求进
思“变”求新,“变”中求进
作者:李彤
宝山区2022级选调生
现于月浦镇沈家桥村锻炼
又一年盛夏时节,阳光如织,梅园葱郁,粉墙黛瓦,路旁玫色千鸟花点映,一幅乡村振兴美好图景照进心间。从初识的陌生与好奇,到逐渐融入这片土地的节奏,再到对乡村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在乡村锻炼的时光,面对新变局、迎接新挑战,我对乡村的认知,经历了三重转“变”。
准确识“变”
从发展路径中洞悉乡村
来到沈家桥村时,正值我村建成上海市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经历了面貌的换新,以钱陆路以西、富长路以东为振兴成果的核心展示区,新产业新业态入驻,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风貌有效提升,借助“小三园”建设,村民宅前屋后也焕发勃勃生机。识“变”就是到村第一课,与家乡截然不同的乡村图景吸引着我去探索它的来路,华丽蜕变经历了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很艰辛,却是乡村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月浦镇三村联动的最后一环,沈家桥村承袭聚源桥村、月狮村发展的优势经验,明晰农体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三村组团式发展、片区化建设,如今,“丰”字形产业结构初见形态。乡村振兴由创建阶段转为常态长效可持续发展阶段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变“输血”为“造血”,说来容易,实施却并不简单。环境治理、景观维护均需要资金,我也因此经常纳闷,投资到底能否回本,如何才能用“小钱”撬动“大钱”。
这样的疑惑,随着对集体经济的深入调研逐渐明朗。资金的秘密源于三个思维的转变。一是从“问土地要产值”向“借空间增产值”的转变,在建设用地紧张的大背景下,在传统的林地上嵌入开发林下乐园,开拓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产业融合带来土地价值叠加。二是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破除土地依赖型集体经济收益模式,做亮特色产业、打开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三是从“单兵作战”向“抱团联动”的转变,两镇八村组团发展,经验互鉴,产业互补,一盘棋布局,打通资源要素流通的通道。去年宝山花艺节期间,三村联动区域共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游客体验度不断提升,也带动了村内花卉、宠物等产业蓬勃发展,发展思路和模式的变化的背后,是对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不断探索。三重转变的内在本质是资源盘活、入股分红、抱团发展新模式,租金、税金、薪金、股金稳步上涨,焕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在乡村实践中,逐步拨开现象看本质,我认识到转型发展不仅需要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逆袭,更重要的是产业及文化内核的推陈出新,是人居环境改善背后的收入方式、治理方式的革新。
因势应“变”
在变局中摸索出“新路子”
新业态相继落地后,发展模式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硬性层面是空间上的嵌入和经济上的往来,如何使新业态在文化软性层面上融入乡村,成为乡村的一份子?我有幸借助“美好社区先锋行动”的工作契机对农村社区化管理新模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文明积分制如何做出特色?除了更贴合村情、老百姓需求的执行细则外,村内联合村企推出特色的宠物服务、蝴蝶兰盆景等兑换品类,让村民更了解家门口发生的变化,也让积分制更有活力。这些点滴的创新举措也带来可喜的“变化”,村里“汇心”沪剧社自主编排的新曲目中“蝴蝶兰格美景真赞啊”的唱词便是百姓们对新业态最好的认同。新产业能为乡村带来什么?从社区管理新模式出发,在变局中开新局,如联合宠物学校共同倡导“文明养宠”新风尚,探索农房整租新模式,新增景区管理员、企业财务、园艺师等特色就业岗位,无不是在党建引领下,因势应“变”,用“新路子”打开村企共赢新局面的举措。火车头作用如何发挥?乡村事归根结底还是百姓事,乡村治理成不成功,关键在于为民办事中的实际行动,讲究“真实”。党群服务站内的远程帮办点、村民议事后设立的路牌、引来村民驻足观看的简约村规民约,正是一件件结合村情民情实际做出的改变,让乡村不断蜕变向前,朝着治理有效、人民幸福的方向发展。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发展背后的奥秘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顺势而行,在规定动作外挖掘特色举措,将多元主体纳入乡村治理微网格,以民心实事项目为抓手推动共治是我在这段旅程中总结的应“变”之策。
主动求“变”
于实践中注入“源头活水”
无论是产业转型还是治理创新,乡村活力的根本还在人。乡村文旅产业离不开流量红利,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集聚。
乡村振兴是在“有没有”基础上解决乡村“好不好”的问题,是向着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而努力,从因“村BA”火出圈的台盘村到乡村旅游的安吉模式,一个个村落走到台前,背后都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挖掘整合和价值共享。上海的乡村相较其他地方有更高的起点,也具备更足的后劲,流量的引入靠的不仅是举办文艺节和活动,更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乡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实现乡村发展需求和资源结构的精准对接,将集聚效应转化为经济与文化效益。
在月浦三村的实践学习中,我看到因乡土情怀回乡创业的民宿兄弟、看到陆续入驻整租公寓的企业、看到年轻村民回乡投身乡村建设,其中不离一条良性循环原则:以美好的人居环境带动人才的回流,以人才汇聚带动乡村振兴,新农人与新农村的“双向奔赴”。“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这背后,是乡村主动求“变”带来的吸引效应,也是不断完善的机制体制让人才活力与乡村愿景得以同频共振。
而随着在村时间的累积,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我从刚开始跟着做,到有意识地主动分析思考,再到将设想付诸行动。在主动承担乡村荣誉创建、推进党群服务站升级改造、牵头美好社区打造、路桥铭牌树立等工作中,得以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创新意识,从“土经验”中挖点子,努力把群众的“想法”变“办法”,自己也逐步向着乡村“建设者”和“代言人”的角色靠近。一路成长,从“准确识变”到“因势应变”再到“主动求变”,也愈发深刻认识到要想交出乡村振兴满分答卷,就需要涵养求变之勇,打好主动仗。在时代潮涌中,不仅要把握发展的机遇,更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蓄积“赶考动能”,去发挥自身的价值,托起乡村振兴梦想。
有幸借锻炼之机,成为乡村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领会乡村振兴深层要义。展望未来,纵有困难阻碍,我将继续保持这份主动求“变”之心,砥砺奋进,为乡村振兴、宝山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
网址:思“变”求新,“变”中求进 https://mxgxt.com/news/view/14574
相关内容
讴歌新时代 逐梦新征程|求真求实探科学 实事求是悟真理谢小蒙全家迁往乡镇居住,谢广坤无奈之下只得破壁求变
真正的高手,都能在变化中抓住不变
思维导图 | 高瓴张磊:永远追求丰富而有益的人生
俞敏洪:改变一生的“捡砖头思维”
夜读|内求于心,方能外显于行
深情书写宏阔细微的山乡巨变
内求,人生才会变得美好
《出路》新书发布:胡小平再献力作 描绘乡村变迁
医保待遇有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