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从现状看发展
刘焕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已彻底更新,对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对中医养生寄托了期盼。
中医养生之“热”
政府引导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改变以往“重疾病,轻预防”的思想,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007年11月29日,吴仪副总理宣布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广州试点启动,2008年1月正式实施。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内初步形成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这一切预示着全民预防时代的到来。
专家贡献
全国各类中医养生促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养生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出版有关养生书籍已达万余种,并常占据销售榜前列。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全面跟进,几乎都辟有养生专题或版面。另外,各类养生保健商品琳琅满目,从吃喝到用的均打养生牌。
民众参与
养生市场的火爆反映出民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渴求,对健康、延年益寿的渴望。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强调以预防为主,而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正好合乎世人的需求。
中医养生之“乱”
然而,在养生热潮下,也存在诸多隐患,很多错误的保健信息在误导着民众。
“养生专家”混乱
在一个完整的养生体系中,专家会将正确的养生保健信息传达给民众,引导其自我保健,发挥领路人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却非医学出身,国内养生保健畅销书的作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没有行医资格,甚至连医学背景都没有,学中文的、学哲学的、学历史的,五花八门。对中医理论的一知半解导致其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如“祛火”等于消炎;疲劳就是体虚;也有某些专家为了名、利,盲目追奇求新,或胡乱比喻,或以偏赅全,或偷换概念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媒体宣传混乱
“张悟本”现象、道士李一等的出现有部分原因是媒体片面地追求吸引眼球,以经济利益至上,随意炒作,使养生理论娱乐化。在把一些冒牌专家捧成明星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上当受骗。由于养生节目太商业化,使很多真正的中医养生专家不愿意做科普讲座,形成恶性循环。
加之,众多非医学专业出版社出版养生书籍,编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导致养生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宣传。因此,媒体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查机制,也是当前养生市场混杂的一个推动因素。
养生产品混乱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种类繁多,但多风靡一时便销声匿迹。而且很多生产厂家弄虚作假,夸大宣传,明示或暗示其产品有治疗作用等,什么纯中药制品、什么宫廷秘方,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虚假宣传使消费者完全丧失了对保健食品的客观认识,也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使养生保健品市场陷入混乱。
中医养生发展有方向
社会巨大的养生需求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指出:“未来的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原因如下:
一是早在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就强调,21世纪的医学不应再以疾病为主,不该在“病”上花大力气,而应以健康为中心,在养生保健上多下功夫。2007年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2008年在全国实行“治未病工程”,并在不少地区建立了“治未病中心”,养生已成国家趋势。
二是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尽管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但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在下降。人们追求“长寿”,但更重视“健康长寿”。
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WHO估计全球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相当于中医的“未病”、“欲病”状态,若不予防治,一旦转化为患病状态,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可如今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被动地治疗,而不是在此前进行主动预防。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及其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在降低疾病发生及其疾病负担,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养生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养生的结果,养生重于治病。
三是伴随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医疗开支也愈发庞大。如何降低医疗卫生总体的费用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通过实施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减少发病率是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因此要抓预防,重保健,从“治未病”着手。在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之际,更要充分发挥传统中医理论及几千年来积累的养生保健的经验,应对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容易致残的慢性病的挑战,进行疾病的一级预防,降低发病率,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保健品市场彰显无限商机
中医养生保健、美容、抗衰产品,蕴藏巨大商机,前景广阔。
一是保健食品。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研发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以天然成分制作的保健品,既有整体调节的作用,又有激发机体防御系统的功能,还可避免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
二是养生美容品。中医养生、保健、美容具有广泛国民基础。近年来,在美容行业引发了一股中医药养生美容的潮流。中医药已被广泛运用到营养食品、养生理疗仪器、SPA水疗会所、养发护发、纤体减肥中。其潜力大,需求广,未来的中医药市场发展不可估量。
三是抗衰老产品。人类进入老年化社会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正在让越来越多的职场人群提前出现衰老特征,抗衰老产品也从中觅得了商机。通过科技生产力的转化,研制出一系列优质个人保养品与营养补充品。据最新的统计发现,25岁以上消费者对抗衰老产品的使用正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对新增年轻客户群体的把握,抗衰老产品正在成为新的主增长动力。
养生产业市场应规范疏导
养生市场的潜力虽大,但目前相关法规不健全,很多领域缺乏规范和监管,严重影响了中医养生的发展。抓好规范疏导工作迫在眉睫。
一要加强政府引导机制。卫生部曾编写了《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等养生科普书籍,但并未获得推广。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监察、引导作用,可在各地挑选临床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中医专家组成权威中医养生科普专家团,通过培训、讲座等各种形式加强正确养生的宣传力度。对好的、科学的养生书籍、电视节目要极力推介,而对滥竽充数者应该加强监察、惩罚力度。
二要加强传媒监管力度。调查显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长期稳居收视率前3位;养生类书籍已连续4年领跑图书市场。可见大众传媒在民众能否正确认识养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加强对传媒的监管力度是净化中医养生市场的重要保证。尽快制定健康养生类书籍、电视节目的准入机制,同时,媒体在举办中医养生相关的讲座时,对讲座专家、内容等亦应认真把好关,发挥正规中医药院校与中医医疗、科研机构的作用,保证传播知识的正确性。
三要加强产业市场规范。时下与养生相关的一系列产业蓬勃发展,然而我国对哪些机构属于保健机构,保健机构需要哪些资质,进入保健行业需经哪些审批程序缺乏明确规定,导致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准入门槛过低。因此,规范保健养生行业标准,对保健机构的审批、人员的准入和服务的内容进行规范,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考核指标,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等则十分必要。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筹划制订《国家中医保健技术标准》,该标准包括拔罐,刮痧,气色形态手诊,手、足、头、耳、脊背保健按摩,足浴,药浴等在内的10项中医保健服务,将对规范相关保健行业起到积极作用。
中医养生理论源远流长,代有创新与阐扬,体系完备,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发挥了重要作用。21世纪的今天,在做好理论传承的基础上,应重视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评价和优化。同时,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有效的保健食品、保健美容产品以及抗衰益寿产品,规范疏导养生产业市场,传播养生、健康、美容文化,服务大众,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网址:中医养生:从现状看发展 https://mxgxt.com/news/view/145134
相关内容
从孙兴慜的成长轨迹看中国足球发展现状中国武侠电影“明星为王”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本土出发思考生命状态,“迁徙——中国当代艺术展”开展
您被“新中式养生”圈粉了吗
科技助医疗发展打开新空间
“中医夜市”何以火爆出圈?
中国十大养生名人 中国有名的养生专家盘点 娱乐圈最会养生的十大明星→买购网
从宛平古城到塞纳古堡, “小画手画中医”两地同步开展
让年轻人爱上中医药!《国医少年志》圆满收官!
智慧养老,如何实现从“有”到“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