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戏”的李玟和背后的中国娱乐工业

发布时间:2024-12-11 02:38

歌星李玟的离世,是近年来令歌迷和普通网民备受心理打击的少数事件之一。

不仅仅在于“斯人已逝,声音独留”,令人惆怅,还在于她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是个莫大的悲剧,但是更令人难以放下的是,恐怕是她一直是看起来活力四射,笑容灿烂,是很多人艰辛生活的精神支撑。如今精神偶像突然垮塌,让很多人精神出现空白。那种失落感,是难以言喻的忧伤。所以说,偶像是具有社会风险的。

就在这两天,突然曝出李玟生前针对某个著名娱乐节目的悲情控诉的声音,对于该节目和背后机构的冲击是巨大的。

1、节目组和电视台的两次危机声明

这种冲击不仅仅表现为机构的股价暴跌,更表现为:

一来社会心理尚未从失去李玟的那种悲痛中痊愈,突然又听到这种控诉,愤怒的情绪会大面积蔓延,有人会认为事件加剧了李玟的病情;

二来随着事件被引爆,一些娱乐界的名人接连站出来支持李玟,一些涉及到节目或者机构的内幕会被接连曝出,这会成为更大的危机,成为站在一起的战线。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知情人或者网民已经开始将节目和该台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放出来,不排除还有更多更大的黑幕被揭露出来。

节目组立刻感受到了危机,并且进行了紧急的声明,但是其做法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惹火的。节目组第一时间发出的声明,是对抗性的、冲突性的声音,它会导致更大的矛盾,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本能反应型的,毫无章法。随即,电视台紧接着发表了声明,能看出是对第一次声明的纠正和完善。因此,这个第二次由上一级部门发出的声明采取了缓和性和共情性的话语,有感谢也欢迎监督,更像个合格的通报,也更显高度和理性。但预计这很难平息事态。因为更多受到委屈或者有话可说的娱乐界名人已经站了出来,营造了更多的话题,生产了更多的网络链接,如果相关的爆料继续曝出,后续可能还会继续爆雷,这需要密切关注网民反应和社会心理,并给出相应的回复。这需要成立专门的团队专门管理这个危机,并且要遵循社会的传播的规律。

舆论传播的“沉默的螺旋”规律,其实是个社会群体心理的规律,它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状况,就是当你社会地位、声誉形象如日中天的时候,你的对手和异议的声音会被压制,但是一旦你遭遇了挫折,声誉形象坠入低谷,这种来自对手的异议就会突然反弹,成为具有社会影响的力量,甚至可能占据上风。马云的声誉形象就历经了这种过山车,从“电商教父”到“996是福报”被严厉抨击。如今,随着这种好声音的节目走过了巅峰,一些曾被光环掩盖的矛盾可能就会冒出来,很容易遭受这种反对性的曾经的“沉默的螺旋”的反噬,甚至墙倒众人推。

问题在于,如果节目组当初的确存在这种那种过错,危机的爆发就是很难避免的。在今天这种高度透明的时代,今天种下的恶果,几乎注定就是未来某个时间引爆的“定时炸弹”。

2、中国娱乐产业本质是“拟真工业”

随着中国进入网络时代和5G时代,以及包括电视和报纸的传统媒体的整体性的、历史性的衰落,中国的电视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根据数据显示,打开率的逐年走低和财政的难以为继,以及新媒体的冲击,县市级的电视台都处于破产的边缘。

中国的学术研究者和社会观察者没有意识到,他们可能已经错过了一个黄金的时代。因为几乎很少看到有学者专门进行中国电视时代的社会学观察和电视娱乐业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而这个研究领域本可以产生类似美国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那样的经典作品。

从可见的资料看,少数的社科研究者更多是从宣传和产业的角度研究中国电视业和娱乐业的影响,包括观众的反应、产业的规模、消费的走向以及未来趋势等,都是非常乏味而毫无洞察的研究,而且常常是某种社科课题收买的命题作文,很少有独立思考的社会见解。这导致国内很多具有条件和天赋的研究者常常为了很少的一点资金而浪费宝贵的研究生命,并且最后得出的结论清可见底,张嘴看见喉咙。

虽然中国本土没有产生类似《娱乐至死》的作品,但是这本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经典之作,其被引用的数量和频率,估计是位居前列,言必称“娱乐至死”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时髦,但是更像是流行文化,而不像学术研究,看起来一本《娱乐至死》已经概括了中国社会的一切现象,再无重新研究的必要。其实大家并没意识到,这本书是作者对于美国社会的观察和研究的作品,并非能全盘套在中国社会。这表明中国社会的娱乐研究主要依然是以阐释为主,而缺乏自己原创的东西。我们会发现中国社会的很多学科的知识产权还是在美国,很担心万一美国以后在这个领域严格执行“脱链”,收回知识产权,中国社会的某些领域的知识生产可能瞬间断流,如同失去了“思考的芯片”。

当然,出现这种研究成果乏善可陈的状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电视时代,电视作为一个占据了客厅中心位置的内容终端,里面的主要内容就是新闻和电视剧,是客厅里的家庭教师,而真正被认为是电视时代主角的娱乐业很晚才进入中国,并且遭遇了重重的阻碍,成长并不容易。娱乐节目通过各种选秀、表演和角色扮演而大获成功,真正引爆中国社会强大的社会心理能量,人性张力在这个领域彰显无遗。这种娱乐节目以《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等百姓耳熟能详的节目为代表,吸引了百姓彻夜围观,热烈追捧,其社会效果堪称万人空巷。但如今被人曝出内幕,并且引发群体愤怒,是当初没有想到的事情。

虽然我们缺乏从娱乐视角观察中国社会的严肃研究,但是在李玟的控诉引爆网络情绪之后,中国的娱乐产业及其幕后操作体系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的重新关注。我们不妨从一个新角度来观察中国的娱乐产业,那就是中国的娱乐产业是一个“拟真工业”。

所谓的“拟真工业”,是指上述的唱歌竞赛、真人秀等类型娱乐业,表明看是在一种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的主导下,充满了自然竞争的正常淘汰过程,实质背后都被幕后所把持和控制,随时人为地修改规则,充满各种权力和控制,确保整个节目为收视率、争议话题和广告效果服务,虽然是一种虚假游戏,但是又看起来非常符合真实的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很多娱乐节目常常是直接从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引入的,可能仅仅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因此“拟真工业”并非中国社会所独有,是节目本身自带的属性。

也就是说,李玟参加的类似这种节目,表明看是有一套选拔和竞争规则的,但是实际上背后全程受到幕后导演的操弄,随时都是可以更改规则,以符合资本和幕后操纵者的设想,为此可能会牺牲一些优秀选手和优秀导师,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收视率需求和资本意图。

这种“拟真工业”和好莱坞的“造梦工场”具有一定的差别。好莱坞的造梦工业,主要目标还是“造梦”,就是在真实的世界之外,重新制造一个全新的“美丽新世界”,重点在于“梦”,令人有所向往和追求,从而为直接或间接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价值观打造一个软实力的路径。但是娱乐产业的“拟真工业”却不是造梦,只是尽可能地遵循现实的逻辑和运行机制,但是又通过声光电和电视蒙太奇手法,以及人为的情节设计和制造冲突,追求一种浮夸的、日常罕见的冲突叠加的社会效果,但是背后依然是可以运用基本的思维逻辑给出解释。最极端的效果就是追求耸人听闻和吸引眼球的言论和观点,最终导致各种社会争议和撕裂观念,通过社会热议和话题效应,获得广告和流量。

我们由此可知,“拟真工业”和造梦工业的不同之处在于,造梦工业是营造一种梦想并推广价值观,而拟真工业则主要是模仿社会,营造社会话题和争议新闻,从而为自己带来影响和收入,整体是没有价值观色彩的。

由此我们理解,类似娱乐节目借着轻松娱乐的人性理由,很少带着说教和价值观的帽子。所以说,娱乐产业的爆发,既是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也是对于过去数十年电视节目充满说教内容的一种逆反,因此常常引发一些人对于意识形态风险的担心。从现实能够看到,类似娱乐的“拟真工业”推广自己、扩大影响力的方式,常常是现场曝出各种争议性的话题,再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扩散,再次获得品牌曝光,和今天互联网的网红走红路数是大差不离的。比如对于新奇新潮的引领、性别对立的鼓动、导师的霸气点评、学员的肆意摆布、“宁哭不笑”的擦边言论等等。

所以可以理解,那英当年对于刀郎的贬低、李玟受到的那些粗暴遭遇,都是这种拟真工业所必需的火爆因素,其背后是导演和节目组的操弄,和节目走红所需要的情节设计,甚至可以说,那英等人作为导师,也不过扮演了一种提线木偶的角色。

3、“出戏”的李玟和刀郎

所谓“出戏”,是指一个人不能进入演戏境界,不能入戏,看起来和周围格格不入。比如,人们看得正投入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不合情理的台词或情节,或者一个演员突然看起来不像演戏,和戏剧场景脱节了,这就是“出戏”。

如果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娱乐产业是一种“拟真工业”,背后都是一种权力的指使和人为规则的灵活变通,舞台上的导师和演员不过是被操纵的对象,我们就知道顺从导演组和节目组的操纵才是“入戏”,任何一点点的不服从或者独立的见解就是“出戏”。

所以也就可以认识到,李玟想在现场要公平的竞争、要合乎常理的规则、要匹配的待遇,就是一种“出戏”。当时的哭诉、以及到今天事后向社会控诉,更是一种彻底的“出戏”,给节目本身和社会效果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节目组的人们也无疑大感震惊,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们第一时间发出的声明为何是情绪激烈的、语气充满对抗的,因为他们想不通,为何有人会对节目这么较真?

本来,这种节目就是通过人为的情节设计,营造冲突性的舞台效果,打造一个收视范围内的“楚门的世界”和“拟态环境”,使众生如醉如痴地沉醉于这种设计好的氛围之中,然后再在这种戏剧化的泡沫之外,通过媒体的渲染和流量的生产,拓展这种拟态环境的边界,制造更大的影响力,放大泡沫效应和广告效果,获取更大品牌影响和营收收入。资本获得回报,演员获得曝光和收入,观众被割韭菜但是沉醉其间,欲罢不能,多好的闭环啊!可如今有人竟然有人要捅破这个泡沫,打破这个规则,如何不大煞风景!

因此,李玟的“出戏”是对节目的严重冒犯,也让节目组倍感困惑和愤怒。网上流传网友找到某导演社交账号,询问导演究竟有没有这么对待李玟?对方在哀悼后回应说,“不过谁让她阻碍我们正常工作进行呢,没办法啊”。无论是真假,但是这无疑是暴露了真相。

不光李玟是出戏,刀郎因为那英的贬低而反应很大,甚至淡出歌坛,又何尝不是出戏?关于刀郎和那英的恩怨,始于2010年的“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评选“十年影响力歌手”时,当时刀郎经过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和2005年《冲动的惩罚》等风靡歌曲的全民洗礼之后,歌迷遍布天下,但那英当年作为评委会主席,她极力反对歌手刀郎入选,甚至还放话称刀郎不具备审美观点,在KTV点唱刀郎歌曲的都是农民等。作为娱乐界掌握了一定权力的人物,那英的这种负面评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本质上,艺术领域自古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显著区分,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犯不着彼此贬低和诋毁。那英音乐可能具有更高的音乐审美,刀郎的歌曲更适合群众的审美需求,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各美其美,皆大欢喜。那英不应该越界冒犯刀郎及其粉丝群体。而且,音乐盛典的娱乐舞台又何尝不是一个拟真工业,大家在这个场景内做好各自的本分和角色,剩下的留给市场机制就好了,偏偏那英乘机开炮,而刀郎及其粉丝为此夜不成寐,耿耿于怀,结果成为一场跨域了20多年的音乐公案。

这个公案到今天还在发酵,在刀郎带着《罗刹海市》归来的时候,那英当年的攻击性语言又被翻带出来,并重新爆发为一场大型舆情,给各方带来困扰,连带着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因为这种音乐隐喻勾连了社会隐喻,终于导致了一定的意识形态风险,估计刀郎都希望纷争赶紧落幕。

和刀郎境遇相似的是,好声音的这一波危机,也是在李玟去世后才爆发的,也是事件相隔多年之后的重新引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风险既然已经出现,它就会成为一颗风险的种子埋于土壤之下,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破土而出,引爆为现实的危机。

刀郎引爆的危机,网民指向了那英等掌握了一定娱乐权力的人物;李玟引爆的危机,网民指向了大型娱乐IP、节目组,也殃及了背后的机构。而两场危机的引爆,都是因为当事人的“出戏”。这是引人思考的。

任何“拟真工业”或者拟态环境,如果追求超越现实,并且卷入数量庞大的百姓,可能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因为总有一天,这个泡沫会因为现实的风雨而破裂,它毕竟是在现实的草坪上吹起的虚幻的气球,百姓也会因为时过境迁或者时移世易,或者简单的心态变化,而对这个曾经沉迷过的幻像产生厌倦。如果大家回头看看,当时有过快乐,也就罢了,但是如果猛回头,发现很多人曾经在大家沉醉其中的时候,趁机胡作非为过,为非作歹过,欺骗过,玩弄过,大家可能就不那么乐意了。任何一点的小火星,就会被大家集体“拱火”,从而爆发为一场危机。

我们从这两场娱乐领域的危机,能够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对于风险的关注,是需要时刻铭记于心的。在你作为娱乐界权力人物炙手可热的时候,在你作为大型娱乐IP左右江湖的时候,可能都需要保持对于任何人的敬畏和尊重的姿态,防止以后一点点的火星,都会遭到舆情和网民的反攻倒算。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声誉管理顾问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10月新开班!2023全国网络舆情分析师证书培训,助你提升竞争力!

10月开|2023年第5期全国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岗位证书考试培训班

-END-

网址:“出戏”的李玟和背后的中国娱乐工业 https://mxgxt.com/news/view/140025

相关内容

李玟,拿出履历表,能甩娱乐圈的明星十八条街,却如此低调!
李冰冰身后的大佬,揭秘娱乐圈背后的力量,揭秘李冰冰背后的娱乐圈大佬与力量之源
又一尘封多年的娱乐圈丑闻曝光,受害者:对李玟的遭遇感同身受
中国娱乐产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pptx
李玟的音乐天赋有多高,承载了多数人的回忆
跟娱乐明星有关的专业和职业~!
中国娱乐圈女明星背景大揭秘,原来成功的背后有这样的故事
娱乐圈中最爱现的隆胸女明星
关注幕后,或许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开始
被封杀的女星复出无望?娱乐圈背后的权力游戏与谣言漩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