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野到荧屏,农村题材剧缘何打动人心
□马朝虎
不久前,农村题材电视剧《青山是故乡》在央视一套热播,在网络上掀起热烈讨论。这部没有流量明星加持,也没有铺天盖地宣传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凭借其质朴的剧情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引起广大观众共鸣。该剧不像一些悬浮剧脱离现实,而是将镜头稳稳地对准乡村大地,把乡村生活的真实模样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深切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去年底,河北出品的农村题材剧《故乡的泥土》在央视八套播出后,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腻温暖的情感、朴实真挚的情怀,稳居全国收视榜前列,同样引发广泛热议,口碑和热度节节攀升。
事实上,从《故乡的泥土》到《青山是故乡》,近年来,一批农村题材剧以贴近生活而又富有深度的内容呈现,使众多观众从中找到情感共鸣。这些剧集用事实证明,好的故事永远都不会过时。换句话说,今天的观众并没有拒绝农村题材剧,而好的农村题材剧也理应得到更多掌声与关注。
以乡土情怀与观众共情
文艺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生活是滋养文艺作品生长的土壤。农村题材剧只要扎根基层,反映时代背景下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完全可以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热播剧。
电视剧《青山是故乡》以主人公董大林放弃在外打拼回乡创业为主线,讲述了董家三兄妹在面对利益和亲情时的不同选择,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土地和谐共生的理念,书写了关于故乡、亲情与时代发展的动人诗篇。该剧回归田间地头,以开创性视角讲述农村创业议题,以“把申论写在大地上”的人文关怀,实现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更新。电视剧《故乡的泥土》则聚焦土地和粮食问题,把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专业合作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融入三代农民的奋斗历程和家国情怀,不以口号式、概念化的政策宣讲来推进剧情,而是在青山绿水间,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以真挚的乡土情怀与观众共情,塑造出一个个把故乡变为热土的荧屏新形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历史的进程,就是波澜壮阔的农村演进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获得新生的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站上了历史舞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篱笆·女人和狗》《山不转水转》等农村题材剧播放时,大家都围坐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哪怕电视剧播放结束也余热未消,观众依然津津有味地讨论相关剧情,甚至剧中人物的服饰、动作、口头禅等也会引来模仿。
进入新世纪以后,《老农民》《大江大河》《山海情》《大山的女儿》《富春山居》等一批反映农村改革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的电视剧相继上映,一度成为收视热点。这批电视剧以其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成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所谓“头顶高粱花,脚踩浆泥瓣”,透过这样的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观照农业、农村和农民状况,从而激励更多人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唤醒心中那份赤热的乡土情怀。
深入乡村捕捉真实细节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农村题材剧都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它们被戏说历史的宫廷剧“挤压”,被追求物质享受的都市剧“冲击”,被虚无缥缈的玄幻剧“吊打”,处境十分尴尬。
农村题材剧在创作上也一度陷入模式化窠臼,甚至出现庸俗化、浅薄化的倾向。首先,一些农村题材剧内核陈旧,无论是在内容拓展,还是在艺术探索等方面都较为保守,甚至对农村和农民的认知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剧集所呈现出来的农村和农民,依然是过去的老样子。凭借《老家门口唱大戏》“孙大明白”一角,获得第六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最佳男主角的范伟就曾深有感触地说:“以后大家拍农村戏,不要新瓶装旧酒。现在的农村、农民和过去不一样,别再演十年前、二十年前农民的形象和那种所思所想,要演一些农民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观念。”
其次,一些农村题材剧情节虚浮,常常回避和无视现实生活中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状态和矛盾冲突,导致故事生硬牵强,说教味浓厚。这种预先设定主题然后拼凑素材和情节的创作模式,造成了主题概念化、生活表面化、人物类型化、情节模式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宣教作用,但不好看,更不能入眼、入脑、入心,难以吸引观众。
再者,一些农村题材剧创作潦草,许多主创人员既没有农村生活经验,又不能放下身段深入生活,一味急功近利。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并不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真实的触摸、感受和提炼,而是来源于侃大山、听汇报、查资料,从中随意摘取,加以组装,甚至是胡编乱造。
一部优秀的农村题材剧,除了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外,还应真实反映乡村生活,同时避免过度娱乐化和同质化。这就要求主创团队深入乡村,捕捉真实的生活细节,避免将乡村元素生硬地嫁接在创作中,保持作品的生活化和真实性。
扎根泥土讲好乡村故事
要创作出一部触动灵魂的剧作,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是主创人员闭门造车可以编造出来的,更不是天价邀请几位流量明星可以表演出来的。作品要想“上去”,主创者就得俯下身去,贴近芬芳的泥土,贴近火热的生活。
为创作电视剧《老农民》,著名编剧高满堂曾历时五年取材构思、调研论证。在此期间,他走遍了6个省份,采访了200多人,从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到市级领导,再到曾经的农会主任、工作队长等。他还经常跟采访对象在一张炕上拉家常、唠农事。正是从他们口中,高满堂得到了大量鲜活素材,创作出了这部展现中国当代农民奋斗历程的优秀电视剧。
《故乡的泥土》同样如此。接到创作任务后,该剧主创人员遍访燕赵大地,在河北无极、正定、赞皇等地先后采访李白娃、高素娥、尹计平、崔雪琴、韩冬雪等几十位农村“牛人”,获得大量真实故事和典型人物,为创作找到了源头活水,也提炼出这部剧的“魂”。
不难看出,只有脚踩大地、扎根现实生活,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实践生活中发现主题、捕捉灵感,这样的文艺创作才能更真实、生动、深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大众艺术形式之一的电视剧,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和深刻地表现“三农”主题,是对创作者的现实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考验,也是对观众的文化责任感和审美认识能力的考验。只有真正扎根农村生活,直面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深入人物内心,深刻挖掘农民的“心灵史”,才能创作出令人荡气回肠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网址:从田野到荧屏,农村题材剧缘何打动人心 https://mxgxt.com/news/view/1392258
相关内容
赵丽颖:从农村姑娘到荧屏花旦的励志传奇赵丽颖:从田野到荧幕的璀璨之路
从田间到荧幕:农村出生的内娱明星逆袭之路
五位明星转型农村:从荧幕耀眼到养猪种地的精彩人生
综艺“新秀”登场名人评委抢镜 明星亲子荧屏催泪
赵丽颖、海清纷纷押注农村题材,“脱贫攻坚”成演员转型富矿?
从乡村田野走向国际时尚舞台,野生超模陆仙人是如何做到的?
田姥姥的网红之路:从东北农村到千...@李李说农的动态
从田野到荧幕,从街头到春晚,两位“草根”的逆袭之路
51岁金城武隐居乡村:从影坛巨星到田园农夫的奇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