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3月31日,香港庙街夜市热闹非凡,曾经的TVB花旦陈思齐正在忙着打包卤味,身穿橙色围裙,看起来格外熟练。这个曾被港媒誉为“翻版朱玲玲”的选美热门,如今已经在市井烟火中找到了新的舞台。在众人围观她“明星陨落”的瞬间,她毫不避讳地回应:“摆摊不可耻,躺平才可怕。”
**一、从港姐光环到自信转身:18岁惊艳全港,42岁从容转行**
陈思齐(原名陈凯怡)在2000年港姐选美比赛中以清丽的鹅蛋脸和梨涡浅笑受到关注,被誉为“朱玲玲接班人”。虽然最终止步五强,但她早早感受到娱乐圈的残酷。“当时我认为能进TVB就是成功,没想到只是成为了十年丫鬟角色的专业户。”她轻松自嘲道。
在TVB的黄金时代,陈思齐的职业生涯被限制在《公主嫁到》《学警出更》等剧的配角角色里,最艰难的时候,她月薪仅为9800港币(约合人民币8900元),甚至连一套像样的礼服都得精打细算。2013年合约到期后,她尝试过开美容院、做微商,甚至因为过度整形成为“胶面人”话题人物。“那时我一直想证明自己能重新红起来,但越挣扎反而越迷茫。”
**二、市井中重生:从明星到摊主的转型之路**
陈思齐与蔡淇俊合作经营鸡爪摊,蔡淇俊曾是《宫心计》里的“小太监”,2014年离开TVB后他也经历了地摊销售、外卖送货等转型,最终将“蔡记秘制鸡爪”做成网红品牌。“明星光环有时像双刃剑,刚开始摆摊的时候,大家总是嘲笑我‘过气’。但是现在,很多顾客是冲着我的手艺来的。”蔡淇俊笑着说道。
港媒戏称两人是“TVB下岗再就业联盟”,但这正好体现了香港演艺圈生存的无奈:
- **经济差距**:TVB的普通演员月薪1.2万-2万港币,甚至不及香港洗碗工的收入(约1.8万港币);
- **技能迁移**:陈思齐把在镜头前的亲和力转化为摊主的推销技巧,蔡淇俊则凭借表演经验打造了自己的直播带货人设;
- **心理重建**:“我学会了把‘我是明星’换成‘我能服务’,这种转变让我成长得更快。”陈思齐坦言。
**三、香港艺人转型的多样选择:有人开车送货,有人做护士**
陈思齐的转型故事,是香港娱乐圈转型潮的一部分。
- 沈震轩转行开网约车,曾在高峰期一天工作18小时;
- 梁茵在茶餐厅端盘子,被顾客认出来后,她毫不避讳地与人合影;
- 李绮红考取了精神科护士执照,直言“救人比演戏更有成就感”。
这些案例印证了香港浸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75%的香港艺人在40岁后不得不跨行业谋生,其中餐饮、零售和保险是三大转型方向。
**四、舆论风暴中的清醒者:既是生存,也是觉醒**
面对“明星沦落”的嘲讽,陈思齐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开业账本:首日售出了230份鸡爪,净利润超过4000港币,这几乎相当于她在TVB时期三天的片酬。“以前在片场,我得低声下气地等戏;现在,顾客夸我的鸡爪好吃,那种成就感比拍戏时更真实。”
网友们的107万条评论引发了社会认知的分歧:
- **支持派**:“这才是独立女性”“比炒作的流量明星更有气质”;
- **反思派**:“TVB的造星流水线早该淘汰了”“香港应该设立艺人保障基金”;
- **经济学视角**:岭南大学教授李明达指出,“艺人摆摊其实是人力资源市场化的重组。”
**五、打破行业桎梏:从“吃青春饭”到“终身职业”**
陈思齐的转型给华语娱乐圈带来三大启示:
- **打破职业迷信**:演员并非终身明星,转行并不等于失败,香港职业训练局已经开始计划推出艺人技能重塑课程;
- **政策支持**:与韩国的“艺人再就业补贴计划”相比,香港仍缺乏系统性的支持;
- **观念革命**:改变“明星就该光鲜”的刻板印象。正如《明报》社论所言:“市井里的奋斗者,往往比红毯上的花瓶更值得掌声。”
**结语**
当陈思齐将卤味鸡爪递给放学回家的学生时,夕阳洒在她身上,拉长了她的影子。这个曾经被镜头追逐的女孩,在烟火气息中找到了属于她的更为稳固的立足点。“如果有一天TVB找我演厨师,我一定会自带卤味进组!”她的笑话中,透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淡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