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小小”变形记:从工厂打工妹到香港博士生|看见正能量
小小(拍于2024年夏,摄影: Mika)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一个成长期极度缺乏家庭支持的人,如何抓住有限的机会,使自己不下沉,向光而行,活出内核强大的人生?一个叫“小小”的河北90后女孩的个人真实经历,给人带来很大启发。
“2007年,山西某单位餐厅服务员;2008年,北京丰台电话销售;2009年,北京通州一网吧收银员……2018年,香港理工大学读研,2021年,继续读博……”2023年,“小小”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她自己过往30年的“人生时间线”,被广为传播,吸引到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众多媒体对她采访报道。小小的故事以“90后女孩奋斗14年从服务员到博士生”的词条上了微博和抖音热搜,引发热议。
从初一辍学打工妹到在读博士生
打工时期的小小
“小小”本名武秀秀,1993年出生在河北农村。幼时父母离异,小小跟着打零工的父亲来到城市边缘辗转流离,不久父亲再婚,她受到继母的虐待。十三四岁大概读初一时,小小被迫辍学离家,开始打工生涯。16岁时,小小父亲在用马车运货时被大车撞倒,重伤不治去世,包括给死者唯一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在内的赔偿金全部被继母拿走。因为贫穷和弱小,她遭遇了种种危险和困境。纵然如此,她没有放弃通过多种方式汲取营养、自我教育、提升的机会。18岁的小小,受到一个网友的提醒,知道了成人自考的存在并开始认真准备,由此走上不一样的人生。她一边打工一边通过自考获得了北京大学心理学专科、本科学历,之后又备考雅思,到中国香港攻读硕士、博士,还于2023年8月前往芬兰一所大学交流学习。如今的小小性格明朗,内核稳定,学业有成,有稳定、美好、滋养她的亲密关系。她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努力给处于迷茫的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分享和帮助。
小小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快速调动内心动力,去适应外界的变化”
“我是服务员,我是摊煎饼的,我是收银员,我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打工妹,我是猎头、客服、行政助理、产品经理,我是一个自考生、硕士生、博士生。我被遗弃过、伤害过、离开过、欺骗过。我绝望过、坚持过、收获过。……我的生母、父亲、继母、堂姐、出租车司机和我的爱人,还有你,都是共同的作者,我们一起谱写这小小的却荡气回肠的生命礼赞。……”
2024年6月,小小写的自传体书《小小浮浪人》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书中,小小将自己30岁人生分成三个阶段的“变形”:从出生在贫困乡村、尚未成年却已背着行囊被推着走的“骆驼”,到有强烈动机想要自我实现的“狮子”,再到30岁希望回归孩子心态的“赤子”。小小说,“我得到的苦难不值得被歌颂,我不希望任何一个人跟我有相同的经历,但每一个从困难中走出来的人都值得被颂扬,因为他们的身体里蕴藏着爆发的能量。我对世界的信任,对身边人的善意,对光明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所接收到的各种各样的善意。漫漫成长路,我走了过来,身心健康地站在现在的朋友们面前,千里迢迢、历经艰辛地和他们的人生相会。”
《小小浮浪人》
《小小浮浪人》出版后,很快登上了图书销售排行榜,得到众多读者好评。有人说,“我感受到了‘生命力’,那么强烈,它打破了环境、金钱、外貌这些对个体的束缚,也冲破了苦难、狭隘、自卑、骄傲、无知、成见、怯懦这些来自本体的禁锢。把那样茂盛、顽强的生命力直接展示到我的面前。”“真的是很有行动力的主角型人格,现在才30岁,却好像经历别人的几生。”“这是一个勇敢者的自传。”“小小的故事让我看到,无论起点有多低,只要心怀梦想,勇敢追求,很多不可能都可以变成可能。”
虽然家庭破碎、成长艰难,但小小写自己的主调并不是诉苦,而是感恩。在书中,她特别分享在某个时刻得到的点拨和帮助,对自己尤为关键。18岁时,一个朋友在网上通过对话框发给她一句话:“你很聪明,应该继续接受教育。”对她带来了犹如石破天惊的开启,“好像在空旷而贫瘠的荒漠上突然刮过一阵强风。于是,在过去那片荒漠中一直疲于奔命、背负着生活压力、不得不低头看路、如骆驼一般的我,终于缓缓抬起头,向远处瞥了一眼。我的整个世界都好像被重新点燃了,我浑身上下往外冒着火光。我仿佛看到未来的颜色不太一样了,也许我想活出个名堂。他的那句话,就像是照进无尽黑暗里的一束光,那么亮眼,且充满力量。 ”
内心被点燃的小小,把所有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地学习。每天上下班各有半小时通勤时间,她会在公交车上疯狂背书,下班后、周六日,以及其他节假日,她几乎都在家里学习,“仿佛人生中除了学习已经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她每天都给自己定好任务,必须背多少个单词、完成多少篇阅读、学习多少页专业课知识,完不成就不睡觉。如果说到做不到,那就是对自己的背叛。
小小的硕士毕业照
后来总有人问小小,为什么她的执行力这么强。“从小到大,来自外部的力量一直不断驱赶着我,很多事情容不得我琢磨,而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去解决问题。我也习惯了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要快速调动内心动力,去适应外界的变化。 ”她说。
对自己的行动力,小小用狮子来做比喻,“狮子总是在狩猎,它不断扑向一个又一个目标。当我有了目标感,并且一步步实现目标之后,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给了我坚韧和信心。这些特质让我在面对外部的目标时保持高效的行动力,而当聚焦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我也更有勇气去直面那些曾被我忽略、压抑的痛苦和情感,让整个心灵都能够得到重塑。”
历经艰难依然相信善良
“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初一辍学打工的餐馆服务员、工厂打工妹,到如今即将从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小小的人生轨迹,被很多人赞叹。但她说,并不只有她一个人在努力。“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一句话点醒我的出租车司机李靖、放任我一边看书一边上班的公司领导、给我提供职业跃升机会的同事、提醒我可以考入香港理工大学的朋友、帮我写推荐信的老师,还有爱我、支持我的爱人。除了来自父母的亲情,人生三大支柱我已经有了两个:友情和爱情。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在感恩得到他人的点拨和帮助同时,小小也不忘记表扬一下自己,“我自己也争气,既然有了天时地利,我就更加拼命地往前走、往上走。我始终认为,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相信,当我们对当前生活不满时,去努力是有回报的,不一定是金钱或地位。就好像一只小虫子一直在推一块石头,它可能推不动,但在推的过程中,小虫子也成长了,它没有停留在原地,它的心理韧性变得更强,没什么能轻易让它退却。我还相信,有时候为了走直路,我们需要先走一段弯路,就像我碎片式的、被打乱的人生,反而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和能量。”
小小也没有隐藏自己曾因年幼不懂事、极度缺爱的状况下做出的一些事情。比如在“妈”这一章节中,她写下了自己十六七岁时经历的一段不成熟情感经历。要不要写下这段经历,小小很纠结。但她最终鼓足勇气写出来,“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好像一片片碎掉的玻璃,插在我的心口上。……当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手指在颤抖。……尽管我很挣扎,可我怕将来有一天我会后悔,后悔没有把它写出来。我想写,想让你看看。你看看吧,没有人庇护的孩子究竟要怎么挣扎着长大。”小小写出了她的愧疚、无奈,以及最终与自己的和解。小小在这里也提到余秀华的一句话“你把自己写完整,就等于是把很多人都写出来了。”
童年受到继母虐待,但小小从未给父亲诉苦过,而是尽量在父亲面前装着没事。小小说,去倾诉的前提首先得是你觉得对方能听懂,“父亲在当时他那个处境中,为了生计奔忙,就算跟他说了,他也不能真正听见,所以就没有必要去说。还有就是,我也心疼父亲,不愿让他为难,不愿给他再添麻烦。”
2024年5月,紧锣密鼓写论文间隙,小小回了一趟北京,回到小时候跟着打工的父亲租住的地方。父亲租的房子曾在铁轨下小山坡的对面,那里曾有一片矮矮的房子。现在,小土坡和铁轨还在,但是房子已经被拆干净,变为一片平地,上面架起了一座大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长大了,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我感觉什么也没变,只是我似乎走了很远很远,离开了很久很久,而父亲一直停留在这里。”
小小回河北农村(2023年)
小小也回到河北农村老家看望大娘大爷。当初和父亲一起在北京打工的叔叔伯伯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不少女孩早早结婚并且生了好几个孩子,男孩子则在农村养牛,或者在城市打工。在他们的身上,小小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她对自己的命运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我的父亲仍然在世,我的继母仍然在影响我,那我的人生将会如何。我甚至意识到,曾让我自卑了几十年的其貌不扬的相貌,反而可能是我的保护伞。而父亲早早地把我推进社会,也许是因为他相信我可以,就像小时候那样,我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可以一个人玩儿得很开心。他对我有信心。”
生母遗弃,继母虐待,还未成年遭遇父亲车祸去世……一个“原生家庭”如此破碎,犹如在大海上漂流的“浮浪”女孩,把一路上得到的光的碎片都捡拾起来,编织成护卫自己坚强、成长的铠甲。拿到一手烂牌到如今有着美好未来可能性的女子,她是怎么做的?做对了什么?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小小。在交流对话中,小小的声音爽朗干脆,态度真诚,言谈之间很有灵气,让人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内核强大的女子。目前她已经从芬兰回到国内,正在对博士毕业论文做最后的修改,今年8月就要提交,等待答辩。博士毕业后她大概会有三个方向的择业意向:大学教师、进企业、自主创业。但不管哪一个,她都有信心,“我会再次抓住机会。”而且她还有了写下一本书的计划,“在写《小小浮浪人》过程中,有不少念头冒出来,还想写写关于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以及我自己是怎么克服自卑的过程。”
小小(拍于2024年夏,摄影: Mika)
对话小小
“生活为我洒下的每一束光,我都抓住了”
封面新闻:写作、出版《小小浮浪人》的契机是怎样的?
小小:去年我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之后,有十几家出版社找到我,约我写,要跟我签约出版。我最终答应了重庆出版社。签之后其实我心里也没有数,因为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写得出来。所以当时我跟责编说,估计我要写个一两年才能完成。但其实真正开始写,两个多月就写完了。
封面新闻:书出版后,有很多读者留言评论表达的读后感。你感受如何?
小小:我看到的书评,目前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读者说“读完之后是一种沁入心田的,缓缓流动的力量,就好像流下的眼泪。不是流在外面,而是流在心田,滋养心灵。”还有人说,“终于觉得这世界上有一个人理解我”。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如此惺惺相惜。人的情感是共通的,只不过经历的具体事件不同,而且很多人没有机会写出来。
封面新闻: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你自己最想通过这本书传达、分享的重点是什么?
小小:最想分享的是发生在我生命中的真实:有丑恶有美好,不是全善也不是全恶。生活不是全然顺利,也不是全然暗黑无光。人生还是有很多种可能性。我希望通过自己真诚地讲述,把我所体悟的这一点表达出来。这是我能给予的东西,然后我认为我也做到了。我不喜欢讲大道理。有不少读者说,书里没有说教味道,但从具体的讲述中,获得勇气,这让我非常欣慰。读者看完这本书之后不是更了解我,而是更了解他们自己。这也是我最想表达出来的一点:这是我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我们”的故事。
封面新闻:写自己的故事,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很容易写成流水账,但你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点。书里的故事除了真实之外,还很有结构和文学性色彩。
小小:写自传类的书,我想一开始应该从最早的时间线开始。于是我就很努力回忆我小时候在河北农村的印象,然后跟我打工的父亲到北京漂泊,自己出去打工。但同时我也对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了选题式的分类处理。不然如果完全按照时间先后来写,就真成流水账了。
封面新闻:你的行文流畅生动,行文克制,叙述和观点分享,详略得当。你平时会注意对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做一些锻炼吗?
小小:以前很少这样做,可能就写点日记或者写过很短的文章,比如《我的父亲》这样的,总共也就五六篇。我的确也不知道我的文笔会是怎么样。这个书出来之后,得到反馈说我的语言很纯粹,我很高兴。
写作让灰扑扑的回忆结晶为艺术,升华成了闪亮的存在
封面新闻:写作过程,你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总体是怎样的感受?
小小:很多发生过的事情,虽然此前没去说或去写,但是它刻在脑子里了。我过去不太想去回忆或者不想去深想的事情,但我这次必须都去想,一定要把它说出来,再不说出来我就要憋疯了。回忆好像又让我回到当时生活的那个场景里面,像看电视剧一样,只不过我自己是剧中人。这让我很痛苦。在写父亲那一章的时候,我尤其难受。因为越回忆,就越了解这个人。越了解这个人,然后意识到这个人已经不在了,再了解也都没有用了。
封面新闻:你最终完成了一个很好的作品,这会给你带来不小的成就感吧。
小小:写的过程中,我一遍又一遍地安抚了自己,看见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一遍又一遍地爱自己。哭了很多次。总体而言,更多的还是收获。我很感恩自己能写出而且有机会出版这本书。因为很多记忆此前只是一些被我放在脑海深处的灰扑扑的印象,通过适当的表述、写作,它们结晶为艺术品,升华成了闪亮的存在。
封面新闻:写作对作者的内心有疗愈作用,你体会如何?
小小:回头去看很多不好的事情时,我更多是一种美好、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写作让我有勇气正视自己的过去,不逃避。而且当你直面的时候,我看到之前自己有意或者无意忽略的东西。人生中发生过的那些痛苦的事儿,虽然可以暂时做到不去看不去想。但那个事儿其实一直还在那儿的,在你脑子里面。所以我觉得,能够去直面它,把它写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和力量。这确实对我有疗愈功能。
小小在雪山下
“从小生活的环境迫使我必须要去看生活中好的那一面”
封面新闻:书中记录的不少细节,读时为你捏把汗。比如这段关于你小时候的经历,“我坐在小板凳上,靠着床边写作业,继母会突然把我所有的作业本拿起来狠狠摔到地上,然后丢出一句‘装什么装!’。我呆坐在那里,看着散落在地上的作业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应该坐着不动,还是应该去把作业本捡起来?捡起来之后要把作业本放到哪里?我要继续写作业吗?还是应该立刻离开这个家?她的这些让我无法理解的行为,对我的自尊是摧毁性的,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走路,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呼吸。……日复一日地,我变得好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活在高度警觉中。……”这样的童年经历,如果换作其他人,很可能会是巨大的创伤。还包括你父亲遭遇车祸奄奄一息时,你竟然还差点被一个亲戚熟人侵犯。其实,你有太多的理由“摆烂”,但你都没有,而是坚持朝着光去长。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你没有沉沦下去?
小小:从小生活的环境迫使我必须要去看生活中好的那一面。我给自己灌输或者说树立这种观念的决心非常强烈:哪怕经历再多不好的事情,我仍去看人善良的那一面,更愿意记住让我感到温暖,对我有帮助的事情。而且,我最近也发现,我的性格里还有这一点:谁越想摧毁我,我就越是要变得特别耀眼。
记得每一份他人的善意汇聚成能量滋养自己
封面新闻: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很多艰难,但是你在书中没有诉苦,没有怨天尤人,甚至对曾经虐待你的继母也没有怨恨。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哪怕是别人举手之劳,你都浓墨重彩地记得、表达。比如你堂姐到你打工的地方教你、帮你洗羽绒服。她的这个行为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是有爱的,值得活下去。你写道,“生活为我洒下的每一束光,我都抓住了,并把这些光汇聚成炙热的巨大能量;生活为我抛出的每一把钥匙,我都接住了,并尽力去打开一扇扇向上走的门。”这种向光型的心态,是你成为如今的你的重要法宝。你觉得呢?
小小:你说得很有道理。前两天我跟堂姐聊天时还提到她当时帮我一起洗羽绒服的事儿。她说她早都忘了。或许正是因为我见识过社会中人性恶的一面,所以我更珍惜,当别人能够对我有那么一点点注意力和善意,我都会特别珍惜。其实,人家也没有义务一定要帮助我,对不对。像我堂姐,她当时也完全可以不用来帮我。
封面新闻:你这种心态非常值得学习:正面的、积极的、感恩的心态,而不是不满足、抱怨,觉得这世界谁都欠你的。不会把别人给你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
小小:如果对别人的善意持一种不满足的心理,那么就会愤世嫉俗,做什么事情都会没有动力。这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很庆幸我选择的是好的那一种。
封面新闻:一个朋友在网上无意间告诉你,有成人自考这回事,你马上就意识到,这对你的人生非常重要并且确实抓住了这个机会。这种敏感度也是你的一个武器,对吧?
小小:我觉得我这个敏感度算是一种底层视野带来的,就像狗能闻到肉味一样,属于一种本能的求生。其实当时我也没有马上就想到,通过自考取得学历,会一定帮助我挣脱苦海,给我带来多么光明的未来。坦白说我想得没有那么复杂和长远。我当时想的就是,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自考是一个机会,而且是当前我唯一能抓住的好机会。
封面新闻:从思想到行动,还需要高度的自律和强大的行动力。你当时是怎么排除外在、内在的干扰的?而且当时你在打工,是业余自学。会有学习懈怠的时候吗?
小小:那个时候,真没有太多外在的干扰。我没钱,不逛街、不旅游。我也没有家人,没有父母在旁边说你要干这个不能干那个,这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我给我自个做一个决定,自己为自己负责。当时我租的房间特别小,进去就只是一张床,除了学习也没别的事情可以做。当时我打工做的事情,主要是占用我的时间,并不需要费太多脑子,所以也不算多累,下班之后还是有精力去学习。
“生活给我一种包容、体谅、多面的眼光去看人”
封面新闻: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人在分析自己困境时,会追溯到原生家庭。你从原生家庭中获得的诸多打击和伤害,但你都走出来了。如果别人问你的经验、心得,你会怎么说?
小小: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之后,我都不会去让它们在脑子里面像个飞机似的再不断盘旋。不管多么痛苦,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对于我来讲,当下和未来的事情对我更重要。所以我会强迫自己把焦点和重心放在当下和未来。一定要活在当下,并且相信明天。这是我一个根本的思考方式。
封面新闻:对你继母的描述,笔调都没有怨恨,而是带着怜悯和宽恕,这很不容易做到的。
小小:其实我都不愿意用“原谅”或者“宽恕”这样的词。因为我觉得书里面提到的伤害过我的人,他们的错都算不上滔天罪过。我真觉得他们也有他们的可怜之处。我在书中写道,“继母虽然带给我最多的痛苦,可当回望童年,她的脸在我记忆中闪现时,就像一张被反复揉搓后再打开的纸,那一道道皱巴巴的折痕,是她过往生活中积攒下来的无以消解的苦难,这让我没有办法恨她。也许恨一个人比爱一个人需要付出更大的能量,却并不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只会让我们坠入无尽的深渊。我个子矮小,很小就失去父母,在社会上飘荡,看到过也经历过很多事情,好的不好的,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以及人的很多面。这给了我一种包容、体谅、多面的眼光去看人。比如说,一个人在路上跟你打一架,但第二天他在路上看到一个乞讨的老奶奶,可能他也会动恻隐之心,给她几块钱。人是很多面很复杂的存在。我觉得现在普遍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看人总是倾向于很单面,极端化。
喜欢余华刘震云史铁生和科幻小说
封面新闻:“小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小小:因为我本名秀秀的音,在粤语里的发音跟“小小”很像。而且我一直觉得‘秀秀’这个名字有点土,再加上自己长得也比较小,人微言轻,叫“小小”蛮好的。
封面新闻:平时你比较喜欢看的作家、作品有哪些?
小小:我比较喜欢看余华、刘震云、史铁生的作品,另外还有写《我的天才女友》的埃莱娜·费兰特。我还很喜欢看科幻小说。特别喜欢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我觉得它可以让我到另外一个太空去遨游。
(图片除特别备注外由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
网址:90后女孩“小小”变形记:从工厂打工妹到香港博士生|看见正能量 https://mxgxt.com/news/view/13805
相关内容
《小小浮浪人》:从服务员到博士生,一个底层女孩改写命运的故事广东一女子进厂打工,男生感到可惜:长这么漂亮也需要进厂?
打工而已,不要回应负能量
五一小长假·跟着热剧读原著⑤丨《少年巴比伦》:同名热剧原著小说,路内“追随”系列作品,上世纪90年代大工厂青春往事
从靖港“绣哥”,到《绣虎少年》 汤素兰新作讲述少年成长力量
90后小伙巧用面团塑出《山海经》神兽
从大厂离职后,他们回到了县城
这一代95后蓝领:做日结、药物实验,羡慕在大厂内卷的同龄人
平煤神马集团田庄选煤厂:职工书屋筑起精神家园
香港故事|剧作家何冀平的京港“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