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清代澳门生活
●邓骏捷
清代岭南学者吴亮珽,嘉庆至同治时人,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诸生。性情平和,以授徒养亲,乡里称长者,著有《绿萼吟馆诗钞》。他曾到澳门,对当时的澳门有别具特色的描述,其平民视角与士大夫有所不同。黄绍昌、刘熽芬辑《香山诗略》选吴亮珽的《澳门》诗二首(卷十二),可从中了解清中叶以后澳门社会生活的某些特色。
我们先择吴氏《澳门》诗其一来看:
望洋东寺复西园,瀹茗龙泉出石根。椰菜絮羹名士味,巴菇香草美人魂。卖鱼浪白船双桨,擘蟹洲青酒一樽。海味故应甘久住,钟声清供又黄昏。
诗的内容主要是写澳门的各式中外饮食,从而表现出澳门生活的美好状态。首联的第一句是写东望洋山的圣母雪地殿教堂、西望洋山圣母堂下的山水园,点出此处即是澳门,以承诗题。第二句写以澳门的名泉烹茶,茶香四溢。道光年间刊刻的《香山县志》载:“澳山泉曰大龙喉,曰二龙喉,曰小龙喉,俱在东望洋寺右。曰山水园泉,在西望洋寺下。皆水自石出,清冽甘美。”烹茶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代表,此联两句写到澳门一中一西的景物,彼此照应,前后牵引,甚具巧思。
颔联和颈联分写四种中外美味,颔联以两种西洋特色物品照应首联的第一句,颈联以两种中式食物照应首联第二句,结构甚密。颔联先写西洋人以椰菜伴于汤羹之中,喝起来颇有名士风味。直到今天,薯蓉青菜汤仍是澳门的土生葡式美味之一,进餐之前,多先尝之。为什么说它有“名士味”呢?估计是它的味道清而不腻,并不是什么材料丰富的骨汤肉汤,一副“土豪”模样。进餐之后,诗人尝试抽一口澳门的“巴菇烟”。烟雾袅袅,仿如美人精魂所化,令人生醉。“巴菇”是葡萄牙语tabaco的音译,或作巴菰、淡巴姑、淡巴菰、大孖古等,意谓烟草。李遐龄《勺园诗钞》的《澳门杂咏》(其二)曾谓:“亲奉巴菰二寸烟。”潘有度《义松堂遗稿》的《西洋杂咏》(其五)亦云:“更有管城分黑白(原注:口衔火烟如笔形,黑者烟叶卷成,白者纸裹碎烟叶),无人知是淡巴姑(原注:烟叶产自吕宋国,夷名淡巴姑)。”可见当时国人来澳,一般也会试抽一下新鲜特别的“巴菇烟”。
颈联是写双桨摇动的澳门渔船,在浪白滘附近捕获鲜鱼;青洲岛附近盛产鲜美的蟹,最宜持酒擘蟹而食。《澳门记略》上卷《形势篇》云:“崇祯十年,红毛驾四舶由此门(按:指虎跳门)入广州求市。外有岛,广百余里,是为浪白滘。明初诸番互市于此,嘉靖中,始移濠镜。”道光年间的《广东海防汇览》云:“浪白澳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在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鸡心洲当其南口,北为连湾,东为文湾,又东与三灶、大林对峙,为鸡啼门,昔蕃舶薮也,今已淤浅,不能停泊。”浪白滘(澳)的具体位置有不同的说法,但应在澳门水域附近,澳门渔民常往捕鱼。另据《香山县乡土志》载:“黄油蟹产澳门青洲。岁维六月一出,不可多得。邑人多移船携酒傍青洲擘之,醉以酒,熟而后解之。其油深入内理,黄白杂糅,跪末螯尖皆满,味至浓郁。”诗人在澳之时,当曾持酒一尝青洲出产的黄油蟹。
结联写诗人在遍尝澳门的特色“海味”后,想到不如在此长住下去;最后,诗人听到天主教堂钟声响起,黄昏的晚祷又开始了,句中的“清供”,原指清雅的供品,此指教堂的晚祷。至此,诗人可说结束了一天美妙的行程,他也许觉得这就是澳门人的日常生活吧。
最后可以回顾一下诗人这天的行程,早上起来,先到东西望洋山的教堂游览一番,然后在山水园处品茗解渴。中午之时,一尝有薯蓉椰菜汤的西洋餐,餐后小休,抽一口“巴菇烟”。下午到青洲游玩,一边吃着渔民捕获的鲜鱼,一边把酒持螯。连梵钟回响,也成了飨耳的“清供”──如此生活,真是胜似神仙。难怪他也如苏轼般“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想来长做澳门人了。
(本文作者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
网址:诗中的清代澳门生活 https://mxgxt.com/news/view/13694
相关内容
这出“戏”,从澳门唱到香港【古诗词鉴赏 】宋代词人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词赏析
“情牵苏澳·园有灵犀”澳门卢廉若公园与苏州狮子林联展正式开展
成年人最清醒的生活观:关门,掩窗,扫尘
粤港澳桂琼“4·23共读半小时”,逾62万人线下线上参与
横琴、澳门“一展双城”!“艺术+科技”跨界新会展将亮相
“清潮-外销艺术中的晚清生活”特展在蓉开展
《清香的日常》:送你一本生活美学指南,在日常中体验松弛与乐趣
GIDLE的澳门相遇瞬间 240601记忆篇章1 背景音乐:Super Lady
歌剧《马可·波罗》五一假期在广州大剧院复演!澳门乐团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