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精选10篇)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每天笑嘻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红双喜
中国人的婚礼上,大红双喜字随处可见。
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好事成双、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是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2.龙凤呈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中龙凤的话语,而在中式传统的婚礼上,龙和凤凰的图案是经常出现的。
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
《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3.中式婚礼服装
在婚礼当天,新娘子都会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众位亲友的面前。
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新娘子一般要着汉服,因为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
4.花朵
鲜花朝气蓬勃的象征,在中国的婚礼上,一般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而这些花朵的颜色是白色的,恰恰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
在中国这些花朵虽是白色,但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
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5.鞭炮
中国人办喜事或者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都喜欢热热闹闹,用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
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
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有些地方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6.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用红豆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情,红豆又名相思豆,在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豆通常是被用来作为一种甜品,红豆沙。
象征两人结婚后缠缠绵绵,甜甜蜜蜜。
7.祝福食物
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篇2: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
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篇3: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一:出嫁时间的禁忌
出嫁的时间要尽量避开六月,三月和七月。
传统习俗认为在农历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称“半月妻”,因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个新娘,相当于有前无后,夫妇婚后容易离异。
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亲属辞世,那么该年均不宜办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记,否则是“生入死出”的冲犯。
另外农历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没的日子。
对长辈来说,以上这几个特殊月份完婚意头都不太好,所以要尽量避开。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当天须在日落前赶回夫家,如果实在来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记不可同房,必须要分开睡,以免因此给娘家人造成晦气。
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过夜。
新婚的四个月内也禁止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二:出嫁仪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最好找个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则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
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离家时应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叫留下“水头”旺女家,有越哭越发之意。
三:出嫁方位地点要注意
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四:婚礼中事物的禁忌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所有礼服,婚纱,鞋子等都应是全新的,且礼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带走娘家财运,所以最好选择无口袋的。
新娘手捧花忌选生花,生花容易枯萎,婚事讳之。
如若要选,最好选择连招花和石榴。
连招花其状意喻闺女出嫁,石榴意喻多子多孙。
新婚的对联最迟也要在结婚前夕挂上,完婚满一个月后要除下,且选购对联时,男女双方各自的对联要分清。
篇4:中国传统婚礼回门的习俗
一、什么的回门:回门又称“归宁”,就是“回娘家”。旧时汉民族婚姻的风俗。女儿带着女婿回新娘家人们拜亲的意思。
二、结婚回门时间:结婚回门的时间各地都不一样,古时候是结婚后的第三日、第六、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拜亲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回门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回门是夫妻一共回门又称“双回门”,以为着成双成对对吉祥的意思。
三、回门服装的要求:婚后回门,新人都要想结婚那样认真的打扮,保持婚礼上的美丽、英俊的形象。女方还要隆重的举行回门宴,新人都要精心挑选回门的服装。
四、回门时应该注意哪些
回门时,一般都是新娘走在前面,返回新郎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回门是新娘娘第一次会娘家,又称“走头趟”。在回门之后,一般不能在岳父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新郎家,因为在古时候新婚一个月内不能有空房的风俗。
五、结婚回门时应该准备什么
新娘家人对回门都非常的重视,因此新郎不管在服装上还是礼品商都要精心的准备,争取给岳父留下好的印象。女婿还要给岳父岳母准备回门礼、回门钱,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准备不同的礼品。比较常见的还是带橘子、苹果、香蕉、酒、烟等等样式不同不固定,回礼的数量不能为单,必须是双数的,意为夫妻成双,百年好合,单数是不吉利的。
六、回门宴
一本新人回门时,女方会设宴款待,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方长辈陪饮。女方设宴款待新女婿,这就是回门宴。就餐时,新娘要陪伴着新郎,逐一向父母、亲友敬酒,感谢大家对新人的祝福。饭后不要着急回家,应多陪父母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诉返回。走时应该注意请长辈亲友去自己家里做客。
篇5:中国传统婚礼回门的习俗
送礼
送礼是传统婚礼最为考究的一个习俗。按找传统习俗,参加婚宴的宾客都要准备一份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贺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
入席
入席是传统婚礼比较重要的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与西式婚礼相似,不同的是参加婚礼一般会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是必须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敬酒
敬酒是传统婚礼与西式婚礼共通的地方,但是在传统婚礼中,新郎、 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谢时,宾客会起立举杯,和新人先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不同于西式婚礼的是,宾客一般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更加不会东拉西扯,这是基本的礼貌。每桌的敬酒时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以便他们圆满结束宴会,早入洞房。
撒纸屑
撒纸屑对应西式婚礼中的撒花习俗,人们欢笑着把五彩的纸屑撒向撒向新郎、新娘,也撒向前来道贺的客人们。五彩缤纷的纸屑代表着喜庆,是祝福的意思也是喜悦的表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新人的幸福并为他们感到高兴。
篇6: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篇7: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一、飨燕饮食之礼
1.飨燕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祭祀时使用的祭品)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在寝宫举行,亦有一定之规,燕,通「宴」,为吃喝之宴。
2.饮食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里说的“饮食”也是宴饮,通常专指宗族之内的宴席,而不是日常家居的饮食。宗族兄弟合族宴饮,大抵有两种,一种逢祭而宴,一种以时而宴。
飨燕礼
二、冠礼、笄(jī)礼
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故古人重冠礼,行之于宗庙,告于先祖,民族之新生命,已由幼苗而长成,负担继往开来之责任。
冠礼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笄礼
三、射 礼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即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即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即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
投壶之礼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投壶之礼。有人推测投壶乃是射礼的变异,或者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官比耦,因而以投壶代替弯弓,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四、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周礼·地官·乡大夫》说:“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郑玄归纳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仪礼·乡饮酒礼》孔疏)乡饮酒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养老、优老之礼
我国有养老、优老的传统,古礼中对此有详细规定。《礼记·王制》云:“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这虽是儒家的理想制度,但对历代都有很大影响。
优老是指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往往由国家颁布律令加以施行。如在田役方面,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中可免除一名男丁的田役;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田役。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定车辆、行人见到老人要主动让路躲避。在刑律方面,规定70以上不得为奴,80、90虽然有罪,亦不加刑。北魏时,还有为高年老人授名誉官职的办法,也表示了一种恭敬之意。礼经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优老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代天德三年,沂州一名男子犯罪应处以死刑,但家中老母有病而别无侍奉之人,海陵王特准免于一死,命在家奉养老母。这是“独子留养”制度之始,后来定为法令,历代多沿用其例。
历代养老、优老的法令和规定,体现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方面。
六、帝王庆贺之礼
1.帝王即位改元
《尚书》之《顾命》、《康诰》篇写到周成王死后,康王告殡宫而即位的典仪,这是文献中最早的关于帝王即位礼的记载。与即位相关的是“纪元”。
新君改元,自有肇兴代终之义,第一年称为元年。我国历史有可靠元记载的是西周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年。后代帝王在位期间改元,往往因为有某种祥瑞或灾异,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
2.朝礼
朝礼是帝王与大臣上朝办理政务之礼,主要涉及听朝之场所,听朝之时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仪式。朝之所以称为朝,因为通常都是在清晨入宫廷理事。《孟子·公孙丑》云:“朝将视朝。”《诗经·齐风·鸡鸣》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古之君臣鸡鸣天明之时入朝,而未明之时即已起身上路。群臣俟君王临朝,拜揖行礼,王答礼,就位,然后听事理政。事毕,退朝入路寝。群臣各自回到各自的治事之所。
3.朝贺之礼
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除此之外又有大朝,又有节日庆贺,礼仪规格皆高于常朝,故朝贺之礼另有一套礼规。
唐代元旦、冬至两大朝会,合称“正至”。元旦朝会,由皇太子献寿,中书令奏诸州上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国贡献,百官上殿高呼万岁。乐舞有“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朝贺毕,皇帝宴飨群臣。
朝贺
4.千秋万寿节
帝王诞辰称为“千秋节”或“万寿节”,庆贺典礼始于唐玄宗。上古有祝寿之词,但无庆贺生日之活动唐玄宗时,宰相率群臣上表称贺,要求将玄宗生日定为“千秋节”,置酒张乐,大宴百僚。玄宗登花萼楼受贺,全国放假三天。晚唐诸帝过生日多邀集沙门、道士讲论祈福,也没有举行朝贺之礼仪。
唐、宋时,每一皇帝诞辰往往各立节日名称,如唐玄宗生日称“千秋节”;肃宗生日称“天成地平节”;五代后唐庄宗生日称“万寿节”;宋真宗生日称“承天节”;仁宗生日称“乾元节”……元代则一般统称“天寿节”或“圣诞节”;明、清称“万寿节”。
可列入“嘉礼”的典礼制度还有许多,如“尊亲礼”,皇帝追尊已故的先祖父考,给他们加上种.种尊号,或者给禅位的太上皇,给皇太后、太皇太后加上种.种尊号、徽号;又如“巡狩礼”,帝王巡行天下,察吏治,观民风等等。
礼者,履也、体也。实践谓之履,即人生行为之法则,立本谓之体,即民族、国家、社会、家族等人群之秩序。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着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故而回归民族文化传统,无疑将增添我中华民族屹立风雨的底气,给浮躁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注入一股雅正的新风。
诚然,如今时代不同,对古人追求的礼仪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礼的,恭敬而恰如其分地发扬,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便是一种可贵的传承,衷心希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扬,国家昌盛繁荣,民风淳朴温良。
篇8: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那它有哪些规范的礼仪姿态呢?
礼仪姿态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行拱手礼,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
1:左手掌心平张,向下压住右拳(此手势又叫“拱”)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此乃“王者对揖”、“时揖”、“平揖” ;
2:平辈行礼左手手心向内贴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礼,此乃“土揖”、“下揖“ 上位者还礼;
3: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天揖”、“上揖”,最适合向长辈行礼;
4:以此手势直身举手过额,此乃”帝揖”,过去为祭祀用礼,后来被用来向皇室和宰相行礼;
5:双手抱拳(注意 只有这个才是两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礼,此乃”武揖“,为周朝军礼,后为武者专用。
常见的手法就这五种当然还有”侧揖“ 、“旁三揖”、“旅揖”。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有义务去传承这样优秀的文化,展现我们“礼仪之邦”的魅力!
篇9: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之婚嫁梳头礼仪
中国婚嫁梳头礼仪属于旧时的习俗了,不过有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仍然沿用。一般新娘出嫁前需要经历三步:洗澡、梳头、哭嫁。在旧时梳头可算上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出嫁仪式。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告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惊感,也为她离家作了预备。现在,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个新娘好像都须要一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哭上一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女儿出嫁自豪的母亲会面临一个这样的'任务——梳头。新娘洗了澡,打扮一下然后哭上一场就算是从“未婚”过渡到“已婚”了。这时母亲需要交代女儿一些事情,然后帮助女儿洗澡(象征性的),给她梳一个“有福气的女人”的发型。
洗澡
新娘出嫁前第一步: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梳头
新娘出嫁前第二步:梳头
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一个预示着爱情,一个预示着多子多福,还有一个意味着幸福。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过去梳头新娘要哭唱《梳头歌》:
一梳梳来嫂呀,白发齐眉婶呀。
二梳梳来嫂呀,双喜临门婶呀。
三梳梳来嫂呀,三元及第婶呀。
……
如今,不再唱《梳头歌》了,梳头的婶嫂边梳头边吟道:“一梳白发齐眉,二梳儿孙满堂,三梳早生贵子……”
哭嫁
新娘出嫁前第三步:哭嫁
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离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惧感,也为她离家作了准备。
现在,婚礼当然已不再如此,但每一个新娘似乎都需要一点情感上的支持,人们鼓励她把内心想说的都说出来,这时新娘往往会哭上一阵,以抚平心中的忧虑。
★ 中国传统婚礼祝词英文
★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
★ 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 中国传统春节的作文
★ 和动物有关中国传统的歇后语
★ 五一劳动节的习俗
★ 社会学论文: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承活力研究
★ 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
★ 工业水污染的现状改善与中国传统德育
★ 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之比较初探论文
网址: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精选10篇) https://mxgxt.com/news/view/1338864
相关内容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精选10篇)细说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流程 婚礼习俗【婚礼纪】
中国婚礼的传统有哪些 传统婚礼习俗介绍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 传统的婚礼有什么流程
结婚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流程介绍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要知道的禁忌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全解析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都有哪些?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