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中国科幻需要明星作家
世界发行量最大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副主编姚海军,是使中国科幻小说《三体》走向世界的幕后推手,日前,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畅谈中国科幻文学的勃兴。
对《三体》获得成功有预期
姚海军的名字被更多人知道,与他担任刘慈欣《三体》的责任编辑不无关系。“事实上我早在1999年就认识了刘慈欣,那时他第一次向《科幻世界》投稿,他的宏大想象力、宽阔的视野便让整个编辑部都为之兴奋”。
2007年,《科幻世界》杂志开始连载《三体》的第一部。“三部曲这样的作品,第一部太重要了,能否获得读者的持续反响,对于作品能否深入写作下去,意义重大”。
《三体》在国内大获成功。2014年,《科幻世界》又将其英文版推向美国,并一举获得了美国科幻奇幻协会的2014年“星云奖”长篇小说提名。
“这是一个多方合作的结果,除了刘慈欣本身的作品过硬,译者刘宇昆的选择也非常成功,他不仅具有华裔身份,而且是美国科幻界正在升起的一颗新星。”姚海军说。
尽管目前只是提名,但对中国科幻长篇创作而言,《三体》的突破仍意义非凡。上一次长篇翻译文学作品获得星云奖提名是在1976年,是卡尔维诺的名作《看不见的城市》。如今时隔39年,翻译成英文的华语科幻作品能首次成功入围“星云奖”,实属不易。
“《三体》在美国大获成功,我们多少是有预期的,因为中国科幻界为此已经做了太多铺垫。你们可能觉得美国压根不了解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每年会有很多交流,美国科幻作家会来中国,中国科幻作家也会去美国。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说得通俗一点,中国的《科幻世界》这期发了什么文章,美国科幻界都会关注到。”姚海军说。
科幻也能成为畅销书
姚海军认为,中国原创科幻能不能发展,取决于有没有自己的畅销书作家,也就是明星作家。
2001年,姚海军是《科幻世界》的普通编辑,平时逛书店时发现,家长们买给孩子读的仍然是凡尔纳等人的科幻作品。这些都是经典作品,但问世已经超过百年。“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想象世界仍停留在西方100多年前的水平。有必要把今日世界的一流科幻作品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2001年,我收到了刘慈欣《超新星纪元》与王晋康《类人》的稿件,非常喜欢,我们当然想自己做。”姚海军回忆道,“但当时我们的图书项目还没有启动,没有能力也没有渠道做单行本。主编阿来的意见是,这两本书应该由国家级的大出版社去做。”
结果并不理想,两本书的销量都在1万册左右。遗憾的同时,姚海军也在思考:“我们找的出版社太大了,科幻对他们来说,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别人做,不如我们自己来做。”
姚海军选择了钱莉芳的《天意》打新人原创图书头阵,而钱莉芳之前从没写过小说。没想到,《天意》的发行量超过15万册,创下1983年以后中国原创科幻发行量最高纪录。
十多年后的今天,姚海军回看《天意》,认为其意义在于:“它确立了国内科幻作家的信心,让大家明白,只要作品质量好,科幻也是能够成为畅销书的。”
自办科幻刊物《星云》12年
姚海军与科幻文学结缘很早。1987年,他还是黑龙江的一名林场工人,那时就超级喜欢读科幻小说,还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办一本叫《星云》的个人刊物上。
《星云》很简陋,它的形式先是手刻蜡纸,然后是油印,最后变成铅印。稿件由科幻作家和出版社编辑提供,内容包括科幻界消息、科幻小说评论等。每两三个月出一期,最盛的时候,每期向全国的科幻爱好者寄去1200多份。
1993年,科幻理论研究学者吴岩去美国参加科幻会议,他带去的 《星云》让外国人惊叹不已。
对姚海军来说,中国科幻真正复苏始于1997年《科幻世界》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国际科幻大会。此次会议邀请到美俄两国宇航员,开设了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科幻迷和作家前来参加。“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和焦点访谈都有科幻大会的新闻,黄金时段新闻中播出科幻文学的消息,这让科幻的社会形象得到了迅速提升”。
因为受邀参加这次会议,姚海军的命运由此改变——走出林场,后来成为《科幻世界》的负责人。
科学幻想与民族的梦想有关
访谈
“科幻的重点追求不是文学性”
读+:第一次看到《三体》的时候,你就觉得它一定会受到欢迎吗?它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姚海军:《三体》书稿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非常喜欢这部既接地气,又充满惊人想象的小说。科幻小说要将现实与未来完美融合并不容易,刘慈欣做到了这一点。
我知道这是刘慈欣《三体》系列的第一部,因此我们决定在《科幻世界》连载它,这样优秀的难得之作应该与读者第一时间分享。我不确定《三体》系列能否真正成为畅销书,但必须为此努力,为后面做好铺垫。
读+:有人说,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向来不够,即使是《三体》,人物描写也略为平面化,作为一名编辑,你怎么看?
姚海军:《三体》不够文学吗?我看不是这样,不然它不会这么成功。当然,我承认科幻小说的文学性总体来说是比所谓的纯文学弱。
科幻的重点追求不是文学性,而是创造性的科学幻想、对未来可能性的探讨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警示。拿文学性来衡量科幻小说是不公正的,就如同拿显微镜观察星空。
读+:虽然《三体》很火,但很多读者还是会表示有些地方读不懂,阅读科幻会有年龄、专业知识方面的门槛吗?
姚海军:科幻的确需要一点儿基础,但也不是所有科幻小说都需要专业知识基础,比如倪匡的科幻小说。没有理科背景的读者完全没理由在科幻小说面前望而却步。我觉得年龄倒是个问题。如果一个人30岁之前没接触过科幻,那要再接受科幻就要难很多。
读+:以刘慈欣《三体》为代表,我们的科幻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了吗?
姚海军:中国科幻当然已经走向了世界,但要建立美国科幻,甚至是日本科幻、俄罗斯科幻那样的声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比而言,我们的底子还非常薄。我们需要更多有才情的年轻人进入科幻创作队伍。
“中国科幻正处在最好的阶段”
读+:《科幻世界》每年发行多少册?这背后大概有多大数目的中国科幻爱好者?
姚海军:《科幻世界》目前每期发行十余万册。按我们的调查统计,《科幻世界》的传阅率为4,那最保守估算,它每年约有四五十万的读者。
《科幻世界》创刊已37年,按期平均发行量12万,7年更新一代读者计算,累计读者约250万。这250万人是科幻小说或电影最核心的受众,但我们不能以此计算我国科幻爱好者的总量。因为互联网以及科幻电影的稳定引进,人们有了更多接触科幻、爱上科幻的机会。科幻在我国有着庞大的潜在受众群。
读+:你认同中国科幻文学正处在它有史以来最好的阶段吗?
姚海军:当然,我在很多场合也这么讲。中国科幻的发展之路崎岖坎坷、时断时续,难得有这么长时间持续的发展。我们的科幻现在有了新一代代表性作家,而且风格多元,如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潘海天等等,他们奉献了《三体》、《逃出母宇宙》、《地铁》等一系列经典之作。
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更年轻一代的成长,宝树、陈楸帆、夏笳、江波、张冉、阿缺……年轻一代正在向我们展现他们为科幻文学带来的无限可能。科幻出版稳定增长,刘慈欣、韩松、王晋康、陈楸帆等越来越多的作品走出国门,科幻电影成为热门话题,非科幻读者也能感受到这种热度。这种景象过去从未有过。
读+:刘慈欣认为科幻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学,只有在安定的生活中,我们才可能对世界和宇宙的灾难产生兴趣,那么你认为产生好的科幻文学,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姚海军:有安定生活的人,并不一定仰望星空,心怀科学幻想。从根本上讲,科学幻想与民族的梦想有关。英国和美国,不仅有全球梦,还有太空梦,因此这两个国家一个成为科幻文学的门户确立之地,一个成为科幻文学的中兴之地。随着经济、教育、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人的梦想正在被打开,因此,美国科幻作家大卫·布林等人预言的“科幻的未来在中国”的可能性正在提高。当然,这也需要我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更具包容性。
读+:科幻是不是最有效的科普工具?李淼老师认为未来10年是中国科幻和科普的黄金时期,你怎么看?
姚海军:科幻没有传统科普的那种普及具体知识的功能,科幻最大的价值是调动你的好奇心,让你对科学与未知产生兴趣。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就是因为少年时期大量阅读科幻小说才走上科学探索之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所在的科幻世界杂志社,就有从四川大学过来参观的同学告诉我们说,他之所以选择川大,就是因为他在《科幻世界》读过的那些科幻小说。有人问,《科幻世界》的编辑哪儿来的那么多使命感?其实这就是答案。
李淼老师是我尊重的量子物理科学家。他最近已经华丽转身成为科普作家和科幻作家,因此我同意他的判断。
国产科幻电影,能否迈出第一步很重要
读+:一些科幻爱好者担心中国电影界没有能力将《三体》拍成《星际穿越》那样的大片,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姚海军: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中国电影中基本没有科幻这一类型,拍现代科幻片几乎是从零起步。人们担心导演的科幻理念,担心演员对科幻人物的把握,担心道具、特技,甚至音乐。但我们必须先要迈出这第一步。成败不重要,能否迈出这一步很重要。
读+:西方科幻与东方科幻在关注点上会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差异?
姚海军:理论上讲东西方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科幻的关注点当然会有不同,但就目前来讲,这种差异性非常不明显。这或许与科幻文学源于西方、在中国持续发展时间不长有关,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中国科幻自身的关注点其实已经发生很大变化。1981年之前基本是未来科技展望,1981年至1983年出现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省,现在我们又开始关注全球性问题以及世界末日性的空难。这说明了中国科幻的进步。
读+:据说目前已经有20多本中国科幻小说的版权被卖出去了,今年有10多部科幻电影在拍,你认同今年是“中国科幻片元年”的说法吗?
姚海军:恐怕不止20部。“正在拍”的传闻也很多。关于“中国科幻片元年”的说法,我觉得还是等片子出来了之后再说。
读+:作为一位“资深科幻迷”,你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姚海军:身处极为现实的现实,我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也大受影响,即便我能读到非常棒的科幻小说。我希望未来世界人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尽情地去创造。不会再有领导语重心长地跟你说:“为了更好的发展,你主编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应该由我来主编。”
因为有科幻,人类才有资格被称为人类
最近一段,姚海军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在全国各地推介理论物理学家李淼的新作《<三体>中的物理学》,这是一部从《三体》说开去的科普图书。李淼在武汉举办的读者见面会上说,在姚海军和刘慈欣等人的“鼓动”下,他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科普,甚至也开始写科幻小说了。
我想,这或者就是姚海军的魅力所在,他打造了一个以《科幻世界》为核心的中国科幻圈,并用自己的努力将其中的每一个作家推向公众。眼下,这个群体中的领头人刘慈欣显然已大踏步走向世界,《三体》除已经出版的英文版、韩文版外,目前已经售出德文版、葡萄牙文和土耳其文版,法语、日语和越南语版正在洽谈中。
“下一步我们还想做一些更容易形成共识的作品,比如出版潘海天、何夕、王晋康等一流科幻作家的新作。”对于中国科幻只有一个刘慈欣的现状,姚海军并不满足。
姚海军想得更远的事情,还有头顶“世界发行量最大科幻杂志”的光环,《科幻世界》必须在新的产业环境下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未来,“因此我们一直努力促成与一些实力影视公司战略同盟的确定,以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但这一设想实现起来并不顺利”。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干劲十足的姚海军: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因为有科幻,人类才有资格被称为——人类。”姚海军答道。(授权转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网址:《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中国科幻需要明星作家 https://mxgxt.com/news/view/1335722
相关内容
刘慈欣:创作有中国气派的科幻作品纪录片《东方新科幻》展现科幻作家眼里的人类未来
吴岩:刘慈欣的科幻世界
影视实体特效专家薛松:打造有中国文化的科幻符号,讲好中国科幻故事
中国科幻:在产业发展中探索未来
刘慈欣谈中国科幻文学困境:现实的引力太大
中国科幻文化新地标亮相上海奉贤 科幻IP《三体》带来奇妙之旅
首届起点科幻“启明星奖”揭晓 《深海余烬》等热门作品均在榜
刘慈欣:建筑科幻文学王国
科幻拯救理想主义:刘慈欣作品中的崇高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