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文学趋同的时代 让写作呈现差异性

发布时间:2024-06-24 08:03

徐则臣

麦家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昨日落幕。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日前参加了博览会举办的第五届“故事沟通世界”活动。在与33位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海外中青年汉学家、出版人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徐则臣透露近两年同时在写“域外故事集”与“鹤顶侦探故事集”两部主题小说集,他希望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越来越趋同的时代,让写作呈现出某种差异性。

作品呈现风格变化

徐则臣认为,《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北京西郊故事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域外故事集”等基本代表了他27年的写作生涯,也呈现了他个人写作内容风格上的变化。“很多中国评论家,会把我的写作分成几块:一块是写故乡、运河的;一块是写北京的;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谜团,或者是在小说的艺术上、可能性上有所探究和阐发的那一部分内容。我基本上认同。”

徐则臣透露,最近两年他同时在写两部小说集,“域外故事集”刚写完,集子里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国外。一共10个小说,第一个是在美国,第二个是在德国,第三个在智利,其他的分别在墨西哥、印度、哥伦比亚、白俄罗斯,乌拉圭等国。“这些国家都是这些年我去过而且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的地方,在那里我遇到或是看到、想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当然也有我自己对这个国家文化的想象。”

差异性是重要品质

在文学越来越趋同的时代,徐则臣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或者某种路径,让自己的写作跟别人之间、跟自己过去的写作区别开来,在这些写作里面呈现出某种差异性。“差异性在今天一个全球化、一个趋同的时代,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品质,也是一个人、一种文学能够成为自己而不被别人取代和遮蔽最重要的元素。”

独特性吸引国外读者

来自德黑兰阿拉姆大学的中文系主任孟娜女士曾经翻译了波斯文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在她看来,徐则臣作品以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来描绘现代都市的生活,深层的人文关怀和年轻人奋斗的故事,展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她透露,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在伊朗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好评。伊朗读者对故事中描绘的现代北京社会和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这部小说娱乐性和可读性强,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此外,小说中对于人际关系等现代话题的探讨,也引起了伊朗读者的关注。“有读者跟我说过,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快看完过一部小说。”

埃及汉学家、出版人叶海亚先生用阿拉伯文翻译了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啊,北京》《北京西郊故事集》,另外还翻译了《北上》。为了翻译《北上》,叶海亚下载了有关《北上》的所有材料、论文,“《北上》写历史,写当下,写兄弟感情、夫妻感情、父子感情,写外国人看中国,中国人又怎么看外国人。而且把100多年前的历史,跟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串联起来,具有独特性。”

亮点

22万种中外图书亮相图博会

昨日,为期5天的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图博会、BIBF)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落幕。本届图博会累计吸引7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展商现场参展,22万种中外图书亮相,举办1000多场文化活动,吸引近30万人次入场参观。初步统计,本届图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含意向)2100项。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意向和协议1426项,引进意向和协议558项,达成合作出版意向116项。

图博会期间,中国主题图书在出海道路上成功跑出“加速度”,海外版权合作更深入、更广泛,不仅输出数量逐年增加,输出地区也从主流的欧美国家扩大到拉美、中东和中国周边的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出版单位把相关图书摆在核心位置,举办了多项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日三秋》等作品将出海

2024年“北京作家日”开幕式暨北京市文联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五周年成果发布及项目签约仪式日前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老舍《我这一辈子》、邹静之《九栋》、刘震云《一日三秋》、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韩小蕙《北京这座城》、徐小斌《海火》等作品与海外出版社共同签署了版权协议。

自2019年筹备以来,“北京作家日”已成为北京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五年来,35位北京作家的41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约,覆盖18个国家的13种语言,总计约735万字。《老舍文集》等北京文学优秀作品也随北京文学海外交流活动,进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

据了解,2024北京文学作品翻译推广工程五期项目共有9部作品入库,除以上7部以外,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法文版、《北京作家短篇故事集》法文版已在今年4月巴黎图书节期间完成签约。

对此,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表示,经过五年的深耕,“北京作家日”打通了从内容翻译、文化交流、公共阅读、市场合作到宣传推广等全流程的完整链条,初步形成北京文学“海外朋友圈”,建成了一个“北京文学走出去”的闭环。

研讨

麦家:我不止于谍战

“我特别想跟在座的各位翻译家说,我不止于谍战,我也害怕人家把我归纳为谍战。”作家麦家在北京图博会期间举办的中国文学世界的译介与传播——麦家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称,他在国际上获得的各种奖项,像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把他的作品评为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之一,“这当然是一个殊荣。同时我又觉得这个荣誉限制了我,间谍小说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外套。”

故乡三部曲与谍战三部曲

麦家表示,在他的谍战小说里面,读者甚至看不到一把枪、一把匕首,看不到暗杀,也看不到拦路抢劫,更看不到色情,甚至连惊悚都没有。“我的谍战世界,看到的是数学,看到的是理性,看到的是无序当中强大的秩序。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这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麦家称,有一天他发现已经很难跟谍战小说家告别的时候,觉得唯一的方式是用新的小说来证明他曾经的那些谍战文学。因此,不仅仅是写谍战,他还写了《人生海海》《人间信》等故乡三部曲。“故乡三部曲跟谍战三部曲是呼应在一起的,是一脉相承的。”麦家坦言。

麦家希望各位翻译家能够发现谍战之外的他。“也许你们会在故乡三部曲当中了解到一个完整的我,特别期待你们以后能够翻译我的新作品。”麦家同时期待汉学家们翻译更多的中国文学,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从间谍情节走向故乡与内心

白嘉琳女士作为德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曾翻译过麦家作品《解密》。在她看来,《解密》不是一部关于文学辩论的小说,而是一部关于数学、密码学和间谍的小说。开始翻译之前,她不仅要学习很多关于编码和解码的知识,同时还要找到这些知识在德语中的恰当表达。同时她认为,将这部作品说成是关于密码学的小说也是错误的。“这也是关于梦想、关于父子关系,关于一个悲剧性人物的小说。这个人物的敏感,最终导致了他的疯狂。这部小说,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间谍小说。”

法国作家皮埃尔·皮卡尔认为,麦家从间谍三部曲到故乡三部曲的转变,说明了他的写作从复杂的间谍情节,逐渐地走向关于故乡与内心的书写。在麦家的间谍三部曲中,我们深入到一个充满了密码、解密、策略和间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故乡三部曲则把我们带到了更深的人性的根源,它的故事充满了怀旧、回忆和自我认同。

俄罗斯翻译家穆凤玲表示,侦探小说在俄罗斯历来很受欢迎。侦探小说中人类性格的所有特征都得到了体现,英雄主义与背叛,勇气与懦弱,善与恶的斗争,正义与罪恶的斗争,生命与死亡的斗争。高级的文学总是围绕着这些范畴展开,爱、生命、死亡、强力的情感就是强力的文学。真正的文学是强烈的激情和情感的融合,麦家的作品将这些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麦家小说为何吸引西方读者

当天的研讨会上,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缪佳将西方读者对麦家小说的评价进行了盘点,并建成语料库。之后,利用语料库对这些评价语言资源进行了标注和统计。缪佳发现,麦家小说吸引西方读者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原创性,第二是异域性,第三是共同性。“麦家小说读者评价的研究表明,我们中国文学作品要走出国门,引起读者的兴趣,原创性、异域性和共通性——这些优秀的文学内核是非常重要的。”

本组文/本报记者张恩杰

统筹/刘江华

供图/主办方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

网址:徐则臣:文学趋同的时代 让写作呈现差异性 https://mxgxt.com/news/view/13177

相关内容

如何用故事沟通世界?徐则臣:在写作里呈现差异性
故事沟通世界 徐则臣对话30国汉学家活动举办
呈现中国当代文学丰饶的风貌,张莉主编短篇小说散文年选出版
让文学与现实同频共振(以文立心 与光同行 2024当代文学颁奖盛典)
话剧九人以当代视角推出新作《原则》登陆国家话剧院小剧场
北京图博会上,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呈现新趋势
金臣亦飞鸣美术馆举办现当代艺术展,做大虹桥“无墙美术馆”
“踢馆作家”林戈声:当一个类型文学作家决定开始写纯文学
何为“新女性写作”?鲁奖评论家张莉:写出力量和辽阔
《甲骨文学校》带小观众穿越至殷商时代,用儿童剧展现文字的力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