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IP“网红化”为何总是昙花一现?

发布时间:2025-05-20 12:37

当前,人们已进入“万物皆可IP”时代,比如城市IP、博物馆IP等,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个人IP的出现和火爆。典型案例远可追溯到“凤姐”“犀利哥”等,近可关联到“黄老师”“郭有才”等,个人IP“网红化”带来了极为显著的“短红”效应,许多人的“一夜爆火”只是“昙花一现”,值得人们深思。

01

多维案例:个人IP“网红化”表征

(一)情绪价值缘起类:由年轻人群推动的偶发性火爆,但因无法长期提供“新鲜感”而“昙花一现”。

南京一位经营店铺20多年的“10元咖啡阿姨”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还有清北“鹅腿阿姨”、磁县“炸串奶奶”等也曾走红网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诚信经营小本生意,戳中了当下网友反感过度营销、怀念平价商品的心态,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然而在过度消费、狂欢中,各路主播蜂拥而至,无底线蹭热度,主角因过量曝光而心力交瘁,不良观感和体验逐渐浇灭了大众的热情,网红人物网红产品几夕之间便恢复了平淡,在混乱、质疑、疲惫中草草收场。

(二)主流价值冲突类:触动大众敏感神经和底线而“黑红”,但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昙花一现”。

5月份以来,“王红权星”“柏公子”等多名炫富网红接连被全平台封禁,百度公司前副总裁璩静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表“狼性”言论引发大量争议,从公司离职。炫富网红、“狼性”企业家凭借一种与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IP风格成为大众热议对象,但这种“黑红”风格无法维持他们“长红”,由于挑战了社会的基本伦理和价值观,此类个人IP终遭到互联网反噬。

(三)草根素人崛起类:因与普通大众形成共鸣而出圈,但因缺乏机构运作在收割流量后“昙花一现”。

“菏泽树哥”郭有才因翻唱《诺言》带火了一座城,“挖呀挖”黄老师、于文亮等众多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或有意或无心地实现了从“人名”到“名人”的转变,他们走红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普通平凡,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但是,对这些缺乏专业机构运作的“草根网红”来说,身上存在着一个固有悖论,即他们一旦走红,就不再“普通”,而是走向了自己当初所代表的符号的反面,难免招致部分网友反感,终究淹没在互联网大潮中。

(四)人设打造塌房类:利用戏剧反差而博人眼球,但因愚弄大众而“昙花一现”。

靠吐槽“霸总文学”成为“打工人嘴替”的保姆“王妈”吸粉千万,而网友曝出其旗下公司的苛刻招聘信息:大小周、员工自备电脑、月薪4000元、福利待遇低。在剧中为打工人伸张正义的“王妈”,现实中却做着疑似压榨打工人的行为,二者之间的割裂令网友难以接受,“王妈”一夜塌房甚至引发众怒。

(五)玩梗文化出圈类:受到网络平台、算法推荐而网红化,但因自身缺乏话语权和主导权而“昙花一现”。

抖音用户完颜慧德因口音缘故,被网友空耳造成一套名为“楼兰语”的语言体系;说唱歌手诺米因其独特的发音,被网友赋予了“成都迪士尼”的标签。这类网红的走红往往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并未刻意追求搞笑效果,却意外地引起了网友的共鸣。而他们的红也并非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二创者的赋予。由于无法掌控自己的形象和热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网络的评价和解读,梗不新鲜了,流量便退潮了。

02

个人IP“网红化”昙花一现的原因

(一)个体层面

1.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部分个体热衷于“赚快钱”,缺少长远规划和打算,如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秀才”,因涉嫌诱导粉丝打赏和涉嫌偷税漏税遭封禁。由此可见,个人IP能否实现长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本人的动机和选择的策略,如果充分考虑如何持续发展个人声誉,以及提升自身素质、承担社会责任等,其实是能够跳出“昙花一现”困境的。

2.自身创作瓶颈限制,无法实现“去同质化”的突围。当市场对特定类型的个人IP有过度的偏好时,为了迎合某种偏好,可能会出现大量模仿成功案例的个人IP,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例如李子柒爆火后,出现了一大批“田园博主”;“王妈”开辟了“打工人嘴替”赛道,众多模仿者一味追寻同种噱头或画风博关注。“一点爆而百家抄”的同质化跟风不仅使得公众对类似内容感到厌倦,而且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

(二)社会层面

1.偶发性的火爆影响社会秩序。普通人一夜间成为网红被过度围观而陷入困境的现象已经多次上演,无论是“鹅腿阿姨”还是“拉面哥”,在不经意间成为网红后,生活被过度关注,某些博主为了蹭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采用一些低俗、侵犯他人隐私的手段。近乎疯狂的蹭热点行为妨害了公共秩序,流量退潮后,被打扰的当事人生活往往徒留一片狼藉。

2.无底线博流量内容传播不良价值观。网红炫富行为满足了部分人的猎奇心理和虚荣心,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感,让更多的人产生自卑和不满情绪,挑起和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对未成年受众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3.网红市场的迅速繁荣引发信誉风险。受“赚快钱”思想影响,“一夜爆红”的人,往往迅速转向“直播带货”这条最快的流量变现路径,盲目依靠自己的名气在公众中诱导冲动消费,忽视了对商家产品的优劣辨别,其结果只会损害信誉和形象,加速走向昙花一现的覆灭。

03

对策建议

(一)个人IP以质取胜,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要挖掘优质内容。个人IP作为网络时代的文化产品,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只有把精力放在打造个人特色、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塑造自身品牌上,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粉丝吸引力,变一时红为“长红”。

要传递正确价值导向。“网红”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展现自我个性的同时,要主动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同时,要注重提高创新能力,输出更多优质内容,增加粉丝黏性,避免出现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现象。

(二)监管部门强化管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理念,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和机制建设,强化科技伦理研究、规范和指导,细化网络行为监管操作细则,严格主体资质审查、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提高个人IP“网红化”的门槛,规范网络空间行为、语言。

要提高监管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个人IP所发布的内容进行筛选、过滤和管控,严防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和信息。针对网络打赏行为严格税务稽查,重拳打击数字造假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网络平台守牢底线,提高审核把关能力

要加强合规审核。积极开展网络平台合规建设,凭借大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网络内容进行有效监控和过滤,杜绝低俗、暴力、违法违规等有害信息的传播。

要打击不良行为。对于不良行为,平台应坚决采取封号、罚款等方式,加大打击力度。对于过度追逐流量的行为,平台要完善规则、合理引导,必要时及时予以管制。同时,各平台应联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运营账号实施“一次违规、全网跨屏封禁”,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网络生态。

供稿:宋菁慧 王涵

编辑:于喆

审稿:谭艳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个人IP“网红化”为何总是昙花一现? https://mxgxt.com/news/view/1309190

相关内容

网红经济昙花一现的背后逻辑
新风口还是昙花一现?网红经济的“天花板”在哪里?
“网红”现象是昙花一现,还是文化产业的繁荣?
网红现象:昙花一现还是持续闪耀
“网红”产业链或将昙花一现?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繁花》效应是不是昙花一现
“网红经济”,昙花一现还是未来趋势
昙花一现 网红最终如何被粉丝反噬?
为什么大多数网红都是“昙花一现”?而明星却能够保持热度?
“挖呀挖”黄老师要开始转型了,不甘心做一个昙花一现的小网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