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不仅要养成偶像 更需要“养成粉丝”
摘要:综艺节目《蜜蜂少女队》里,已与谢霆锋相处一段时间的姑娘们齐齐站在他面前,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的名字吗?” 5张吴奇隆谢霆锋送圣诞惊喜偶像养成的过程中,固然多编排几次唱歌跳舞、多尝试几个造型是偶像训练需要的,但节目不仅要“养成偶像”,更需要“养成粉丝”。如果节目结束,偶像宣告“养成出道”了,可粉丝群还稀稀拉拉,姑娘小伙的名字还不能被大众记住,那这一次的“养成”不能算成功。
综艺节目《蜜蜂少女队》里,已与谢霆锋相处一段时间的姑娘们齐齐站在他面前,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的名字吗?”
这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啊,她们也应该透过电视机屏幕,问一下观众们:“你知道我们的名字吗?”
吴奇隆[微博]和谢霆锋两个战队比拼,谢霆锋激励这群姑娘的方式似乎很简单,来一次阔绰的大手笔,譬如在上海外滩某栋大楼上投个大广告。新一期节目里,谢霆锋战队的姑娘们成功地获得了这个大广告,满足了自己名字闪耀黄浦江的虚荣心,她们甚至得意地说:“半个上海的人都看得见!”
但其实,这对养成类偶像而言,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与作用。不是说有多少客流量,就能吸引到多少粉丝的。偌大的外滩又有几个人真的会由此认知她们呢?所谓养成系偶像,需要黏着度很高的粉丝群来支持,相比“广”更注重“深”。
2016年果然是偶像养成类节目厮杀奋战的大年。浙江卫视[微博]播完《燃烧吧,少年》,紧跟着推出《蜜蜂少女队》。安徽卫视的《星动亚洲》有了第二季。芒果TV则扛出了老字号《超级女声》大旗,要轰轰烈烈地将这场选秀从春天进行到夏天。虽然都叫作“偶像养成”,但这些节目之间的差异很明显,电视与平台的玩法各有不同。尤其对于“养成”的定义,分歧较大。
十年前风起云涌的是“全民选秀”,现在津津乐道的是“偶像养成”。所谓“养成”,并非一夜成名,而是通过粉丝持续的关注、实际的支持与大量的互动,从而一步步培养偶像。“偶像养成”与“全民选秀”有共通之处,都重在大众投票选择权。所以,过去痴迷选秀投票的那群人,一大部分会转化为今天“偶像养成”里最具行动力的忠粉。而“偶像养成”与过去“全民选秀”不同的是,将过去粉丝单方面的支持,化作偶像与粉丝间更积极的互动。
由此而观,浙江卫视的《蜜蜂少女队》实质上是一种“练习生”真人秀。初看几期后,感觉有点像女版《燃烧吧,少年》,只是人设的性别正好反一反。
《燃烧吧,少年》的导师是李宇春、舒淇[微博],推的是所谓的“小鲜肉”。
到了《蜜蜂少女队》,导师换成了谢霆锋、吴奇隆,小伙子换成了十几个大姑娘。
同样都是经过各种培训、多轮比拼后,最后的获胜者组成一支偶像团队出道。安徽卫视的《星动亚洲》同样先期选拔出一群有基础的年轻人,培养偶像的过程加入了更多明星导师,最终获胜者组队出道。
这一类电视节目的最大疑问是,谁来养成偶像们?投票的主动权如果大多掌握在少数评委手中,那观众不会产生贴肉的感情。节目如果不是从一开始就悉心植入偶像养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群众参与感,那如何吸引粉丝?
恐怕连早年“舞美师[微博]”之类的爆料人都没有存在意义,因为观众会认为什么都是被策划好的。看节目评论就会发现不少质疑声:“全是编好的剧本”“一人赢一局,不用看”“以后能出道组成的组合其实节目组已经有一个名单了”……真人秀节目最让人尴尬的就是“演”的痕迹浓重。
偶像养成的过程中,固然多编排几次唱歌跳舞、多尝试几个造型是偶像训练需要的,但节目不仅要“养成偶像”,更需要“养成粉丝”。如果节目结束,偶像宣告“养成出道”了,可粉丝群还稀稀拉拉,姑娘小伙的名字还不能被大众记住,那这一次的“养成”不能算成功。
现在《蜜蜂少女队》就面临这样的尴尬,节目定位标榜了“养成”,也就是说它理所当然该照顾粉丝的投入。
但看到网友的评论,你就知道养成真人秀已经脱离了“养成”,也不是少女的“真人秀”,而是两位导师间的比帅。
节目的镜头剪辑也为两位导师吸粉推波助澜,比如第一集就来了水下憋气的湿身梗。
新闻点聚焦在谢霆锋与吴奇隆两个成熟明星身上,少女们一个也没红出头。甚至谢霆锋对学员说出了“今天之后你就是那个号码”这样的话。
处于海选期的“超女”也尚未出现如当年周笔畅[微博]的声音、厉娜[微博]的脸蛋等被热议并传播的话题。
今年通过网络平台播出的《超级女声》是另一种模式,倒是更接近“偶像养成”,因为相对注重粉丝积累与互动。从报名者到投票者,都讲究“全民性”,开通了各种让大众参与进来的渠道。声势浩大的“全民海选”持续一个多月,分为地面唱区、芒果TV主战场以及合作唱区,基数庞大。从公开的赛制来看,今年粉丝可以下载APP、扫描二维码、送出礼物来实现投票。
像野草般七歪八斜的“超女”们,今年的口号“敢ZUO敢为”让久违了的海选奇葩们重出江湖,好多个奇特的“一分钟”片段被串联起来,开始在网上传播:“看了几个今年超女海选的视频,笑到晕厥,最后那个姑娘一开口评委都懵X了!”
一直以来“超女”突出的是“小小的自我”实现“大大的梦想”。这个思路是对的,因为只有将喜恶落实到个人,才能真正培养粉丝黏着度。能唤起群众激情的理由很简单直接:“爱她就把她留下!”所有成功的偶像培养模式,都需要激起人们“忿忿不平”“扶助弱小”的情绪,需要让偶像的眼泪来虐粉丝,让他们得以更忠诚更付出。
沃顿商学院的乔纳·伯杰写过本畅销书《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无论平台是电视还是网络,这些先期投入巨大的节目要取得大成功,都必须像病毒式传播那样,让大众主动自发地转发或讨论。但眼下各个节目还未形成病毒式传播:大众的“情绪”尚未被唤醒,还在苦苦找寻引发广泛讨论的突破“诱因”来形成“公共性”。
“养成类偶像团体”随着日韩娱乐业为人所知,中国偶像女子团体中较成功的当属SNH48。这个大型女团不仅种类丰富、长相各异,而且年龄构成广,新鲜血液源源不断——90后算什么,SNH48新招的成员中有大把00后初中生。
偶像与明星的制造模式不同,不是只有颜值被欣赏就够了,而是要激发粉丝动真格地献出“真金白银”。有不少女孩凭本人条件,是不可能考入著名艺校,也无法在电视选秀里获胜的,但各方面都差口气的她们适合当偶像。前阵子被严重烧伤的成员唐安琪[微博],就是其中典型。
SNH48是在剧场与粉丝真实面对面的养成类偶像,模式贯彻得非常彻底,成员地位与所获资源完全取决于人气,人气是可以量化成榜单的。年度“人气总选举”与“金曲大赏BEST30”等各种榜单完全由粉丝投票决定,只有花钱购买专辑才能获得投票券,成本不低。但粉丝的成就感也是前所未有的高:眼前破茧成蝶的偶像,正是靠着我们支持成长的。这才是养成的最大乐趣。
不过,48系的偶像团队也有一个“出村”的瓶颈。“村里”“村外”两个世界,即便圈内红翻天,圈外却寂寂无名。但是一旦进入主流圈发展,必然会丧失小众的欢乐,各种尺度会收紧。对于粉丝来说,偶像太出名了也就丧失了养成的成就感,会有一种“她已经不再属于我们了”的失落,“当四周掌声如潮水一般汹涌”,意味着终于失去。
同样,电视选秀也并不能体现偶像养成的精髓。对于粉丝来说,同一场表演,通过导演剪切过的电视或视频看,与在现场有针对性的看,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电视在放大了传播广度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弱化了偶像与粉丝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节目播完了,偶像出道了,这才是万里长征刚开头。谢霆锋说得不错:“我不信一夜爆红!”偶像养成的乐趣本身就在于一步步登向高峰。“被看见”是第一步,接着才是“被关注”“被供养”……随着偶像名气不断强大,陪伴一路养成的粉丝其实终究将目送他们的偶像如扎入云端的气球,愈飞愈远。
□指间沙(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