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Labubu从中国火到了东南亚,再从东南亚席卷了欧美。天还没亮,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等地的泡泡玛特旗舰店门前,早已排起长龙,数百人连夜守候,只为购入这款潮流玩偶。而泡泡玛特官方App更是凭借Labubu的热度,在美国App Store购物榜上冲至榜首。
去年BLACKPINK成员Lisa在社交媒体晒出拆箱视频以及抱着Labubu玩偶的照片后,这款玩偶迅速在欧美社交圈崭露头角。紧接着,蕾哈娜、Dua Lipa、Emma Roberts等欧美明星纷纷被拍到携带Labubu挂件出门,这种明星效应瞬间点燃了大众的好奇心与追捧欲。众多KOL也捕捉到了这股潮流风向,加入了推广行列,各大社交平台上涌现了海量种草内容,甚至BBC都出了专门报道。
以明星为起点,铺天盖地的内容一浪高过一浪,最终促成了Labubu热度几何式的爆发。这样的成功案例“天时地利人和”齐全,不由得让我们重新思考明星营销的价值与方法。坦白说,目前大家对明星营销仍有诸多误解,一方面是一些艺人翻车案例在前,品牌们选择明星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很多品牌也对明星营销充满误解,比如以为明星合作费用高昂,但实际上还有短代之类性价比较高的灵活方式。
过去十年可以说是“去中心化”的十年,解构权威、人人都是专家。但现在大家也逐渐意识到了去中心化的问题,在折叠的世界里,人与人的悲欢不再相通。明星作为这个碎片时代非常稀缺的能聚集大众注意力的“节点”,自带巨大流量和高话题热度,价值独一无二。
品牌选明星合作的主要出发点要么选“大”明星,热度高、流量大,覆盖更多人,收效自然很大;要么选“对”明星,找到与品牌形象、产品定位契合的明星,让品牌与明星的组合给人一眼就对味的感觉,利用明星自带话题热度的特点,再把这种契合感点燃。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明星的高热知名度绝对是品牌迅速打开局面的捷径。对于新品牌来说,靠产品质量沉淀口碑太慢,靠极致性价比捕获爱买便宜的顾客太惨,商场如战场,如果品牌难以快速打出影响力,一是恐怕会有生存问题,二是难以给投资人和兄弟们交代,三是好不容易先于同行找到的产品优势迅速被追上,结果自己反倒被拍死在沙滩上。
明星营销,就是新品牌快速突破的捷径,借助明星的背书、粉丝影响力,新品牌可以快速冷启动。举个栗子,护肤品牌谷雨邀请杨紫担任代言人后,短短三个月内实现了40%的销量增长。
如果你是大品牌,明星营销自然是非常熟悉的“常规操作”。虽然大品牌本身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基础,但通过与明星合作,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品牌形象,甚至建立起一种大家“看到那位明星就想起这个品牌”的熟人感。
消费行为学和心理学早已把明星营销的理论基础研究透了——消费者崇拜动机、明星光环下的晕轮效应、人们对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的追求以及从众心理、权威效应下的信任转移心理……而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里,社交媒体还将明星营销的效果放得更大。
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品牌、明星、消费者被放到更平等的位置上。想拉拢年轻人,没有比放下架子、在社交渠道玩梗、造段子更低成本、高回报的做法了。绝味鸭脖时隔19年再度出手,邀请范丞丞担任代言人,源头竟是后者在参加《新说唱2024》时被调侃脖子很美。那一期节目播出后,不仅范丞丞的粉丝,大批网友都涌向微博‘吃瓜’,不断有网友主动@绝味鸭脖‘赶紧请范丞丞代言’。绝味鸭脖也非常听劝,官宣时准备了紧跟热点的抽象视频和大量玩梗海报,之后还拉着范丞丞一起在社交平台与网友互动。
为了趁热打铁多争取用户关注,品牌通常还会围绕明星近期热门话题、正在播出的作品或者个人生活做好内容储备。你看霸王茶姬就很聪明,官宣郑钦文之后不久就是巴黎奥运会,它们提前做好准备,邀请郑钦文在内的多位运动员拍摄奥运精神短片,然后在奥运节点一起爆发,明星热度与大事件热度双重叠加。
网感好、会来事儿的品牌,还会在明星营销时匹配各种资源,主动造梗、造热点,把明星热度价值最大化。比如在明星代言官宣或举行重要活动之前,先提前在社交平台造势、‘预埋’话题,等到正式官宣时就借助KOL、KOC的力量对话题进行扩散,延长网友讨论热情,赢得更多长尾流量。
总的来说呀,明星营销的巨大价值不言而喻。虽然现在品牌营销的玩法千变万化,但我们一直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注意力在哪儿,品牌就应该在哪儿。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利用明星营销呢?评论区聊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