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电影圈向来热闹非凡,可 2025 年春节档这场 “大戏”,却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一部被视作 “票房潜力股” 的大片,上映后却遭遇滑铁卢,票房从原本的高预期一路暴跌,背后的故事简直比电影还精彩,今天咱就好好唠唠!
春节档向来是电影的 “兵家必争之地”,今年也不例外。《哪吒 2》一骑绝尘,成为春节档的大赢家。上映 10 天,票房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冲破 64.6 亿,单日票房屡屡破亿,排片占比高达 53.5%,票房占比更是惊人的 80.7%。电影院里,到处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去看《哪吒 2》的身影,影片里精彩的特效、动人的剧情,赢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口碑爆棚带动票房一路飙升,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春节档 “爆款”。
然而,同档期的《射雕英雄传》却截然不同,简直是 “冰火两重天”。这部电影在前期宣传时,那阵仗可不小。又是邀请顶级流量明星加盟,企图凭借粉丝效应大赚一笔;又是搬出徐克这位老牌香港导演,打着情怀的旗号,勾起了不少观众的回忆。83 版《射雕》的经典主题曲《铁血丹心》不断在宣传中响起,让大家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粉丝们更是信心满满,纷纷预测这部电影将会成为春节档的冠军,票房三四十亿不在话下。
可现实却无比残酷,《射雕英雄传》上映后票房一路下滑。仅仅上映 10 天,就已经处于收官状态,单日票房仅有 375 万,和《哪吒 2》相比,差距高达 100 倍!排片占比仅为 3.2%,票房占比更是低至 0.7%,电影院里寥寥无几的观众,让这部电影显得格外冷清。目前累计票房只有 6.09 亿,和当初的高预期相差甚远,之前预售冠军的头衔,此刻看来更像是一个笑话,也暴露出其预售数据的水分。
肖战的粉丝们为了挽救电影的口碑,也是费尽心思。看到《哪吒 2》凭借逆跌上了热搜,他们也想如法炮制,搞出一个所谓的 “逆跌” 热搜。但实际上,《哪吒 2》从首日 4.8 亿票房逆涨到第 7 天的 8.65 亿,这是实打实的逆袭。而《射雕》呢,首日票房 2.58 亿,到了第 7 天却只剩 2450 万,这根本不能称之为逆跌,这种强行挽尊的行为,也让不少观众感到反感。还有他们吹嘘的 “中国影史武侠片冠军”,仔细一分析,更是毫无含金量。2018 年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票房 6.06 亿,成本不到 2 亿,还能盈利。而《射雕英雄传》成本高达 5 亿,票房却只比前者多了一点点,片方亏损严重。这样的 “冠军”,实在是名不副实。
在我看来,《射雕英雄传》的失败,资本方要负很大的责任。他们过于迷信流量明星的带货能力,在武侠片这个以男性观众为主的题材中,强行加入男性观众并不买账的流量明星。他们以为这样就能兼顾粉丝经济和武侠片受众,可却忽略了观众对电影内容和质量的追求。如今观众越来越理性,不会再单纯因为明星而走进电影院,电影本身的品质才是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资本的这种傲慢和短视,最终让他们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徐克导演也难以逃脱责任。近年来,徐克的作品质量确实有所下滑。《龙门飞甲》《狄仁杰》系列等,虽然有大牌明星参演,但整体质量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票房也一直徘徊在五六亿左右。2017 年《西游伏妖篇》票房能达到 16.52 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星驰的影响力。2021 年《长津湖》系列票房大卖,徐克虽然借此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导演之一,但该系列的成功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吴京的号召力、陈凯歌对文戏的把控都至关重要。这次《射雕英雄传》的失败,让徐克的口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曾经的金字招牌如今也黯淡无光。
另外,这也反映出香港电影人在适应内地市场方面存在不足。随着港片的衰落,许多香港电影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地,参与内地大制作。然而,从《蛟龙行动》到《射雕英雄传》在春节档的失利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内地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内地电影市场在不断发展变化,观众的审美和观影需求也在提高,如果香港电影人不能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市场,未来恐怕还会面临更多的失败。
《射雕英雄传》的惨败,给整个电影行业敲响了警钟。电影制作方不能再抱着侥幸心理,靠炒作和噱头来吸引观众。只有用心打磨剧本,提升电影质量,尊重观众的喜好和选择,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现在问题来了,经历这次重创后,《射雕英雄传》背后的制作团队该如何挽回局面?徐克还能不能重拾观众的信任,拍出高质量的作品?香港电影人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融入内地市场,重新赢得观众的喜爱?家人们,你们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快来评论区一起讨论讨论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