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选择偶像时容易被外表所俘获,难以找到具有精神榜样的偶像

发布时间:2025-05-16 17:15

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共同存在,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各种思想良莠不齐,难免受到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我国落后的封建思想的冲击,这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侵蚀人心,成为侵蚀青少年内心的“心灵有害物品”。

社会心态浮躁。随着时代快节奏的推进,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在人民群体中也出现了社会整体浮躁的现状,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妄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

随波逐流,不愿意主动思考,在无意识中失去自主意识又盲目从众;焦躁不安,对未来充满焦虑、担忧;信仰缺失,在精神上缺乏情感寄托。

社会的发展把人塑造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与人之间互相利用,社会关系更加淡漠疏离,传统的榜样与英雄因脱离时代的轨道而失去魅力。

人们在精神和灵魂上感到虚无,社会整体信仰缺失,于是把情感寄托于远离人们生活的偶像身上,明星效应与偶像崇拜成为人们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的重要体现。

价值观念上的群氓现象。“群氓作为一种时代的精神状态而塑造每个人的精神气质,的确是现代性的”。

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一种群氓的状态,在精神状态上追求不受限制的自我;在生活方式上崇尚消费与娱乐至上,以及随心所欲、不受束缚的简约生活;在思维方式上探求简化思维和无痛的伦理;在道德志趣上信奉科学上的乐观主义。

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很大一部分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诸多消极影响,格调不高的社会文化与艺术作品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阻碍了其在审美趣味、价值旨向方面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宣传有失偏颇。市场经济下的大众传媒在逐利思想影响下,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欠缺,忽视了对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探索,在宣传方面有失当之处。

根据青少年的喜好推荐信息,不仅限制了青少年认知范围,还有可能强化青少年对某些负面文化的认知。

为了获取流量与热度不惜虚张声势、断章取义,消磨了大众的自主意识与选择权利,不利于青少年辩证、批判的认识问题。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青少年衣食无忧,但是在青少年群体中也出现了对物质的追求和崇尚,奢靡之风、攀比之风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污染,从而造成青少年在态度上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

是大众传媒过度娱乐化的背后是对审美要求的松懈,是新闻宣传、教育引导等导向功能的退缩,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所塑造的偶像对青少年引领、激励的作用。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青少年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媒体平台反而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枷锁,使青少年暂时脱离现实,被科技、网络和媒体信息所支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以及与偶像互动的虚幻想象中无法自拔,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

偶像塑造存在问题。一方面,有些偶像明星在形象塑造上流于人设,其“符号”特质过于单一化、娱乐化。

有些偶像不能平心静气的沉淀自己的技能,充实自身实力,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千篇一律的形象,没有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最终将湮没于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下。

青少年在选择偶像时往往被偶像的表面特质所俘获,难以寻得真正具有力量的精神偶像。另一方面,偶像的言论与观点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强大温柔、独立积极的偶像会从自身做起影响青少年成为更优秀的人,引导青少年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

反之,有些偶像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随意发表言论,或者任由某些具有负面效应的舆论升级、发酵,在粉丝群体中产生“蝴蝶效应”也放任不管,“演员假吃”“数字小姐”“抄袭”等偶像失格的现象时有发生。

偶像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是不敬业的表现,会给青少年做出错误的示范,不利于促进青少年在心理上完成良好的自我确认。青少年自身发展不成熟。

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自制能力不足。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的过渡期,个体生理特征和社会性逐渐获得发展但又不完全成熟,这一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是社会阅历较少,在心理、生理上不够成熟,对周围事物缺乏周到、全面的考虑,价值判断和批判意识较弱。

他们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冲突和矛盾,可能会存在现实性的、精神性的或道德性的困惑或焦虑,在对偶像的选择上往往会出现幼稚、片面、盲目的特点。

在运用网络媒体参与粉丝文化的相关活动时,容易出现从众心理,盲目跟随粉丝群体做出反应,这种不理性的偶像崇拜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青少年追求与众不同,极度推崇自己的个性。青少年迎来了心理上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独立做出选择判断,尝试在心理上远离父母以确认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他们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迫切需要寻找理想中的自我,完成对自我的认同,他们“渴望超越他人的引导,而完全尊崇自我意识的引导”,冲破他人的约束与管教,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按照自己的需求表达情感,在对待新事物上具有较强的接纳性。

因而在偶像崇拜过程中难免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在形式上可能会表现为非理性、盲目性或冲动性的崇拜。其三,青少年媒介素养不高,存在认知局限。

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正处于发展和形成的上升过程,在“晕轮效应”影响下,偶像的优点与光环被无限放大,影响着青少年对偶像的真实看法与判断,面对敬仰和喜爱的偶像青少年难以做出慎重、理性的思考,因而青少年偶像崇拜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可能会出现非理性的一面。

此外,他们在法律方面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存有虚拟网络上难以追责个人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当发生过激行为或触犯相关规定给他人造成负面影响时容易逃避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秉承平等而非俯视、尊重而非排斥、深入了解而非自我臆想的态度,洞察青少年的内心所想,因势利导地提出相应对策。

此外,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进行引导,不仅要注重内容、形式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与价值理念,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崇拜,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中遇到的精神动荡期和道德困惑时期,借此帮助青少年形成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尚的品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和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环境,学校教育者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重视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以新思想、新观念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崇拜。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好思政课,守好育人主阵地。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事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思政课教师在提高青少年思想觉悟、培育青少年良好品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争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

在讲话中谈到:“办好思想政事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思政课教师在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养,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在学习中再学习,使自身具备过强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有坚定的政事信仰、打动学生的情怀、与时俱进的思维,还要广泛涉猎以便拥有宽广的视野。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堂堂正正、修身修为,以渊博的知识储备育人,以高尚的人格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忘教育初心,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扎实过硬的学识作为储备向青少年传授理论知识,以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指引教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以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为方向端正青少年的品行,用一颗真诚仁爱之心来感化学生。

思政课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既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又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育人,以较高的学术修养为支撑,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相关问题讲深、讲透。

网址:青少年选择偶像时容易被外表所俘获,难以找到具有精神榜样的偶像 https://mxgxt.com/news/view/1232144

相关内容

榜样偶像傻傻分不清楚?谁才是青少年该追的“星”
别为青少年塑造神话的偶像
防弹少年团V,被选为“10位偶像的榜样”...偶像的教科书“全能型偶像”
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特质识别与仿效*
追星:真正的支持是尊重偶像的选择——中国青年网
透过偶像崇拜问题分析当代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社会变迁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分析
少年儿童榜样教育中的偶像崇拜问题研究
青少年之间的榜样示范和偶像崇拜要如何最大化发挥正面力量?
光明日报: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偶像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