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社工学画家谱图指南

发布时间:2025-05-16 12:10

大家好!相信大家在写个案的时候遇到一个数学图表关系题——家谱图,正如不少的我们在刚学数学的几何图形的时候一样,看到要画家谱图的时候,都是懵懵懂懂。

先给大家介绍一位厉害的家庭治疗师,她叫莫妮卡(Monica McGoldrich),在家庭治疗圈被称为the mother of genogram,也就是家谱图之母。她是推动家谱图发展与应用的领军人物,本次介绍的大部分知识内容都来自于她的著作《家谱图:评估与干预》一书。

所以这里新手社工们第一点要留意的是,家谱图来自于家庭治疗,而与个体治疗不同的是,家庭治疗并不分析案主个人的内在状态与心理结构,而是将家庭整体作为工作对象,从系统化视角去理解来访者主诉的问题,提出家庭概念化的病理假说,实施系统化的临床干预。

换成大白话就是说,家谱图的运用在社工的实务中更多地是用来帮助我们多一个视角去理解案主身上发生了什么,不只是从个人身上找原因,还应该看到家庭环境对案主的问题造成的影响。我们越能理解案主的时候,就越能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增加成功解决问题的机会。

举个例子,有个15岁上初中的女孩因为拿刀片割手的问题被送到精神科门诊就医,确诊为抑郁症,后来发展到不愿意上学并办理了休学。

若负责的社工只从个人身上找原因和干预,可能就会把焦点放在案主过多的负面想法和情感上面,积极推动案主配合精神科医生治疗,好好吃药,及时复诊。

但当我们把女孩的家谱图画出来之后(后面有附),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个三口之家中,原来女孩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升初中前爷爷奶奶是与他们一起住的,主要是为了照顾孩子。

这说明什么?就是女孩以前是爷爷奶奶照顾得比较多,而父母很少有时间去陪伴和关爱孩子。

而我们再去看女孩与父母的关系时,会发现爸爸尽管很少时间接触女儿,但对女儿要求较高,比如女儿拒绝上学后,爸爸就会说你不上学日后就只能做苦力之类的话来吓她,不断地跟女儿讲道理和提要求。

但却很少关注女儿的内心和需求,而妈妈相对好一点,女儿休学后,妈妈把生意交给合作伙伴全程在家陪伴女儿,但是女儿很少将心里话跟妈妈讲,反而什么话都愿意跟网友说。

家庭治疗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结构与互动沟通;通过发现、识别、理解与干预家庭中反复循环复现的家庭关系模式和家庭沟通模式,让家庭系统整体发生改变,进而消除症状,建立健康的家庭功能。

借用上面抑郁女孩的案例说明,就是说这个女孩会抑郁、会割手,与其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有着莫大的关系。

社工在收集信息时发现,女孩在父母吵架后特别容易出现割手的情况。所以女孩的割手问题,我们并不能单纯地认为是抑郁症的问题,是精神上的问题,割手从家庭关系和互动的角度来解读的话,这是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方式,也是女儿对抗父母权力的一种手段,或女儿借此让父母将焦点转向自己而不是彼此争吵彼此伤害。

一、家谱图的定义:

让我们继续了解家谱图,按照Monica女士的定义,家谱图是记录至少三代家庭成员相关信息的图示。图中包括家庭成员、成员之间的法定关系,以及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

二、关键词有两个:三代、情感关系。

三代,就是如果以案主为开始,若案主未婚,则上溯两代人,即从案主开始要画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代人为止。若案主已婚并育有小孩,则画出父母那一代即可。

不过,你有没想过,为何要画出三代?因为有些家庭问题是有代际传递效应的,即爸爸打案主,而爷爷以前也打爸爸,这个家庭教育采取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除非某一代认识到问题并改变。

实操当中,我作为督导会发现不少个案文书中的家庭图只有案主和父母(青少年及家庭领域个案为主),或只有案主夫妻与子女(长者个案为主),社工没画够三代,不外乎几个原因,一是觉得收集这些信息有难度(主要是不掌握闲聊中收集信息的方法);二是不觉得家谱图有用和重要,因此即使后来不断有了解到其家庭信息也没去更新家谱图;

情感关系,光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法定关系是不够的,因为家谱图是用来帮助我们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到案主的问题产生,因此必须要有成员情感关系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互动的影响。

这个情感关系一般都是以案主为中心,画出他与家庭内部每一个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有无冲突等。

当然如果是儿童青少年个案,最好还得画出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比如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如何。

此外,情感关系也是我们寻找案主资源的重要途径,比如抑郁女孩与父母的关系都较疏离时,我们就要寻找家庭内部还有谁与案主比较亲密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的,可能这个人是案主同辈的表姐。

社工就可以在介入过程中主动接触表姐,并教导表姐提供情感支持的一些方法,从而为案主提供一个有效的情感支持来源,进而为其成长带来更多的心理动力。

实操当中,情感关系也是常常被社工忽视的,只能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法定关系。

所以当我们画出来的家谱图只有两代人,只有成员间的法定关系时,其实它真的帮不了我们什么,严格来说,它此刻真的更像是一道数学图形组合题。

三、家谱图的特点

根据莫妮卡的著作,为我们提出了家谱图的三个特点:

1.家谱图可以将临床中收集的大量、复杂的信息记录在简单易懂的图表里,特别是记录复杂的家庭发展历程;

相信你都有过与一些话多的人聊天的经历,你们的对话里会出现大量的信息,有些有关,有些没关,如果对话时间超过1小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充斥着各种混杂信息然后感觉有点朦朦的了。

我们社工在做个案服务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未必是一次性收到大量的信息,而是信息会分配到我们与案主及其家庭的每一次面谈中。

而我们的惯常做法都是用文字记录在每一次的面谈记录里,但我猜想很多人记录写完以后,在跟进过程中很少会反复地重头到尾地看一次所有记录,更多时候会在跟进前看一眼上一次聊了什么。

如果你看过刑侦片的话,最近笔者就在看《无证之罪》,局里面的警察严良为了捉住连环杀人案的凶手“雪人”,就在一块大白板上把嫌疑人、受害人及相关人物都贴了照片,并用线条写上了彼此的关系以及有用的信息,当刑警把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整合到一块白板(这是否有点像我们的家谱图呢?)上的时候,是有助于整理思路,找到之前可能遗漏掉或忽视掉的线索,从整体上去把握案件。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家谱图就相当于我们社工用于整合信息的“破案”工具了。

2.治疗师可以通过观察家谱图来审视全局,也就是说,家谱图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的、更系统化的视角去理解来访家庭的主诉或困境。

从横向角度(即当前生活环境背景)和纵向角度(即代际关系)两个维度去分析、理解我们收集到的信息。

第二个特点其实从上面笔者谈到的刑警破案工具的例子里已经能够看到了,这里要强调的是,社工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关注的是当前生活环境背景(横向视角),而忽视了代际关系(纵向视角)。

拥有两个视角,不单止是帮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也是让家庭成员从纵向视角中有机会察觉到自己行为的成因可能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反思,调整。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的改变大多始于我们能够“看见”自己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感受、想法、动机、需求等等。

3.在临床实践中,随着治疗的推进和开展,一些家庭关系、家庭模式会渐渐地浮现出来,家谱图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地记录和直观地呈现这些逐渐浮现的家庭模式。同时,治疗师可以随时将从治疗中获得的最新细节信息补充、更新到已有的家谱图上。

我们在跟进一些个案的时候,信息会随着彼此信任关系的加深而不断更新和丰富,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就是一个精神病康复者的家庭跟进了快大半年了,我一直知道的信息是案主与父母同住,此外还有一个弟弟在外面打工租房子住,他们就是一家四口。

结果某一次谈到父亲生病的历史时,母亲无意中提及“那时都是他的女儿出的钱,帮着他缴纳了医保,才省了一大笔钱。”

我当时疑惑地听到了“他的女儿”几个字,心中出现了两个疑惑,第一,什么时候这个家庭有过女儿了?第二,母亲的提法是“他的女儿”,难道不是你的?后来在进一步探索中发现,这是一个二婚家庭,他与前妻生了两个女儿。

收获这个信息后,我就迅速地更新了这个家庭的家谱图,同时我似乎更能理解母亲的焦虑表现很可能与其“第二任妻子”的身份有关。

四、家谱图的信息收集要点

在开始介绍家谱图的画法前,有必要提醒各位新手社工的时,制作家谱图时,应该恪守社工职业伦理,始终秉持对案主和家人尊重的态度,依据个案的目标去收集信息,绝不可处于社工个人的好奇,或辅导之外的其他任何目的,去收集与辅导无关的家庭信息。

首先,在收集绘制家谱图所需信息时,比较好的策略是,向多位家庭成员提问,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1.听取不同人的看法,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对问题的认识,这样能获得更可靠的内容,并且能够对比各家庭成员看法上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提问是在多位家庭成员同时在场时,并非像警察审讯罪犯时分开录口供再对照各人讲的是否为事实,我们要的是各人对同一件事或问题的看法,而不是查出真相(我们是社工,不是警察)。

2.这个轮流发言的过程本身,也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观察家庭成员互动沟通的机会。

其次,收集资料时,我们应该关注家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比如突发的意外,如家人患上重病,和天灾人祸等等,以及压力性的生活事件,比如结婚、离婚、孩子升学、搬迁、转换工作等等,并且我们应该关注这些事件对家庭功能造成的即时影响和后续影响,也就是说,注意收集关于重大事件的纵向信息。

前面提到的抑郁少女个案,在爷爷奶奶没搬走前,婆媳关系特别紧张,是家庭里的主要冲突和矛盾,但当爷爷奶奶搬走后,家庭里主要矛盾和冲突就变成了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了,而少女的抑郁症发病正是爷爷奶奶搬走后的一年左右,所以在这些家庭历史事件中,我们要看到爷爷奶奶搬走后,家庭结构产生了变化,家庭关系和互动也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会持续地影响案主。

五、构建家谱图的四要素

要素一,是表示家庭成员的符号,男的用□来表示,而女的则用○来表示,案主的话一般用双层图形来标示,方便识别,例如女案主就用◎表示。

然后,就要给每一位家庭成员在其图形里写上年龄,如果知道具体的出生年份则可以标注在图形的左边,如果是已经去世的家人,则在图形中画X,并在右边标注死亡年份。

要素二,是表示家庭结构的线段,我们通过线段将家庭成员符号连接起来,以表示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

其中,各种伴侣关系、各种婚姻状态,比如离婚、复婚等等关系,都有相应的线段画法表示。

要素三,是表示家庭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符号。这些符号非常重要,是家谱图的重点部分,其中融合、敌对、疏离、关系断裂等等,都是家谱图中常见的家庭模式。

要素四,图中人物的个人特征,比如职业、收入、宗教信仰、受教育水平、老家在哪里,等等各种信息,都可以用文字标注在代表此人的图形周围。力求精简,且信息丰富。

上图以抑郁少女的个案为例绘制的包含了四要素的家谱图

家谱图说明:图中——单实线代表两人之间关系疏离,==双实线代表两人关系较好,较亲密,三条实线是关系最亲密,而∽波浪线代表冲突性关系,线的数量代表程度,三条为程度最大

大圆圈圈住的几个人物代表他们居住在一起,图中显示案主目前是与父母同住。

最后的话

这篇文章主要为新手社工介绍了家谱图的基本情况以及画图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据此掌握家谱图的画法。

而实际工作中使用家谱图时还有许多的应用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提问获取信息、解读家庭结构的方法、评估家庭模式与功能、临床的应用等等,限于篇幅无法在此一一展开。期望日后有机会笔者再与各位分享

备注:文章中所有加下划线的部分,表示《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一书内容的引用,特此说明。

参考资料:《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莫妮卡·麦戈德里克 (Monica Mcgoldrick),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胡少良

单位: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来源:邂逅社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新手社工学画家谱图指南 https://mxgxt.com/news/view/1227950

相关内容

昆明化妆学校推荐|4家靠谱学校避坑指南✨
社交图谱
【干货】写给新手插画师的接稿指南
个案工作中“家庭关系图”怎么画?
如何绘制家庭关系图?简单指南来啦
图谱教学法
网友整理出日本知名漫画家谱系图,有一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北京德云社家谱云鹤九霄来历 德云社辈分排名表图
从社交图谱看 Web3.0 在社交领域的探索
从社交图谱看Web3.0在社交领域的探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