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公益海报:一滴水的未来
侯晓强的《最后一滴水!》
世界水日,3月22日,一个被全世界关注的日子。虽然节水已是老生常谈,但寻找一个人们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培养节水意识,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水环境保护与节水宣传画创意大赛”近日公布了获奖画作,获奖者的创意心得让我们读懂了作者的节水体会。
“我们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参赛作品3524件,投稿的主要是设计公司专业人士,各大专院校美术、设计、动画等专业的师生,还有漫画爱好者。”主办方之一、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顾松圃说,作品除了在视觉效果、色彩搭配、表现形式等方面要准确表现主题、有独到之处外,作品的创意性也是一大评选标准。
王沧恺:《为何等到难以下咽的那天》
■王沧恺:《为何等到难以下咽的那天》
放大缺水的揪心之痛
一枚勺子、一枚叉子,还有一汪并不纯净的脏水,王沧恺的海报带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危机感。
王沧恺说自己最初设想是希望海报中不出现水,“既然是缺水,我的海报中能不能不出现水呢?其实我提交了三张海报,前两张展现的是生的大米和挂面,意在表现缺水时无法就餐的情形,海报中的勺子、叉子和配图说明也是这个时候想到的。在做第三幅海报时,为了呼应前两张所展现的就餐场景,将生的大米和挂面换成污水,表达的是在缺水的条件下,人们不得不饮用污水。”虽然没有实现“不出现水”的初衷,但污水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让王沧恺很满意。
王沧恺是厦门大学建筑系本科生,设计不是他的专业,但他却对设计很感兴趣。“我的海报设计绝对不是最有创意的,但我的设计切合了公益海报的特点。公益海报和一般的商业广告海报很不同,公益海报不需要像推销商品那样运用很多设计手法,不一定需要夸张的色彩和炫目的排版,它需要一种让人警醒的力量,传达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一直觉得,公益海报的主题往往是沉重的,相比于营造一种快乐的氛围,它更需要触目惊心的画面来给观者不适的感受,以增强人们的正确意识。”
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王沧恺坦言自己对缺水带来的揪心的痛苦缺少直观认识,“我觉得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所以我希望自己的海报能展现那些揪心的场景,迫使人们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陈润:《我以为伞是这样用的》
■陈润:《我以为伞是这样用的》
模仿六龄童思维视角
陈润是吉林动画学院影视广告专业的大二学生,提起自己的创意初衷时,陈润说:“这个作品的想法在几年前就有了,因为我们南方经常下雨,就会经常看到伞,伞都是用来挡雨的,我就想到如果有一天地表没水了,伞不是可以倒过来接雨水吗?”
第一次看到陈润的作品,不少人会误认为作品真的出自6岁孩子之手,儿童的表现手法和蜡笔画的设计让人觉得很有真实感,也很具创意性,“我就是以已经缺水的未来作为出发点,用孩子的视角去创作。6岁是一个喜欢发问的年龄,所以用6岁孩子的视角去表现,希望看到的人能为自己的后代考虑。表现方式也不是那么直接,而是在一种比较温和的场面中去引发人的深思。”
“最开始想的是拍真实的照片,但是怕没有想要的视觉冲击力,就放弃了。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幅蜡笔画,就突然想能否用蜡笔画的方式来表达。”陈润说她甚至想过找一个孩子来画,“又怕画出来的感觉不能很好地表达核心内容,所以就上网看了很多儿童画,决定自己画。开始用蜡笔画在纸上,但拍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改用Photoshop,上网下载了一些蜡笔的笔触,结果画出来的感觉不错。”
《三代井》
《逼出来的商机》
■郝延鹏:《三代井》和《逼出来的商机》
漫画衍生出公益海报
有着几年广告平面设计经验的郝延鹏,为了完成儿时想当漫画家的梦想,五年前成为职业漫画作者,这次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的《三代井》和《逼出来的商机》,都是以他此前的漫画作品为原型创作的,“原本这两幅是漫画作品,我觉得漫画作品是靠理解性来欣赏的,有些不适合海报简单明晰的形式,于是就加了两句点题的广告语,变成了现在的水资源公益海报。”
郝延鹏认为,自己两幅作品的最大创意在题材上,“当初创作《三代井》的时候,是看到电视中关于打井的事情。用祖辈、父辈、子孙的井越打越深来比喻吃水越来越难。《逼出来的商机》是我看到现在水污染越来越厉害,有些工业污水甚至是黑的,这让我联想到墨汁,通过把水当墨汁卖的讽刺手法,警醒人们水污染的严重性。”(文/晨报记者 张硕)
网址:创意公益海报:一滴水的未来 https://mxgxt.com/news/view/1224533
相关内容
田燚献声111水滴筹公益盛典,公益歌曲《深海阳光》温暖人心迎接2025年上海第一缕阳光!滴水湖迎新跑开跑,报名人数创新高
徐小平、水滴保沈鹏、李璟等8位明星企业家助力水滴保粉红丝带公益行动
创意公益海报灵感分享:徐凯老师的获奖作品
明星公益海报图片
安利公益海报
双重曝光公益海报
维康药业:银黄滴丸项目入选2024年省先进(未来)技术创新成果
见面会公益海报
一滴泪水,一片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