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手握百万乃至千万级粉丝,片酬动辄上亿,走到哪儿都吸引眼球,人群簇拥。然而,部分明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却堪忧,甚至在公众面前为自己的“无知”自豪,令人咋舌。更荒谬的是,他们竟然因这种“无知”吸引了大批粉丝,赚得盆满钵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明星曾经还被央媒点名批评过。
拿翟天临来说,曾被誉为“北大博士”的他,演技不容小觑,无论是在《白鹿原》还是《原生之罪》中都展现了不小的实力。然而,他在学术方面的表现却令人失望,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大话王的闹剧。“知网是什么?”这句话竟然成了他在直播中的名言,所有人都懵了,这不是年轻人间的调侃,而是一个“博士”竟对中文学术工具一无所知!他不仅申请发表过学术成果,还声称自己有博士学位,却连基本的学术工具都不知道。最终,媒体揭开真相,批评他靠光鲜履历虚构博士身份,央媒更是严词批评:“演员可以虚构角色,但学历和学术研究绝不能虚构!”毕竟,学术环境不容亵渎,尤其是在公众人物的影响下,明星的行为会影响到青少年。翟天临的错误不仅让自己事业受损,也几乎毁掉了演艺生涯。
展开剩余 76 %
再来看看赵露思。她以甜美的少女形象吸引了大量粉丝,从《传闻中的陈芊芊》到后来的多部甜宠剧,抓住了“爱情脑”的观众。但她身上的争议同样离不开“无知”二字。在一些采访中,赵露思的文化素养时常暴露,她连一些基础的历史常识和语文知识都答不上来。她的团队似乎特别偏爱“无脑造神”策略,将她塑造成一个“单纯可爱”的傻白甜形象,仿佛只要保持这种“纯真”就能红下去。然而,这样的操作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反弹,特别是当央媒批评某些明星“德不配位”时,赵露思的名字频频被提及。若一个艺人只凭颜值和滤镜获取流量,那么她的商业价值注定有限。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整个娱乐圈的环境似乎在引导年轻人更关注颜值而非知识,甚至在“娱乐至死”的背景下,文化价值被忽视,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最后,王一博作为选秀男团中的C位人物,以帅气外形和出色舞台表现吸引了大量粉丝,但仔细分析他的公众形象,问题依然显而易见。尽管他在舞蹈领域努力过,但他在面对一些文化性问题时却常常支支吾吾,显得毫无准备。或许粉丝会觉得他内向、不善言辞,但公众更关心的是,作为一个占据流量顶端的公众人物,是否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娱乐圈能否只靠“颜值逻辑”立足?显然,王一博虽然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但公众人物的责任不仅仅是舞台表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既然能依靠流量获得认可,那么弥补文化短板是他的责任。
这些“文盲”明星的闹剧让人不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还能红得发光发热?答案是,流量游戏规则如此设定。娱乐圈需要流量而非人才,市场偏爱的是能“整活儿”的人,而非有智慧的艺人。但这背后其实是公众审美的集体沦丧。短视频平台上,各种低质内容和无脑文案充斥其中,而真正有才华、有内涵的演员却常被忽视。媒体和粉丝们将一些明星捧上神坛,然而,他们的本质只是普通人,真正靠作品说话,而非依靠噱头掩盖不足。
央媒的批评不仅仅是针对这些明星文化水平的质疑,更是在提醒我们:明星肩负着社会责任,不应仅依靠流量和颜值来骗取名声。如果知识和德行都可以随意忽视,最终受损的将不仅仅是文化环境,还有整个社会的道德共识。娱乐圈不是没有榜样,像周迅、章子怡等实力派演员,凭借作品赢得观众口碑。然而,这样的明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依靠滤镜和热搜的所谓“明星”。明星不必是学术天才,但至少应具备基本的公众素养和责任感。如果只关注赚钱而忽视自我提升,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流量用尽,口碑尽失”。娱乐圈未来所需的,既是观众审美的进化,更是艺人内心的觉醒。偶像不应只是凡人,或许他们不完美,但至少要对自己的职业和观众负责。
正如一句网络热评所说:“别再摆烂了,好歹站得高一点,对得起票价,对得起观众。”娱乐需要梦想,但更需要真实的支撑。无知者终将被淘汰,而懂得自我提升的人,总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