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网红粉丝量直逼明星大V

发布时间:2025-05-15 04:19

曾经,在公众眼里,科学家总是有着一副运转飞快的脑回路,满嘴复杂艰深的科学名词,一副“高大上”不接地气的样子。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乐于与公众交流,他们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起科学普及来“6”得很,粉丝量直逼明星大V,俨然一颗颗“科学明星”。中国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就是这样一位科普网红。

缘起

一条量子新闻稿

谈及与科普事业的“结缘”,袁岚峰回忆,2015年4月,曾有一条非常火的新闻,许多媒体称中国科学家在瞬间传输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配图是《星际迷航》里的瞬间传送装置。袁岚峰说,报道讲的是中国科大当时在量子隐形传态上的突破,但却没有表达清楚。

于是袁岚峰联系中科大潘建伟量子信息研究组的同事,写了第一篇有意为之的科普文章《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发表在自己的微博上,当时他的粉丝数不到8000,但意想不到的是转发和评论像潮水一样涌来。

之后,袁岚峰去给相关单位讲解量子通信。在讲课的过程中,袁岚峰了解到,许多人虽对科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却很少碰到准确又易懂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品,一定要有‘科’也有‘普’,保持严谨与通俗的统一。”从那以后,袁岚峰逐渐走上了科学传播的道路。

传播

科学应该让人“可感可知”

“科学是一定能讲得通的。”袁岚峰说,科学应该让人“可感可知”。例如在讲到量子叠加态时,他会用计算机术语中的“比特”来做类比;讲到量子比特时,他会用“旋钮”这一事物让大家产生直观印象。

在科普文章之外,袁岚峰主创的科普视频节目《科技袁人》引发了更多的传播。在操作每一个作品之前,袁岚峰都会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与调研,再与相关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之后才进行通俗的转化。“我的节目有时候会跟随一些热点来做,例如黑洞照片。但我希望它们的含金量能够超越‘热点’,具有长久的价值。”

如今,袁岚峰还在科普的形式上做着更多尝试。目前,袁岚峰已正式成为“抖音科普顾问团”中的一员,为抖音平台的科普内容提供科学指导,他建立的“科技袁人”账号吸引了大批粉丝,其中,一则由其参演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版《生僻字》MV片段短时间内便收获近70万的点赞。在另一则抖音视频里,袁岚峰通过短视频生动讲述了引力波和电磁波之间的异同,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呈现方式,具有很强的表现性,能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

建议

培养更多的科普人才

“科研与科普同等重要。”袁岚峰认为,我国的科普事业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应当通过合理的机制,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科普工作当中。合肥如今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中国科大也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这些对于我的科普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袁岚峰认为应培养一批好的科技记者。“有些科学家的问题在于不知道如何与公众沟通,而记者是具有这方面优势的。”袁岚峰表示,中国科大如今就建有一个专业——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我认为以后这种专业应该更多,社会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人物档案

袁岚峰,14岁进入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学习,23岁取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大副研究员。

1997年袁岚峰在他的实验室,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他登录科大的瀚海星云BBS,注册了账号“胡不归”——“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兮胡不归”,钟情于古典文学的袁岚峰,网名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2015年起,他在新浪微博以“中科大胡不归”账号做量子信息科普,粉丝近200万;2018年起,推出的《科技袁人》节目,播放量已过亿。在“典赞·2018科普中国”活动中,他入选2018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科普初心

公众需要准确生动的科普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但在很多科普工作者眼中,这是极不平衡的两翼:“一只是雄鹰的翅膀,一只是老母鸡的翅膀。”科普显然是较弱的那一只。

接触科普时间长了,袁岚峰发现当下的科普往往有两类毛病,一类是“有科没普”,另一类是“有普没科”。

“有科没普”的作品多是业内专家写的,但太专业化了,基本相当于论文摘要,完全没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本来就懂的人才能看懂他在说什么,本来不懂的人看了仍然不懂,也就完全失去科普的意义了。

“有普没科”就更加没谱了。“一些博流量的自媒体写的不知该叫科普文章还是该叫伪科学宣传,过分简化的比喻还算好的,更常见的是胡乱发挥。”袁岚峰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量子纠缠,有的文章说量子纠缠说明粒子有意识,有的说量子纠缠让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崩塌了,甚至还有说可以量子禅修的……

袁岚峰观察发现,在面向专家的技术性文章和过于粗浅而往往不准确的文章之间,科普工作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档,即面向那些值得科普的读者,准确而生动地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袁岚峰做科普的初心。

公众需要“既准确又生动”的科普,袁岚峰说,为科技界发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客观、全面、平衡地评价中国的科技和发展趋势,准确而生动地向社会中坚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科普。

相关新闻

直播、短视频

让科普更有趣

随着直播、短视频的流行,一大批科学家得以从幕后走到台前,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这些“网红科学家”里面,袁岚峰、李淼、陈睿、郑永春等都是流量巨大的“红人”。

科学家B站开直播

袁岚峰《科技袁人》视频节目2018年元旦开始向各个视频平台推送,试播的3期节目竟然在B站(哔哩哔哩)这个主打动漫二次元的视频网站反响很热烈。

“科普在哪里走红,我都不会意外,因为好奇心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袁岚峰经常看弹幕和评论,能够立刻看到观众的反馈,他认为这是B站最有趣的地方,在他印象中,《科技袁人》的粉丝“热情、爱学习、积极向上”。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科技袁人》已经出品超过100集,全网超过1.5亿播放。

中二所三次元办事处

在B站爆红的还有中科院物理所,他们在B站的官方账号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粉丝们戏称他们为“中二所”,这里聚集了一批物理学博士,他们做实验、讲段子,和弹幕互动、在线答题。应粉丝热烈要求,中科院物理所还成立了“三次元办事处”。

三个月内,他们的B站视频播放量近500万,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粉丝积极捧哏、互动,还有网友调侃,看视频标题以为是个青铜,结果看内容才发现是个王者。

抖音记录科学生活

在另一个普及率更高的视频平台抖音上,科学播主受到的追捧更是毫不逊色。

“动物学博士”的真实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动物学家陈睿,他的抖音里全是“干货”,比如让网友很震撼的“亚马逊系列”。

他告诉网友“这个世界中有太多太多从未见过的神奇物种。”而在他的碎片化的记录中,网友认识了亚马逊丛林中世界上最瘦的蚱蜢、目前世界上已知外形最好看的蟑螂、雨林中的伪装大师角蝉……很多都是我们平时完全看不到甚至没听过的。

(综合新华社、江淮晨报、中国青年报等)

网址:科普网红粉丝量直逼明星大V https://mxgxt.com/news/view/1199697

相关内容

抖音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广告报价直逼明星,背后到底有多大能量
百万粉丝科普“大V”分享秘籍,“明星医生”传经送宝
从1万到230万粉丝,抖音科普大V李瑛医生模式及医疗未来思考
“演员医生”批量生产谣言?大V医生揭秘“科普”背后的故事
“演员医生”批量生产谣言?大V医生:做科普不能一味追求流量
网红赚钱秘籍:粉丝的力量有多大
抖音粉丝数排行榜前50的大V、网...@星闻捕手的动态
大V的价值不再只是流量|直击微博超级红人节
龚文祥:舆论大反转!对这些网红、大V越来越不利了
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