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产业未来发展依然向好
编者按 回顾2019年的中国影视业,行业仍在稳步发展,无论是电影票房,还是新增银幕块数等都实现了增长,且国产片在票房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与此同时,大量影视公司关停,资本退潮,影视行业“入冬论”不绝于耳。随着行业监管持续加强,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未来中国影视业向好,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本报记者 李晓红
自2018年以来,行业监管持续加强,行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影视行业进入了阶段性调整期。一方面,大量影视公司关停,资本市场更加冷静;另一方面,市场成熟度不断提升,对影视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视精品和创新内容,在大浪淘沙当中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
2019年影视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中国经济时报:回顾2019年影视行业的发展情况,你作何评价?
刘正山:2019年中国影视行业仍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截至12月25日,我国电影票房总计629.39亿元,相对上年增长了3%左右。尽管2019年票房增长率(扣除服务费)处于十年来增速最低的一年(增长率与2016年接近),但是,相对于全球市场而言,这份成绩单实属亮眼。截至12月23日,美国票房105.4亿美元,相对于上年而言属于负增长。
从市场基础看,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新增银幕8800多块,银幕总数达到6.89万块,继续稳居世界第一。这为人们观影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行业心态上看,日益回归理性。前几年出现的投机思维日益退场,倚重流量明星、“小鲜肉”和“烂片营销”等不再好用,观众并不买账。同时在创作上,更加“接地气”,单纯的艺术家思维或者试图取悦观众的思维均有改变,真正按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理念创作和发展的影片,均出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佳局面。从市场竞争力上看,国产电影占据明显的优势。2019年全年电影票房前25名中,外国电影仅10部;相比而言,2018年票房前25名中,外国片占12部。而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电影占8席。
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影视行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征?
刘正山:2019年影视行业呈现出四方面的发展特征。一是新主流电影真正成熟,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近年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新主流电影逐渐崛起,既承载主旋律价值观,又能够按照类型化商业电影的方式运作,实现口碑与票房双高的电影,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2019年以《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等电影为代表,在艺术创新、价值引领和市场表现上均实现了较大突破,为“讲好中国故事”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积极探索。
二是电影类型更加丰富。2018年票房前25名的电影,类型集中于动作片,为12部。2019年,票房前25名的电影,类型出现明显的丰富化与分散化,类型最集中的动作片相对下降为8部,剧情片6部,动画片4部。从个案来看,《流浪地球》实现了“硬科幻”题材的重大突破,接近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制作水准;《古田军号》在历史题材的叙事上作出了探索;《哪吒之魔童降世》深挖传统文化的IP,传承了优秀文化,也在动画片方面打破了票房的天花板;《少年的你》继续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方面作出贡献;《误杀》一改过去的改编影片“烂片”的魔咒,在叙事手法创新和“在地化”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三是市场更为成熟,尤其是档期决策更加成熟。如今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影片,貌似同台竞争,实则“互补”。虽然都是献礼片,但各个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却是不同类型的,影片之间并不存在替代性。而且,档期的定位更为准确,如2019年国庆节期间上映的主流电影均与国庆的特征相关,已经成为市场有意识的选择。
四是电影“工业化”实现突破,并成为业界的自觉意识。工业化是提升电影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标准化是电影工业化的基础和特征。典型案例是《流浪地球》,在制片环节,服化道部门就摒弃传统模式,衍生出更细的MDI、UI、希娜魔夫等新的组别,细化的分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说影视业“寒冬”为时尚早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以来,大量影视公司关闭和注销。业界认为影视行业进入“寒冬”,您怎么看?
刘正山:说影视业“寒冬”为时尚早。一些影视公司关闭与注销,除了正常的更替之外,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经营的问题。影视业作为“轻资产”行业,本身就存在高风险,甚至一旦某一或者几部影片票房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整体经营出现困难。二是前期投机资本的撤离。这几年,“三外”(即外行、外部企业和外来资金)大量进入影视行业,一时之间,泡沫膨胀,涌现出数千家新增公司。这两年,随着行业监管的进一步加强、市场秩序日益走向良性化,于是一些试图寻找“风口”的投机企业淘汰出局。三是外部环境的变换,尤其是经济下行,对于一些中小影视公司而言,融资日益困难,加上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影视公司发展而言,你有何建议?
刘正山:对于影视公司而言,第一,以“内容为王”,讲好故事,做好创作,确保影片的“质量”。影视企业的核心产品是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唯有适应了观众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才能够取得好的市场效益。第二,影视公司也要注重产业与商业模式的搭建与运作。轻资产的行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搭配。例如,横店的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形成了互补,使用影视为杠杆撬动文旅产业,反过来又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又如迪士尼公司,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迪士尼乐园的内容填充,因此,迪士尼的商业版图之中,影片的票房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第三,需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影视企业产品是文化创意产品,很多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就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捉妖记》,均是经过多年的打磨,才得以成功的。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爆款”电影。
影视产业中长期发展面临利好
中国经济时报:你对影视行业下一阶段发展趋势有何判断?
刘正山: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影视产业面临利好。一是通过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这个综合评价体系分析,2015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处于“跃升”阶段。而且,各方对中国影视业均持乐观态度,比如2019年6月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二是从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均GDP在8000-10000美元左右,电影产业开始步入稳步上升的通道。而今,中国的人均GDP即将达到1万美元,基于国际的经验,中国的电影产业将步入稳步发展的新的黄金时代。三是中国发展处于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阶段,文化服务业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对影视行业是利好。
中国经济时报:下一阶段影视行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刘正山:我国是人口大国,影视消费市场巨大。从政策上看,2019年中央深改委发布《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从完善创作生产引导机制、规范影视企业经营行为、健全影视评价体系、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加强行业管理执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统筹推进改革。各地也不断出台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这不仅有助于提振行业发展的信心,也将为行业的大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影视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影视生产仍然存在小作坊化、经验化,创作质量与观众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尤其是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从容展开竞争的影视作品,因此亟须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流电影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电影成为“文化名片”,在国际上树立良好中国形象。二是市场效率低。近年来,影院基础设施的外延式扩展依然存在。从单银幕票房看,2010年以来处于持续下降的局面。一些影院经营日益困难,甚至选择退出市场。三是电影人才储备不足,能在剧组里从事“摄美录服道化”的制作人才,以及在电影后期阶段可以从事电影特效、声音制作、剪辑调色,甚至字幕翻译、包装宣发的人才,也就是能够适应电影的工业大发展、适应电影国际化竞争的电影工业人才严重不足,而现有的影视教育体系不能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网址:中国影视产业未来发展依然向好 https://mxgxt.com/news/view/1193447
相关内容
产业聚焦丨中国影视产业未来发展依然向好中国影视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
中国影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影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docx
中国科幻:在产业发展中探索未来
我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5年中国影视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未来发展研究
国内影视行业蓬勃大发展 未来或呈现八大趋势
未来偶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趋势: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