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别让体育追星“饭圈化”
最近,中国体坛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游泳冠军汪顺被60岁“大妈粉”叫哥哥并强行带黑帽子;二是乒乓冠军樊振东因粉丝接机引发机场混乱而道歉,并表示自己“只想做个普通人”。
这两件事串起来看,像是“哥哥”、粉丝接机这样过去只属于娱乐偶像的待遇,如今竟然和体育明星联系在了一起。都说文体不分家,现在看,还真有点儿“饭圈”那个味道了。
说不清从哪一年开始,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年代。今年,自从奥运引发全民体育狂潮之后,与运动员有关的话题热度就没下来过。然而,粉丝的关注焦点往往不在这些运动员赛场表现或业务能力上、而是在一些与体育根本无关的话题上。
例如气步枪金牌得主杨倩,热搜上全都是诸如“杨倩清纯气质不输女明星”、“杨倩两口喝掉一瓶水”、“杨倩夺冠后大型追星现场”;与之类似的还有跳水天才全红婵,“全红婵坐过山车”、“全红婵逛动物园”、“全红婵吃面”等莫名其妙的热搜结果,绝对不输给她在奥运会上拿到金牌的热度。
男运动员更加离谱,粉丝甚至发展出了“炒同性CP”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好吧,你说炒林丹和李宗伟的CP还能忍,张继科和马龙也能炒CP这到底是什么鬼?
甚至就连一贯被骂得狗血喷头的中国男足,也能培养出死忠粉。去年中超封闭期间,有武汉球迷潜入附近酒店开“球景房”,还扒开了被封死的窗户。要知道那还是在严格防疫期间,也是够疯狂的。
了解了这些,回头再来看发生在汪顺和樊振东身上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过去圈内人士曾说,中国体育要想真正走向大众,捷径在于“破圈”。现在来看,随着体育明星娱乐化的趋势,这个圈子是破掉了;但路子,可能也走歪了。
或许有人会质疑:炒CP怎么就算饭圈了?全天候360度盯着运动员的私生活怎么就饭圈了?这不正证明粉丝对体育的热情越来越高了?这要算饭圈,那意大利球迷给运动员把球裤都扒了,这又算什么?
确实,意大利球迷扒过托蒂、卡纳瓦罗的球裤,比中国的体育迷更疯狂。但对于这种行为,一是本身不值得提倡;二是,人家是真看球啊。
而中国的这些“饭圈”化的体育粉们,平时真的热爱这项运动吗?别看线上拉踩、组CP;线下接机、围堵运动员,一个个玩儿得都挺带劲,但真正愿意去现场看球的,又有几个?如果我们的羽毛球,乒乓球运动员真得这么受欢迎,那为何羽超的上座率常年低迷、乒超上座率时好时坏而且主要观众还是一群大叔大妈?
这时候一口一个“哥哥”、“老公”的粉丝们,去哪儿了?
正如樊振东所言,他想做个普通人,因为体育明星本身就是普通人。通过训练达到了人类身体层面的极限,他们代表的是顽强、坚韧、刻苦等我们这个社会最为需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与资本打造的“哥哥”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才是体育明星身上最值得彰显的闪光点,至于那些想把体育搞成第二个“饭圈”的人们,还是有多远走多远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锐评:别让体育追星“饭圈化” https://mxgxt.com/news/view/1184935
相关内容
别让“饭圈文化”侵蚀体育竞技精神莫让“饭圈文化”污染体育界
别让“饭圈”乱象玷污体育
体育追星“饭圈化”现象解析
锐评丨偷奖杯只为见明星?对体育“饭圈化”必须精准出杆
特评:别让“饭圈”那套东西,污染了体育界!
【光明时评】破除体育“饭圈化”势在必行
体育圈成饭圈?莫让追星跨过理智的边界
乒乓球饭圈文化:体育与追星的融合现象
为什么体育应当特别警惕“饭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