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发布时间:2024-12-10 05:52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是中央电视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后推出的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15:00播发了字幕式滚动新闻,15:10播出电话连线,15:20中断正常节目,率先推出现场直播《关注汶川地震》(后与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更名为《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其速度之快、信息之透明、直播时间之长、传播效果之佳,堪称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

四川大地震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在演艺圈明星纷纷慷慨解囊的同时,电视荧屏上的一批主持人也纷纷奋战在直播第一线。自从地震发生后,央视一套和央视新闻频道已经连续几天并机直播特别节目《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引起了观众以及广大网友的关注。据悉,央视新闻中心在第一时间调配主持人,分时段直播,白岩松、敬一丹、康辉、海霞、张羽、董倩、赵普等主播纷纷上阵,这几天,每天的直播都超过10小时,主持人都在超负荷工作,为的就是给观众带来第一手资讯

眼尖的网友也纷纷被敬业的主持人所感动:“赵普昨天在播报灾区当地民众灾情时,几度哽咽”、“张羽的眼睛始终泛着红血丝”、“敬一丹表情凝重,眉头一直紧锁着”。

赵普:播报灾情几度哽咽 [2]

如果不是此次的“抗震救灾”特别节目,很多人还不熟悉赵普,这位《朝闻天下》的男主播临危受命后,已经主持了两天的直播节目。凭借帅气的外表和富有磁性的嗓音,赵普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昨天的节目中,赵普在报道灾情时说道:“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这样的画面,被这样的声音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这时他不由自主地低头哽咽,“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赵普再度低头,一度说不出话来,面对此情此景,不少网友都纷纷被感动,并截取了视频画面放到网上。有网友留言大赞赵普“真性情”:“让我们为四川人民祈祷吧,让我们一起度过这个难关。”同样在电视机前被感动得落泪的网友也留言说:“这样的时刻谁不泪水涟涟,风雨来临需要懂得相互关爱。”百度贴吧里更是涌现出一批“普粉”,“你是个称职的主持人”、“赵普的动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观众”。

张羽:善良主播获赞赏

从“5·12”地震发生当晚,张羽和董倩便搭档连续主持了两晚的直播节目。很多观众表示,几天来频频看到张羽,他眼睛红红的,一看就是没休息好,这些主持人真是太辛苦了。但也有网友不乏微辞,认为他问的问题不专业,说错话等等。

但实际上,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主持人都是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工作的,谁都不能保证不犯错。网上仍有一批观众在支持着张羽:“从您在直播关注汶川地震的现场,可以看出你和全国的人民一样心情特别焦虑,是一个非常有良知、有同情心、善良的主持人,欣赏你的风格。希望你继续给全国观众第一时间发出最新的报道。”还有网友力挺张羽说,“从《环球》到《东方时空》,我一直都在追看你的节目,你主持的直播节目很好,支持你!”

康辉:表情无法不凝重

从去年年末开始主持《新闻联播》的康辉也加入了直播主持人队伍,因为他在节目中表现沉稳、拿捏准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赞赏。而康辉在结束节目后,也更新了自己的官方博客:“上网看到朋友们在关注我们的直播,觉得真感动。”

节目中,康辉的表情一直很凝重,大家看法也不尽相同。“今天不少人,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对我在节目里表情凝重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觉得应该更冷静些,有的觉得应该这样严肃。”康辉解释说,自己本不是爱激动的人,只是这次的灾难让他无法不动容,“特别是节目里我们第一次联络到了震中汶川所在的阿坝州政府应急办的何飚主任,第一次得到了最宝贵的关于汶川的信息,我真的很着急,同时也很高兴能联络到他。何主任难掩焦灼,即使隔着电波也让我感同身受。”但康辉同时认识到,自己应该更职业一些,更冷静一些,“毕竟我们的报道也肩负着向大家传递坚强信念的责任,但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多年前读过的钱钢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描述过的灾难的场景。而汶川,此时此刻,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中,那些人们啊,我们的同胞啊。这也许就是我表情凝重的原因吧。”

李小萌采访老人后大哭

CCTV一女记者李小萌在路上碰到了一位挑着担子,模样憨厚的老人。

记者:“大爷,您这是上哪里去啊?”

老人:“我,我,我回家去老(四川话,通了)。”他依然保持着刚才冷若冰霜的表情。

记者:“您家在哪里啊,远吗?”

老人:“恩,我,我回家去老。”估计他没听清记者的问题。

记者:“我说您家离这儿远吗?您回家需要多长的时间?”记者再问。

老人:“远,还在那老边。”终于听清了。

记者:“您能不能放下担子,咱们聊聊?”

老人不吭声地放下担子。

记者:“您挑的什么?”

老人:“一些吃的。”

记者:“能不能打开我看看?”

老人打开了一边担子上的包裹,里面露出了一些碎片饼干。

记者:“哦,饼干,您在救助站领取的吗?”

老人:“恩,他们发的。”说完他拿着胸前挂着的塑胶卡片向记者晃了晃,上面写着“救助证”三个字。

记者:“这个证件有什么用啊?”

老人:“发东西用的,发吃的,发被子,发帐篷都要用。”说完,他估计是看见了记者嘴角挂着的口罩,从身穿的那件马褂口袋里翻出了一个口罩,捏在手里。

记者:“您把它戴上吧。”

老人捏了捏口罩,没说啥。

记者:“还是戴上吧,现在得预防传染病,注意安全。”

老人:“我走过去再戴。”我终于明白,他可能是在记者面前难为情,不好意思戴吧。

记者:“大爷您还需要什么东西吗?”

老人:“我什么都有老。”估计他没明白记者的意思。

记者(朝摄影机方向):“他还需要什么东西,用四川话怎么说?”

摄影师(估计是):“您还需要什么帮助吗?”

老人:“不需要老,现在主要是吃的,生活上用的,他们都在发。”

记者:“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

老人:“我六十八老。”

就在此时,路的另一边,从相反方向走过来两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皮肤漆黑,表情冷静,似乎有点茫然,他们从远处就注视这边的采访了。摄影师把镜头打向他们,他们身后路旁的一幢幢开裂显缝,东倒西歪的白色农家楼房也打入镜头,在地震前也许他们都还是新房。

一男子(对着老人):“你去哪里,回家麦(吗)?那边危险得很,你不要去。”

老人:“我去看看我的麦子收得收不得,去把它收老。”

记者(问说话的男子)“他刚才说什么?”

男子:“他说他要去看看麦子熟了没有,好把它收了,给国家减轻点负担。”

记者:“你这是回去吧,你挑的是什么?”记者看到男子肩上挑的两个纸箱子(脑白金盒子那么大),把话头转到他身上。

男子:“香肠,还有点其他吃的。”他边说边主动地打开纸箱,里面露出几节香肠。

记者:“这边这个是啤酒吗?两瓶啤酒。”她说这话的同时已经在箱子里翻到两瓶啤酒。

男子:“对对对。”

记者:“你这些东西现在是你全部的家当吗?”

男子:“是的,就这些老。”

记者:“你的家人呢?有孩子吗?”

男子:“死老,娃儿都死老。”

记者:“那你妻子呢?”

男子:“老婆,我老婆也死老。”他回答得很干脆利老,似乎看不到悲伤的影子。

记者:“还有其他家人吗?”

男子:“我妈,他也死老”,还是回答得和前面一样利索。

记者:“那一家四口,就剩下你一个人了?”

男子:“就剩我一个老。”

另一名男子:“他们死的死老,我们活下来的要好好活。”

记者:“大爷你不回家了,跟他们回帐篷去吧,很危险的,这么大把年纪了”,他忽然把又话头转向了老人。

男子(首先发言的那位):“你不回去老,那边全部是坡坡,怕泥巴滑下来。”

老人:“我,我,我还是要回去看看,你们先走嘛。”

两男子告辞记者后离开了。

记者:“等下,大爷我来帮你吧。”说完她赶紧帮助老人把担子往肩上扶。

老人挑着担子头也不回,步履蹒跚地走了。

走了两步,他缓缓地回过头来,表情显得很不自然地说:“谢谢你们操心老”,说完调转头继续了。

看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喷涌而出。

紧接着,传来了女记者大哭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大,摄像机的镜头从老人身上转向她时,她赶紧把脸埋在胳膊肘里面转过身去,继续嚎啕大哭。

很朴实的一番对话,胜过多少煽情语言啊。

一、第一时间 [1]

能否做到第一时间传播突发新闻资讯,取决于媒体的生态环境和传播者的职业素养。与之前的一些突发新闻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抗震救灾的信息公开与透明令业内人士吃惊,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编赞誉。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作为国家主流传媒,如果反应迟钝,就会丧失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受众在失望之余,会把希望寄托在境外传媒或网络上。这样的教训曾在美国9·11、2003年伊拉克战争等突发事件中多次令央视尴尬。

传媒的激烈竞争迫使电视人清醒地意识到,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必须先声夺人,尽一切可能实现第一时间发布。许多境外传媒对突发新闻事件的直播实践多次证明,尽管信息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但只要真实性有保障,说明信息来源,即使有点误差,受众也能谅解。如央视新闻频道此次推出的大型直播中,关于汶川地震的级别几度变更,报出浙江等地有地震,后又发布权威消息及时辟谣,受众也都表示理解。

这场直播不仅快而且异常公开、透明,这是新闻改革的突破和舆论环境优化的标志。此次抗震救灾的透明度,充分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而媒体的服务与监督的功能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首先,这场直播充分发挥了传媒为党和政府服务的功能。第一时间传播了党和政府的声音。直播还发挥了电视传媒传播真相、引导舆情、指导和监督抗震救灾工作的功能。正如民政部、国家地震局等部门领导所说,央视的直播。使他们的抗震救灾工作置于全民的监督之下,不敢有一点懈怠和失误。直播消除了顾虑,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展示了思想解放的成果和开放务实的心态,媒体也展示了其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二、第一现场

由于许多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假新闻不绝于耳,另一方面,经过选择、剪辑、把关等工序过滤后,新闻信息严重衰减。因此,观众渴望电视现场直播,期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央视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在现场直播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张泉灵、李小萌、姬缘等记者的现场报道,让观众身临其境并凸显一个“情”字。领袖情、师生情、军民情、同胞情、亲情、爱情,乃至传媒人与受众对受灾同胞的关爱之情,情真意切,真实感人。这种在现场所表达出来的氛围,观众听见了,看到了,真真切切,感人至深。

三、第一选择

面对汶川大地震,央视义无反顾地立即直播,而且连续十多天每天24小时直播。现场直播的数量和质量均破纪录。这样的选择确实需要勇气和牺牲精神,他们不怕戴“添乱”的帽子,不怕失实的指责,不怕突然停播的难堪,实现了灾难性突发新闻事件直播的革命。

就报道机制而言,边直播边请示,边直播边组织策划,边直播边审看把关,并且连续直播十几天,这在国家级主流媒体中是史无前例的。就报道理念而言,在快的同时凸显真实,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人为的约束与控制,没有所谓的引导与教化,一切以真报真,以实报实,于是,生死不离、不离不弃成为共识,实现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四、第一追求

央视的这场直播实现了新闻传播的第一追求,即对新闻价值的追求。面对突发的大地震,宣传任务免不了,但长时间、大容量、不间断的直播,淡化了所谓的宣教功能,其舆论引导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增强,宣传效果不但没有受损,反而得到了扩大。

在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博弈是客观存在的,在要求他人自觉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媒体自身的追求尤为重要。此次央视直播带了一个好头,主动、自觉地放弃了数亿元的广告创收,在综合、新闻等频道中果断地停播广告。央视传媒人的专业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美中不足之处,有以下三点:

1.直播过程中双向反馈交流需加强

本次直播在互动交流方面有所欠缺。央视完全可以与网络加强互动,及时播报广大网民的意见与呼声,特别是网民对正在直播的内容的评析与观感。直播时,可以公布热线电话,选择直播部分观众的电话内容,主持人大胆与这些观众交流,可能更会提升直播的传播质量和效应。

2.部分专家的选择与交流欠妥

请嘉宾与主持人在直播时交流,既可安全救场,又可增加直播的知识点和信息量。但本次直播中,有的专家在交流时所提供的信息不新,所传递的知识权威性不够,有些交流更显得生硬。与其请这样的专家撑时间,不如邀请新闻评论员和专家一道走进演播厅,增加对新闻的评述,增加对以往国内外抗震救灾资讯的对比,从而增强直播时新闻传播的张力。

网址: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https://mxgxt.com/news/view/118088

相关内容

观众来信:抗震救灾中明星的力量
抗震救灾公益接力!明星粉丝驰援云南青海地震灾区
抗震救灾公益接力,明星粉丝驰援云南、青海地震灾区
抗震救灾明星在行动
14位爱心明星“携手明天”并联合“思源工程”抗震救灾
明星追加善款爱心升级 周杰伦用音乐抗震救灾
深圳卫视抗震救灾深圳有爱 赈灾义演艺人花絮
【中国网】14位爱心明星“携手明天”并联合“思源工程”抗震救灾
小英雄林浩将为抗震救灾明星张国立颁奖
【光明网】支援泸定石棉抗震救灾 14位爱心明星联合“思源工程”捐款捐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