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晚,湖南卫视和芒果TV同步推出了赵露思首次担任主MC的综艺节目《小小的勇气》。这档宣称以“心理疗愈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节目,虽然意在利用明星效应引发社会关注,但首播后却陷入了口碑的两极分化。随着节目组迅速对争议片段进行剪辑,北师大心理学专家团队的公开评论将围绕明星心理健康与社会认知的论战拖入了舆论的漩涡。
开场时,制作组通过视觉冲击力十足的画面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身着时尚潮牌的赵露思在湘西的一处土家族村落与留守儿童互动,通过“艺术疗愈工作坊”来疏导这些孩子们的心理创伤。镜头中,明星的落泪特写与孩子们低头沉思的侧影,加上悲情音乐的渲染,形成了极具传播性的短视频片段。然而,这些重点推送的片段也引发了观众对“消费苦难”的质疑:不少观众发现,完整版中孩子们面对镜头的紧张和明星团队的专业干预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
在节目播出48小时后,北师大心理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发布了一份长达万字的观察报告,直指制作方的三大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包括将复杂的心理干预简化为“拥抱流泪”的情感表演、过度聚焦明星的情绪反应使得专业心理服务沦为真人秀的背景,以及通过选择性剪辑制造戏剧性冲突,从而削弱了心理疗愈本应具备的严谨性。特别强调的是:“当摄像机成为心理干预的第三参与者,任何经过设计的‘真实’都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此次争论彰显了娱乐圈与心理学之间的认知隔阂。当制作方接受采访时,他们承认:“我们需要在收视率与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明星的共情确实能激发大众的关注。”这种思维正反映了学者所批评的问题——将心理疗愈等同于情感共鸣,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可供观赏的“心灵之旅”。更值得注意的是,赵露思在花絮中提到自己的焦虑经历的片段被完整删除,这折射出行业在对待明星心理健康时的矛盾态度:既希望借助明星的吸引力,又畏惧真实表现所带来的风险。
从某顶流艺人在综艺节目中崩溃痛哭而遭受的“矫情”批评,到某女团成员在休养期间受到的持续偷拍争议,娱乐产业一直在消费与保护之间摇摆不定。《小小的勇气》的剪辑风波只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再一次具象化表现。当20多岁的明星成为心理话题的传播者时,他们既被期待展现专业素养,又被要求维持完美形象,这种矛盾的撕裂感或许比节目中的任何情节都更为深刻。
截至目前,节目组已宣布成立心理学顾问团队,而赵露思的工作室则表示将捐建三所乡村心理咨询室。至于这些补救措施是否能够弥合娱乐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裂痕,尚需时间检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心理疗愈从未在聚光灯下,而是在对每个个体进行持久而温柔的关注中生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