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再次发文抨击当今的流量明星:若无演技终成“流星”!

发布时间:2025-05-13 06:44

传媒内参导读:今日(9月26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刊发了针对流量明星的评论文章——《“流量明星”切勿成“流星”》,全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全面分析了当下流量明星乱象和背后深意,不禁引发行业思考。

来源:人民日报

“流量明星”切勿成“流星”(艺海观澜)

文/赵彤

真正的明星首先让人记住的是塑造的角色,其光源来自深厚的艺术修为。“流量明星”若只有流量没有演技,终将成为一闪而过的“流星”。

不知何时开始,“流量明星”成为演艺行业的流行词,它常常用来指称那些在网上拥有大批粉丝的演艺明星。一时间,一部电视剧或一部电影,如果没有“流量明星”加盟,似乎就只能敬陪末座。然而,也正是这些“流量明星”加盟的作品,常常跟“演技缺席”“三毛钱特效”等词联系在一起,几乎走到了“良心剧”“品质之作”的反面。

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明星相比,“流量明星”,顾名思义,其标榜的特殊性在于“流量”二字。评估一部作品、一个演员的人气高低,传统影视讲的是上座率、收视率,互联网时代则是流量,一个演员的社会知名度、受关注程度可以被直接量化。比如,他(她)的微博粉丝有多少人?每发一条微博,跟帖多少?转发多少?诸多数据都是一个演员“人气”的可视化表现。

流量本无原罪,问题在于今天的诸多流量明星只有流量,没有演技。演技方是明星所以被称为明星的资本。明星是大众影视产品重要的创作资源和市场要素,是演艺经纪的核心环节。在传统影视产业的百年历史中,“造星”的手段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完善,但无论如何“造星”,明星的演技还是首位的。在明星光鲜形象的背后,才华、自修、拔擢与培养中经历的磨砺是其成名的基础。

在好莱坞这个明星制造厂,那些在星光大道上留下印记的明星,是经过年复一年筛选才成就的。一个演员能否获得至高荣誉,星光闪烁,不是单纯由吃爆米花的看客数量决定的,也不是由其相貌决定的,而是经过由数千位艺术经验深厚的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委会,根据其艺术表现水准高下评选出的。

又比如,在香港,周润发、刘德华、黎明、张学友这些影视“红星”们,都曾是TVB电视艺员训练班的学员,在大红大紫、星光闪耀之前,没少干过跑龙套、当替身的活。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演员们主动的自我磨练是推动他们走向星光大道的根本助力。

当前颇受追捧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流量明星”,往往没有经过上述这一道艰苦的淬炼。很公平地,这样的明星也留不下任何一部真正的作品。真正的明星首先让人们记住的是其塑造的流光溢彩的人物形象,而今人述及“流量明星”,言必提“小鲜肉”“高颜值”或绯闻乃至丑闻,无涉一个人的艺术修为。如若较真地评价流量明星们的角色塑造水准,“不会演戏”“演技欠佳”这样的看法已几成定论。

出于对演技的无视以及对流量的片面追求,一些操盘者更是以“注意力经济”为理据、以刷流量为手段,推制出所谓“流量明星”,遑顾“流量明星”是不是有演艺才能,遑顾“流量”所系的内容是不是与社会公共价值抵触。

与此同时,包括部分电视台在内的一些传媒机构,片面专注于自身的企业属性和盈利目的,对市场的短期效益汲汲以求,急功近利于“热点开发”,迅速地被“流量”所吸引,以至于助长“流量”泡沫般地积聚起来。

漫画 徐鹏飞

影视节目是集编导演等元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呈现给观众的作品是集故事、结构、角色、性格、价值蕴含于统一的有机体。以“流量明星”为决定要素,唯“流量明星”是瞻,出品方实际上已经将再生产要素单一化了。同时,在这种模式生产中,因为“流量”增值的需要,年轻艺人无暇顾及表演素养的提升,以至“流量明星”最终成为倏忽而逝的“流星”。

此外,某些“流量明星”作品短期盈利,对整个表演生态、创作生态和播出生态都会产生溢出效应,引发如天价片酬等一系列生态紊乱现象。

影视表演是个门槛很高的技术活儿,那些企图借助“外部光源”增加作品亮度的做法,不仅是短视的,更是幼稚的,是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伤害。那些幻想无演技依然可以大红特红的“流量明星”们,注定要成为短命的“流星”。

另附:2017年08月14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真人秀不能止于“有意思”》

正文如下:

真人秀节目要有长久的生命力,还是得靠有诚意的内容、有质量的创新。

如果说电视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一扇窗,那么电视节目,才是这扇窗外真正的风景。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的互相成就,也让我们可以认为,色彩斑斓的荧屏对应着现实中的五颜六色,电视节目正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投射。

电视真人秀的走红,就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道风景。从《奔跑吧!兄弟》的追逐嬉笑到《非诚勿扰》的红男绿女,从《爸爸去哪儿》里重温亲情到《最强大脑》掀起头脑风暴,还有《花儿与少年》《中国新歌声》《极限挑战》……一时间,中国的电视真人秀,如走马灯般轮番登场。

虽然有不少指责的声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真人秀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带来了不少新的内容,让朋友聚会有共同话题。无论是明星偶像的真情流露,还是平头百姓的舞台演绎,都打破了“你在台上挥汗如雨,我在台下无动于衷”的传统收看模式,拉近了荧屏人物与电视观众的距离,容易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亲近感、代入感和共鸣感,可说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

但时间久了、款式多了,有的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就开始变得不“走心”,甚至偏离了方向。这样的“套路”似曾相识:上来先领任务卡,分成几组“对决”,开始领先者后来被超越,最后结局皆大欢喜;这样的故事也耳熟能详:为了追求梦想,住地下室,得了病也没钱治,终于一展歌喉一鸣惊人。应当说,即便真人秀节目是人造景观,但假若内容上粗制滥造、偷工减料,观众也会“控制不住自己”,自觉换台。

另一种偏向,则是“粉丝”经济。有的节目内容不行,阵容来凑。不管是当红的小鲜肉,还是过气的老戏骨,甚至是跨界明星选手,似乎有了迷弟迷妹们的鼎力相助,收视率就有了保证,制作起来就可以随心所欲。然而,一些自带流量的节目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与其说是真人秀,不如说像偶像剧。内容单调,“人设”单薄,纯粹迎合粉丝们的喜好。长此以往,明星片酬水涨船高,真人秀也就只剩“秀”了。

其实,真人秀节目要有长久的生命力,还是得靠有诚意的内容、有质量的创新。模仿或者抄袭的套路,即便换个新名字,换拨新面孔,怕也难以持久。而明星自带的流量也非可持续之道,观众总会审美疲劳,打打闹闹、唱唱跳跳也难免让人厌倦,怎样不断推陈出新,是真人秀的挑战所在,换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真人秀的乐趣所在。

要在创新上想办法,就需要放开“流量”的拐杖,在浮夸的演技和形式之外,独辟名为“内容”的蹊径。在这一方面其实有不少成功的探索:根植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蔚然成风;扎根基层职业,非凡体验引人入胜……这些真人秀节目在“口袋”和“口碑”双丰收的同时,也让观众避免陷入了“笑完了却不知为何而笑”,反而可以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有句话说得好:走得太远,容易忘记为什么出发。说到底,真人秀的初衷是为了给人们带来纯粹的快乐。真人秀节目或许无法承受复兴传统文化、擘画文明图景之重,但也应该屏蔽庸俗乃至低俗的打趣、摒弃物质乃至拜金的价值观。

如果能让观众在“有意思”的感观印象之外,多一层“有意义”的体悟,那么久违的笑声和泪水,就不会是廉价的消费品,而是常驻于心的快乐和感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人民日报再次发文抨击当今的流量明星:若无演技终成“流星”! https://mxgxt.com/news/view/1160375

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流量明星”若无演技终成“流星”
“流量明星”该醒醒了!央视连发五条网评抨击流弊
鹿晗用一次恋爱证明了顶级流量价值,人民日报:“流量明星”切勿成“流星”
人民日报再评流量造假,蔡徐坤一亿转发真敢刷,无底线追星当严惩
南方日报:“流量明星”别成“流星”
组图:无线被嘲小明星贺翡翠台庆 大受网民抨击
音乐人陈伟再次抨击刀郎:初中没毕业却被捧成了大师!
张小斐《人民日报》撰文:明星流量应靠好作品挣来,不该本末倒置
流量明星
人民日报评流量艺人,让更多流量向上向善!流量越大社会责任越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