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10 03:14


图片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于12月1日上午成功举办第二届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教授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田文林,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翻译学院教授陈杰,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戴永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研究员,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翻译制作中心副主任阚平,人民网葡萄牙文版主编鲁扬,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传管理部部长钟益帆,爱奇艺集团副总裁叶涛,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晓科教授,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周亭教授等校内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做主旨发言。

图片

柴剑平在致辞中指出,面向党和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加强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国传媒大学拥有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传播研究院、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博士专业涉及5个研究领域,硕士专业下设15个研究方向,充分凸显了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等相关支撑学科的优势及特色。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

开幕式由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教授主持。文春英介绍到,本届论坛汇聚了人员阵容更强、覆盖领域更广的各界来宾,继续展开思想碰撞、交流互鉴,将努力办成凝聚更多“同行者”、画出最大“同心圆”的优质平台,共同为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承担国际舆论斗争使命、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本届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进行。上半场由文春英主持,从学界视角出发,就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学的相向赋能等有关议题展开探讨。

图片

罗林以“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中的国际传播”为题,就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等问题做主旨发言。他指出,国际传播在区域国别学跨学科构建中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专题研究、媒体与国别的比较研究、国际传播与区域全球治理等几个主要领域。高校智库一直是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咨政服务、媒体发声、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与智库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应为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调整和建设。最后,他对当前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实现整体创新,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田文林就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建设背景、功能及方法论进行了分享。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具有情报研究、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治理提供外部借鉴、为判断和塑造世界提供影响力的功能。当今“西方中心主义”问题仍然存在,有必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重要落脚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自主知识体系。

陈杰围绕“区域国别学与‘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构建’”做主旨发言。他提出,区域国别知识是进行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的基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充分发掘国际传播人才和区域国别研究人才两支队伍的潜力。区域国别知识和研究成果能够支持国际传播者更好地进行分众化、区域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戴永红以深圳大学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经验为例,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在我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深圳大学立足区位优势,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对全球变局的深刻理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涉外核心人才,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服务国家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

徐薇从自身多年在非洲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经历出发,围绕新时代中国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的协同发展,分享了学科建设、互动路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见解。她提出,区域国别研究应紧扣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材料、新问题,不应局限于单一领域,可以与国际传播深度融合,为中国的全球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研究,为推动中国智慧的全球传播贡献力量。

范大祺以“立足国别区域创新对外话语表达”为题,探讨了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方法路径。他介绍了当前国际舆论环境重视中国动向和话语表达,但却缺乏友华声音、部分事件屡被炒作的现状,明确了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还强调了“话语转换”对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并根据不同国别和区域地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有关建议。

论坛下半场由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刘颖副院长主持,从业界视角出发,围绕推进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以及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等议题展开探讨。

阚平围绕“探索中国影视走向国际的新质传播力”这一主题,以丰富的案例展示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传播的优秀影视作品,并指出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挖掘,丰富影视节目外译内容。

鲁扬介绍了人民网的海外传播布局,并以“多彩贵州”为案例,分享关于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多语种对外传播路径。

钟益帆结合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对外传播的策略与特色,分享了媒体平台矩阵化和体系化对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益经验,提出开发电视直播红利、实现综艺节目价值溢出、助推“华流”形成的深刻思考。

叶涛分享了爱奇艺内容与营销出海的经验与成果。他表示,自2019年起,爱奇艺以打造以亚洲影视内容为核心的视频平台为目标,建设国际版平台、开展本土化运营,并利用AI技术优化内容出海各个环节,推动中国明星走向世界,提高粉丝黏性,增强平台国际影响力。

郭晓科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的调研成果为切入点,分享了我国边疆地区开展周边外宣的机遇、挑战与解决之道。他建议,应强化央地联动协同、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国际传播新活力,才能发挥地方优势,做好周边外宣工作。

周亭从国际传播一线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就区域国别知识在精准传播中的需求和使用展开分享。她认为,“精准”具有两层含义,即对象人群和对象国家与区域,并提到深化跨学科合作和人才培养,是优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路径。

文春英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传媒大学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具有“外语+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和“立体多元的学科布局、科研机构和学术平台”两大特色,旨在培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使者、承担国际舆论斗争使命的一线“战士”和掌握经世致用本领的“国之重器”。

在所有嘉宾发言结束后,第二届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圆满落幕。

本届论坛是高校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有益探索,也是推动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双向互构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各领域互学互鉴的合作精神,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路径。

网址:第二届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顺利举行 https://mxgxt.com/news/view/115344

相关内容

吉林外国语大学举行第十六届国际文化艺术节
莫斯科举办首届“文化·传媒·数字化”国际论坛 吕克·贝松等国际知名导演亮相
第四届合一国际论坛圆满举办
“大美东方”第二届全国诗书画高峰论坛在浙江绍兴举行
第二届“亚洲明星/名人研究国际研讨会”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视域、新方法、新使命”学术论坛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来了
中国内地娱乐明星的国际化形象传播
“典赞·2020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揭晓
四川美术学院举办“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学报年会暨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创刊40周年”学术论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