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中国娱乐产业爆发的黄金时代,最为幸福的,莫过于这些明星们。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磊就表示,娱乐产业竞争的本质在于注意力的竞争,而明星是获取用户注意力且聚合各种生产资源的最佳桥梁,“我认为娱乐产业已全面进入明星驱动IP的时代。”
没错,现在就是明星驱动娱乐内容的时代了。不管大荧幕还是小荧幕,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任何形式的娱乐内容,最为关键的核心,都是请到了哪位明星。虽然说明星的价码,目前已经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但是制作们和广告主们似乎都不在乎。
尽管近来对综艺节目明星堆积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多,但是明星扎堆的架势依然不改。因为从最直接的结果来看,一般而言,明星数量越多、量级越大,对收视率影响越好。
天娱公司副总裁马昊曾在去年年中发布过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已经做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了,真人秀不止明星真人秀,纯素人的新节目应该是未来发展方向。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明星真人秀方兴未艾,看不到纯素人真人秀的生存空间在哪儿。根据2016年各大卫视及视频网站发布的主推栏目,并没有纯素人真人秀的踪影。
那么,缘何中国娱乐产业如何依赖明星?
一、真人秀节目供过于求,越来越大的预算投入,让电视台不敢轻易冒险。
根据招商会统计,2016年将会有超过400档综艺节目面世。目前一线卫视都基本达到了双季播的实力,在同一个季度里,周五、周六晚上都有大型的季播节目亮相,有的台甚至还有可能推出“三季播”的阵容。同时,目前的综艺节目在投入、制作和呈现上都越来越“大片化”。
资深电视人杨智帆就表示,也不知道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星”就成了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近几年的真人秀市场,谁能邀请来大牌的一线的明星,对于这档节目来说,几乎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在制作方看来,明星对观众来说具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二、广告主看不懂模式看不懂团队,只能依靠明星阵容进行赞助投放。
面对400档眼花缭乱的选择,动辄的上亿大片,广告主们无从下手。同质化的主题、版权的混乱以及媒体的虚张声势,综艺环境的乱象,造成了广告主投放的选择恐惧症。在广告主眼中,大多数卫视平台的形象是模糊的,过去只是把它们当成广告曝光平台,但是这些卫视如今也开始信誓旦旦地操刀综艺,这让广告主也措手不及。
面对内容营销的一哄而上和大跃进,在行业乱局中,广告主也并没有形成科学的、成体系化的评估工具,过去积累的经验也无法直接复制。根据广告主的说法,现在听媒体提案,可以听模式的介绍、剧本的阐释,但是落到实际的投放,还是得看明星的量级和咖级。明星的确认,才是实实在在的保障。
三、归根结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中国观众还是喜欢看明星。
对于中国观众热衷明星这件事,从社会学角度,业内普遍的分析是,虽然中国近几年的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贫富差距等问题始终存在。中国的这些明星,无论是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属于国内的上流阶层,所以,普通观众对于明星的生活或者舞台之外的状态有着天然的猎奇心理,渴望了解和八卦他们可能触碰不到的一面。
中国观众喜欢看明星,甚至引发了美国网友的吐槽。ManlyMovie网站网友针对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票房爆炸现象,表示:“我们并不介意制片厂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中国观众,比如说请个中国明星、在上海取个景什么的。但在我们看来,美国片在中国受到的越来越热烈的追捧,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原因就是中国人青睐的总是那些好莱坞出产的最可恨的、神一样的大烂片。而这些烂片在中国赚得越多,制片厂就越会坚定不移地继续制造垃圾。”
中国娱乐产业的“明星依赖症”,是制作方、广告商以及观众共同合谋的产物。明星云集的节目,制作方名利双收,广告主赚到了眼球,普通观众则饱了眼福。但值得反思的是,“烧钱”请明星办节目并不是常态,如果有了明星就很容易赢得收视,那么,谁还会真正用心去创新节目。况且,巨额的节目成本,会让节目的其他部分偷工减料。
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娱乐圈,明星尤其是电影明星不会如此大规模参加电视真人秀,譬如《幸存者》和《极速前进》里几乎全是素人和真人秀演员,收入从无到2万美元一集。
(媒介360原创文稿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关注营销365 365天实时营销)
网址:反思 https://mxgxt.com/news/view/1148413
相关内容
当思思用反方向的钟打开 长相思 ______? 长相思体育界反腐案中的段暄失联事件:引发公众思考与反思
好好反思一下奥
动物明星活动反思
《画家和牧童》反思总结.doc
妈妈反思自己那窒息的爱
失败案例的反思
偶像背后的阴影:公众形象的反差与反思
明星反黑、明星反黑站、明星反黑组是什么意思
王敏案判刑: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