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怎样造就了粉丝的习惯性卑微?浅谈偶像产业的前世今生(上)
转载自公众号多数派Masses(已获得授权)
编按:常说不同年代的年青人都有各自追捧的偶像明星,当下最流行的肯定是韩国,要说十年前的话,大概是日本明星的天下,再数上去,可能要已经是年青父母辈的回忆了。不过明星/偶像/名人(这三个词有分别吗?还有分别吗?)最初是从何而来?他们背后的推手,经纪公司、电视台、唱片商,种种媒体,是如何炮制一代又一代的爱豆,直至今天,变成无远弗届的「粉丝生意」?
译 / 何啸风
01偶 像 的 来 龙 去 脉
1963年,法国电影《寻找偶像》(アイドルを探せ)在日本上映,アイドル/idol一词风靡全国。除了最开始的电影明星,アイドル一词在日本主要指那些会唱歌、给照片做模特、在媒体上频频露面的年轻艺人。这些人很受欢迎,呈现出某种纯洁、健康、活力满满的形象。人们常常把1971年作为偶像元年(アイドル元年)。这一年,南沙织、天地真理、小柳留美子并称“新三人娘”。不同于天生丽质、才华出众的女孩子,这三位姑娘都更有亲和力。
NHK第22届红白歌会上,推出南沙织作为“青年偶像”(ティーンのアイドル)。诸如《明星诞生!》(1971-1983年)一类的电视节目,都纷纷推出各种偶像。至于男偶像,有所谓的“新御三家”——乡广美、西城秀树、野口五郎。FourLeaves组合,则是杰尼斯事务所推出的偶像组合的典范。据估计,1971-1975年,日本大概推出了700名偶像。围绕着这些偶像诞生的周边产品,推动了一整个产业的兴起。
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的知名艺人
1980年代是众所周知的“偶像黄金时代”(アイドルの黄金時代),每年都诞生40-50名偶像。各种本土偶像和名人聚集成一个圈子,这让日本媒体的重心都放在国内市场上。逐渐地,对名人的崇拜开始对全球媒体潮流产生了抵抗作用。本土偶像们定期出现在一系列各异的节目和媒体上,加强了亲和力和熟悉度,从而促使电视节目本土化。1980年代末也是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在信息化和消费潮流中成了后工业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媒体和娱乐产业之中,偶像体系日趋成熟。
伴随着1980年代,名人开始成为电视、音乐、广告用来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商业电视网络的竞争促使用合约来绑定受欢迎的演员出演连续剧(每周1集9-13周),由此确立了按照4“季”(クール)来放映广播电视节目的惯例。为了突出偶像,甚至电视节目的类型也发生了改变,综艺节目(バラエティ番組)、脱口秀、音乐秀大为流行。与此同时,电视广告中的流行歌曲和周边产品的结合也越来越普遍。偶像们不光出现在广告里,而且也演唱广告中播放的角色歌曲(ソング)。赞助商为流行偶像和名人大肆宣传,以此来打造品牌,让自己的产品得到更多曝光。
泡沫经济让人们开始关注休闲、品牌时尚、旅行、偶像,这些都营造出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氛围。这种趋势为1990年代以生活方式为主的媒体的“情感转向”奠定了基础。这些媒体把重点放在“艺人”(タレント)身上,早安少女组、SMAP这样的组合也开始在媒体上大放光彩。
日本偶像不时出席资讯娱乐节目
02刷 屏 时 代
由于遍布各种平台的媒体之上,像AKB48和岚这样的偶像组合,已经融入今天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在一档早间资讯娱乐清谈(ワイドショー)节目上,一则新闻报道讨论了岚最近的演唱会。无论是电脑广告,还是咖啡广告,火车站的一切广告牌都突出了AKB48的成员们。以这些组合成员为封面的杂志,摆满了便利店和报刊亭的货架。地铁上挂着一则宣传小报杂志的广告,刊登了组合成员的绯闻。在各种电视节目上,这些组合成员出演电视剧、主持综艺节目,打广告,等等。
总之,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人们一天里总会碰到各种各样关于AKB48和岚的画面。这些偶像和名人频频出现在日本的媒体饱和文化里,人们不仅能认出他们,而且熟知他们。在当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和某个偶像或名人的接触,或许比和家人的接触还要多。而这正是亲近感的基础。日本人对偶像的亲近感,很大程度上源自电视这种媒介在战后日本的特殊地位。
1950年,由于电视价格昂贵,私人很难拥有电视,观众们通常聚到公共场所,在街上一起看电视(ガイトテレビ)。到了1960年,超过一般家庭都拥有了一台电视。电视从公共领域转移到家庭私人领域,在人们对名人的经验这点上有巨大影响。当电视在1970年代几乎进入家家户户时,它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某种具有更强亲近感的媒介。人们对名人的体验不再是受限的、集体的。它成了日常的、个人性的。通过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循环,电视名人成了战后日本的电视家庭这种新结构的一部分。
日本的偶像综艺节目
电视这种媒介是一种亲近感的技术。有些媒体研究把日本电视节目的制作策略视为“精心设计的亲近感”的某种形式,把这些节目的成功归功于其形式和内容。另外也有研究指出也指出,这种亲近感是日本电视节目打造“电子形式的家(うち)”的成果。他认为,日本的制作人和导演通过强调团结、和谐的主题,来制造这样的亲近感。用电视制造亲近感当然不是日本独有,电视这种媒介的功能本来就是制造观众和表演者的情感关联,不过,由于各种类型的媒体和平台上偶像名人的表现,这种现象在日本尤为明显。尽管最新研究指出,对日本电视节目的结构而言,这种亲近感至关重要,可是,要理解媒体的这种亲近感,电视观众在他们和名人的情感关系中的能动性也不容忽视。
虽然这种亲近感是根据修辞手段和模式建构的,但情感上的亲近感在日本媒体文化中尤为重要,故而必须对明星和观众的关系中的认同形式多加关注。围绕着这种亲近感的,是观众同特定名人建立的情感纽带。有学者认为,这种“亲密电视性的文化”来源于日本的“艺人体系”。日本的演艺人员使得节目更受观众欢迎,而这些观众以搜集艺人的信息为乐。由于名人的画面遍布日本各大媒体,哪怕不是粉丝的人也熟知最流行的艺人。不过,她关注的不是艺人体系及其互文性,他着重审视电视剧这一类型作为“传递艺人信息的工具”。电视剧只是日本传递艺人信息的复杂网络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网络还包括资讯娱乐清谈节目、小报、周刊、综艺节目、社交媒体,等等。名人的这种亲近感不能简化为某种特定类型、某个特定平台。它是一个更大的日本媒体系统的复杂互文性的效果。
03神 话 的 破 灭
在当前关于粉丝文化的学术研究中,为了避免将粉丝文化视为病态,产生了一种新的正统观点,推崇粉丝积极有效的能动性。大约20年前,研究者还感叹研究粉丝文化的文献都把它描绘成某种反常行为;它们把粉丝视为行为出格、走火入魔的人;除了狂热粉丝这样的刻板印象,还有就是离群索居、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男性、歇斯底里的女性这样的形象。为了反对这样的形象,把粉丝文化视为“正常的日常文化现象或日常社会现象”,结果对文化产业剥削粉丝团体的批评反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虽然文化研究本身起源于对资本关系的批判,可是,今天的粉丝研究几乎和文化工业、消费意识形态同流合污。直到最近,“反粉丝”和“粉丝不满”才成为文化批评的话题。不过,偶像也无法置身事外。随着关于粉丝的言论越来越多,而且不总是正面和肯定的,对偶像的批评在日本也与日俱增。
AKB48选举后发现有人大量弃置唱片
1990年代后期,日本的唱片销量,尤其是单曲唱片销量急剧下滑。此现象一部分是唱片数字化导致的,这也是全球的趋势。不过,AKB48和岚这样的偶像组合在日本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学者把AKB48的成功形容为一次“范式转变”。这也就是说,AKB48和粉丝群体建立了更亲近的关系。他们认为,AKB48在秋叶原建立了AKB48剧场,几乎每天都进行公演,她们被定位和宣传为“可以面对面见面的偶像”(会いに行けるアイドル)。该组合的成功源于这种旨在壮大忠实粉丝基础的做法。
文章未完待续
网址:追星怎样造就了粉丝的习惯性卑微?浅谈偶像产业的前世今生(上) https://mxgxt.com/news/view/1142835
相关内容
你们有追星的习惯吗?塌房了吗?粉丝该如何理性追星?《偶像练习生2》未播先火:“大厂”提前一年被粉丝包圆,追星产业链究竟有多赚钱?
粉丝砸钱送偶像出道,偶像产业是门好生意吗?
追星就像养宠物,但也只是感动了自己 | 访谈:离偶像最近的粉丝
追星不必卑微,平等看待偶像与粉丝关系
揭密“造星”产业链 粉丝就这样成了被割的“韭菜”
龙江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偶像心理现象和偶像的力量
#微评谈#粉丝在飞机上闯舱追星 网友:不管理粉丝的明星就是失格偶像
浅谈中国偶像背后的产业链
军人就追不一样的“星”!青年官兵谈“偶像”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