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摇滚明星饭圈化现象:追星的维度与崇拜的谱系
我总认为现存的批判中有很多不对劲儿的地方,在此必须得为饭圈女孩说两句话。一个人可以轻易地鄙视女粉丝,正如瞧不起广场舞大妈一样。因为这两个群体都饱受着性别、年龄和阶层的多种偏见。
首先,饭圈文化总是和厌女情结有着不可分的联系。从数量上看,我似乎只见到人们对于「无脑少女追欧巴」的集体厌恶,却很少见到人们评论「宅男抢购握手券」等行为,显然后者也是当代粉丝文化的重要部分,但男粉丝却总能在一次次声讨中被置身事外。
第二点,饭圈文化从开始就被认为是一种低龄化的现象,这意味着粉丝的行为是不经过大脑的、盲目的,因为低龄群体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通常认为这些少女是对于当下的环境里为青少年安排的优质偶像来者不拒、全盘接受的。
其实在每一个时代的媒介拟态环境中,信息的壁垒都有那么厚。底层者想要获得独立思想是一件尤其奢侈的事情。批评者总是把矛盾转移到个体身上,而习惯性地忽视了结构,这就演化成了不同身份群体间的对战。无脑追星只是作为普遍低龄化社会现象中的一个表现。需要请武志红老师来解答吧哈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这几天学习到一个新词,一些博主称这些粉丝为「打投女工」。若是以学术的视角抒怀悲悯,粉丝也就可怜在这里,他们的感情被一套互联网逻辑所利用却不自知,而是心甘情愿地被网络时代的资本主义剥削,同时也参与到这种剥削行为之中。所以每个时代都是不同的,而每个时代又是相似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追捧饭圈偶像」和「崇拜摇滚明星」的意义结构。前者被认为是迎合的、集体的、趋同的行为,是消费导向的;后者被认为是反叛的、个体的、标新的举动,是生产导向的。
大多数批评者看不惯粉丝只把追星当作消遣或逃避,充斥着购买行为。与摇滚明星传递的力量相比,对模范偶像的和平崇拜不能为人生建构颠覆性的意义。这可以说是非常具有现代性的一种角度了,我完全能够理解甚至赞同。
也许批评者的激烈是对于历史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我不知道这样的比方合不合适:从里芬施塔尔的相机镜头,到网络综艺之于摇滚乐队,偶像的产生一直凭借的是媒介所加持的光晕(Aura),那么所有崇拜行为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在这个就要由程序和机器人所主导的时代,当代微博上的打投也许和古代庙堂中的香火是同一种行为。
假如扭转不了科技对人类的异化趋势呢?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无能为力的吧。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我们也迎来了「明星即流量」的时代,未来的偶像也许只会存在于工具(Instrument)中,不再涉及人的维度了。我局限的想象力已经穷尽,就先悲观地写到这里吧。
这篇影评有剧透
网址:随便聊聊摇滚明星饭圈化现象:追星的维度与崇拜的谱系 https://mxgxt.com/news/view/1141093
相关内容
透视追星文化现象后的现代偶像崇拜问题今天我们聊摇滚
从“追星”到“饭圈”:人类偶像崇拜发展简史
饭圈文化:畸形的追星还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揭开饭圈乱象的面纱:从追星到失控
聊聊娱乐圈的流量明星和饭圈文化(下)
偶像崇拜与饭圈文化调查
务必和孩子聊聊“饭圈文化”的事儿
“明星崇拜”现象,与( )有关。
从“饭圈”到理性追星:偶像崇拜背后的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