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中国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12 00:22

上周三,杭州西溪,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如约举办,中国新一代的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济济一堂。新人导演吴京、李晨、韩延、大鹏,编剧张嘉佳、袁媛、张力、田羽生,演员周冬雨、刘昊然、杨颖、鹿晗等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围绕“如何强化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等中国电影在新时代亟待破解的话题,畅所欲言,共议未来。在中外“三幻”(科幻、奇幻、魔幻)影片轮番轰炸电影票房榜之后,《战狼II》的骄人成绩再次点燃电影圈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期待,本次论坛的话题可谓切中要害,恰逢其时。在本期研究院文章中,我们跟随电影人关注的目光,也来小议一番国产现实题材电影。

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几度沉浮但从未缺席

在电影市场上,现实题材作品虽然算不上吸金利器,长期徘徊于边缘地带,但是从不缺乏被人们念念不忘的时代佳作,其中一些作品获得国际大奖,也有的同样赚得盘满钵满。虽起起伏伏,但仍不失为影坛的一抹亮色。

毫不逊色的十年

1993年,国家电影局颁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一批电影人也随之开启了国产现实题材的创造之路。在此后的将近十年间,现实题材影片多聚焦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日常生活,故事发生地一般在大城市,为了能够回本、活下去,该时期在操作手法上已经有意向市场靠拢,比如邀请明星或文化名人加盟,或加入一些喜剧、元素。张元的《北京杂种》讲述的是崔健的故事;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自己的成长经历;宁瀛的《民警故事》讲述北京片警的生活;路学长《长大成人》关注青年人成长中的无所适从;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则把镜头对准了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

同在这一时代,国产现实题材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电影打开了一扇门。《小武》获得了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和柏林电影节沃尔福冈·施多德奖,《站台》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两部影片均在国际市场收回了制作成本。《那山、那人、那狗》获得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单在日本就拿下了2000万元人民币票房,一度成为日本最卖座的华语电影。而《背靠背脸对脸》则为主演牛振华带来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阳光灿烂的日子》、《洗澡》也在国际电影节上有优异表现:《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夏雨带来了威尼斯影帝殊荣;《洗澡》获得了多伦多电影节费比西奖,版权卖了56个国家,海外票房达200万美元。

执着前行的十年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提速,商业利益的追逐和社会资本的涌入,令现实题材影片在中外大片、娱乐电影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可是这并没有阻挡中国电影人对当代社会的观察与反思。尽管票房惨淡,但该时期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样值得称道。

王全安用《惊蛰》《图雅的婚事》《纺织姑娘》三部影片呈现了三位不同的中国女性的艰难生活。其中《图雅的婚事》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由于这次获奖,本片发行方在国内以保底方式提前拿到了300万票房,不过它的实际进账不足百万。贾樟柯先后拍摄了《世界》《三峡好人》和《二十四城记》三部剧情片,依次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进京打工者的处境、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以及改革浪潮对一个军工老厂的冲击。《三峡好人》获得了金狮奖。


▲《图雅的婚事》电影海报


▲《三峡好人》电影海报

在当时的新晋导演中,宁浩先后拍出《香火》《绿草地》两部写实影片。《香火》跟随着一位乡村和尚四处为建造佛像筹集资金,《绿草地》则讲述了现代化背景下的几位蒙古族少年的生活。后者获得了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受欢迎影片。刘杰的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讲述的是云南西北山区流动法庭的故事,获威尼斯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讲述一个偏远寺庙的小喇嘛回家过年的故事,该片获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

重获春天的十年

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电影市场的商业扩张和创作群体的反思、转型,促使现实题材影片不再执着于以往的“文艺范儿”,而是借助于资本和商业的运作,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良性轨道,继续追求现实题材作品的艺术理想。

近年来,知名导演的现实题材作品也纷纷进入电影市场的主流,高群书2012年的影片《神探亨特张》根据北京一位民警的真实事迹改编,触碰到社会不太光鲜的一面。影片得到张立宪、孔二狗、宁财神等多位文化界名人的加盟,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和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不过票房略显惨淡。陈凯歌的《搜索》从道德层面探讨了人肉搜索和网络曝光,由姚晨、高圆圆等人主演,票房近1.8亿。或许是受到《搜索》的激励,陈可辛、张艺谋接连推出了自己的现实题材影片。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改编自某英语培训机构的创业故事,受惠于黄晓明、邓超、佟大为的强力加盟,票房破5亿。①


▲《中国合伙人》电影海报

内地贺岁档喜剧电影的开创者——冯小刚导演,在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之后,不断探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将重心转移到现实主义创作上,陆续拍摄出《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时代杰出作品。《唐山大地震》不但位居当年国内票房第二,而且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金鸡奖”、“亚洲电影大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和提名。《一九四二》位居当年国内票房十一名,同时获奖众多。《我不是潘金莲》成为第一部使用圆形镜头的华语作品,还获得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台湾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金鸡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而其新作《芳华》也秉承着探讨现实,直面生活的思考而生,影片将于本周末两天进行全国点映,并于本月15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现实主义作品,是每一位心怀“大师”理想的电影人不会放弃的追求之一。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海报


▲《芳华》电影海报

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瓶颈在哪儿

电影市场的产业化,不可能阻止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同时现实题材电影对创作能力的要求也将一些电影人拒之门外,二者叠加使得口碑与票房齐飞的现实主义影片成为市场上难得一见的作品。艺术与商业,构成了当代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瓶颈的两个侧面。

艺术瓶颈

现实题材作品是文艺创作准则之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坚定阐释者,它的创作过程区别于以幻想满足娱乐的电影生产过程,因此对创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对此,《人民日报》所刊文章曾有过准确的分析。

现实题材影视对创作能力有相当的要求。首先是观察能力,它需要创作者主动地观照和发现,需要创作者打开的不仅是镜头盖,还有对世间万物、人生百态充满好奇的眼睛。其次是思考的能力,先有所见,而后有所思,以所见印证所思,使二者不相违背。再次是呈现的能力,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不但使观者对场景、人物、情节如闻如见,而且被深深吸引,进而感受人性不可思议的复杂、深邃。现实题材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其实很多。就电影最主要的存在形态故事片而言,这种呈现可以是戏剧性强烈的叙述,也可以是平实如纪录片一般的自然流露。

现实题材电影对创作者这种非常高的全方位要求,需要创作者有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量的创作技巧训练,而这恰恰符合艺术生长的规律:缓慢,不易马上见效,但一旦长成,就会为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上讲,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与当下呼唤的工匠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不妨说,在当下的影视行业里,选择现实题材意味着对现实、对艺术、对观众的诚恳态度。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可以赢得观众的尊重,为什么青春片《七月与安生》被认为是走心之作而非哗众取宠。②


▲《百鸟朝凤》电影海报

商业瓶颈

在当代电影市场逐步成熟的商业运作环境中,现实题材电影并不存在先天不足,更不当然地缺乏宣传爆点,归根结底,还是过于看重经济收益,无法制作出符合大众观影期待、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现实题材作品,在艺术和商业中寻找到平衡点。

曾有业内专家就这一问题指出,许多制片人规避社会现实矛盾、规避深层的社会思考,一味想以小投入、低风险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迎合观众浅层的娱乐消费心理,在这种“新迎合主义”思维的牵引下索性远离现实,从武侠传奇、虚幻世界、野史艳史等所谓的“安全地带”中去挖掘能赢利的“金矿”,或者,虽然以当下生活为背景,却流于走马观花,在浮光掠影的都市空间中捕捉一些小情小趣以敷衍观众。

此外,就“面向观众的创作”这一角度而言,现实题材电影也存在进一步拓宽市场思路的问题。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摹写,不能只存在于英模影片之中,不能用短视的商业思维去覆盖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如果将大众所期待的现实意味与社会体察寄希望于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会进一步限制此类影片的创作,也会使本土主流电影文化精神的钙质逐渐流失,不利于现实题材的影片与受众在审美接受心理上的真诚沟通。③

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崛起

近年来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产现实题材作品,印证了同样一个道理:传递正能量,关注社会生活,触动观众内心,才是现实题材影片的艺术生命力、市场号召力之所在。

无论是反映国家强劲实力,带来震撼视听效果的《战狼II》,还是紧扣当下中国现实,以小切入点展现社会大视野的《家园》等作品,成功之处都源于其能够审时度势,顺应当前观影主要群体的变化,在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上及时调整,用更有艺术张力的内容让影片所要传递的精神力量直达人心,使得电影作品成为观众的精神原乡。④

此外,作为现实题材作品,在保持区别于大片、娱乐片的艺术表达独特性之时,更要通过生活化的细节讲述、平和的创作态度主动寻求与观众的沟通、扩大与观众的交流界面。还要关注个体命运、揭示人物挣扎、折射社会境遇、表达人文关怀,力求与观众的人生经验和社会体验寻求最大限度的共鸣。

希望《战狼II》能唤醒中国电影人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激情,有更多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加入到“昂首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的队伍中。

(图片、数据及有关资讯源于网络,归其权利人所有)

参考资料:

①1905电影网:从边缘回到主流-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商业之路

http://www.1905.com/news/20140922/803529.shtml

②人民网:现实题材电影在苏醒(文艺观察)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12/20/nw.D110000renmrb_20161220_2-24.htm

③中国作家网:现实题材仍是国产电影的创作瓶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3-05-08/69451.html

④中国城市文化网:紧扣当下中国现实以小切入点展现社会大视野的现实题材影片

http://www.citure.net/info/20171121/20171121140103.shtml

转载须知 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


网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中国发展之路 https://mxgxt.com/news/view/1131996

相关内容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中国发展之路
现实题材电影《夹缝之间》今日全国上映,并发布主题曲《马马嘟嘟骑》MV
春节档影视前瞻:战争片点燃家国情怀 现实主义题材热度不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电影《野孩子》首映 王俊凯演绎现实主义题材引原型事件人动容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趋势: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从“明星”电影公司看中国电影早期的现实风格之路.doc
中国武侠电影“明星为王”现状及发展趋势
赵丽颖:从流量明星到现实题材的转型之路
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