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出自传——一场“秀”
名人出自传——一场“秀” 2004年08月11日 11:01
近来的天气真是出奇的热,而名人出书也是持续高温。圈内又掀起了一轮出自传的热潮。最近,余秋雨的自传《借我一生》面世,周国平的《我的心灵自传》上架,唐师曾更是在《我第三个愿望》里赤膊上阵,还牵上自己的儿子做主人公。是不是名人就要有这么多的事儿要说呢?读者有理由质疑,你的家庭和琐碎的童年细节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花钱买了一本书,却只能了解一个人细碎的家事,大家会反思,这样的书到底值不值?
名人自传,商业炒作下的蛋
在现在的社会,人一旦出了名,想到的事情往往就是“著书立说”。为什么呢?写书这码子事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既可以显示显示自己的才能,又可以巩固自个的名人地位。可不是,老百姓们茶余饭后的口头禅中又多了一句:“呵,又一名人出书了!”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易容教授认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名人自传,绝大多数都是出自所谓的明星之手。这些明星这么急着出自传,正是想依靠这一新的办法赚钱。出版自传,已经成了一种商业行为。
名人自传,是名人自己将想显露出来的自我显现在公众面前,使自己更加知名,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使得名人传记具有了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就是自我增光,比如说余秋雨在《借我一生》就称自己数学好,物理好,语文更好之类。唐师曾在《我第三个愿望》中更是将唐姓的老祖宗唐尧搬了出来。
其次就是名人自传中往往图片的数量很大,甚至大大超过了文字的篇幅。在这些名人自传中,我们却看到了不少与主体、内容不甚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多仅仅是因为里边出现了作者的身影,放大后印在了书上。这么一来,大大增加了自传的厚度,也提高了自传的销售价格。
最后,这些名人在自传中都以暴露个人的隐私作为惟一卖点,正如郭宝昌的自传书名——《说点您不知道的》。因此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名人自传也可以看成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为数不少的“窥视癖”的偏好。满足“窥视癖”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自传。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所谓的名人,就是只要有一个有市场潜力的名字,他就可以写自传了,因为他的名字就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比如不久前,洪晃出了自传,单从书名《我的非正常生活》就可得知其大篇幅叙说的不外乎“我的特权生活”。书商们知道她的卖点在哪里,正像封底所写的那样,她是“著名的章士钊的外孙女,乔冠华的继女,章含之的女儿,陈凯歌的前妻”,这么多的“著名人士”纷纷充当了她的花衣裳。至于内容究竟写得如何,就无所谓了。名人要做的是秀出自己,而不是写出自己。名字就是一切,就是惟一有吸引力的地方,至于书本身,看过的人都迅速地把它忘掉了。
唠叨的“名人自传”,读者买单吗?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易容教授认为,目前大多数所谓的名人传记,其总体水平并不高,许多人都不喜欢、不爱看。这种大多数的传记,缺乏对社会的倾听,用女人化的唠叨,自揭隐私、伤疤,惟恐被社会公众将所谓的名人撂在一边而倍感寂寞。作为一位具有分辨力和理解世界精神文明的知识分子,她宁愿保持着对这些书籍的不友好的态度。
针对名人传记类书籍,来自三联书店的反馈信息并不乐观。由于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内容苍白无力,大多数此类书籍销售情况并不好。三联书店蔡振邦告诉记者,他们书店对这些与名人有关的传记类书籍相当谨慎。以前这类书书店进得比较多,但是销量一直不理想。当然,名人传记的销售量也是因人而异的。主要看是谁写的以及写的是谁。比如,以前写张咪的传记就由于质量一般,缺少内涵极少有人问津。为了自己的传记能够销售,这些作者只好通过签名售书等方式,才卖出一些自传。相对说来,一些文化界名人的自传相对就好销一点。
当然,市场并不是不需要名人传记,而是需要优秀的传记。大多数人需要的是有内涵、能带来知识和趣味的名人传记。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名人传记,只着眼于暴露一些他们的隐私,来刺激读者的瞬间感官,即使能够得到一时的利益,也终将为市场所抛弃,被读者遗忘。(张成)
来源:浙江日报
网址:名人出自传——一场“秀” https://mxgxt.com/news/view/1122802
相关内容
闺蜜出场即秀场:她们的时尚之路和友谊传说巴黎男装高定秀场名人云集✨
《名人传记》读后感400字【优秀7篇】
明星“赶村集”:一场名利场下的伪善秀?
出人意料!香港知名商场,被传出售
名人自传/揭秘名人
没有一名明星出场 新秀演唱会门票多被“包”票
他们是选秀冠军,名气不输凤凰传奇,一场意外“兄妹”变成恋人!
维秘超模最新排名,“维秘秀场新秀排名揭晓”
首试纯网选秀 《一唱成名》开创自制综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