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经在剧组接受过现实的“毒打”,那你就能深刻体会到前期制定一份靠谱的拍摄计划是多么的重要!
比如演员的拍摄档期要怎么安排?
烧钱的场景怎么拍?什么时候拍?
如何控制影片整体的拍摄进度,在团队劳逸结合的同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
这时拍摄计划就不仅仅是一份后勤工具了,它同时还成为了一种心理工具! 以下11个步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你制定出一份合理且高效的拍摄计划表:
01
阅读剧本
阅读并理解这个故事
在正式开拍之前,你至少要看两遍拍摄脚本,这样你就会知道哪些场景在整部影片中更重要,哪些场景对于演员的表演是挑战,以及哪些场景可以为你省一些预算……
你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制定一个更有效的拍摄计划。
02
安排人员,而不是场景
强调人的力量
准备分解表会让你的思维陷入疯狂,因为每件事都是需要计划、协调和考虑的。
但与细目表不同的是,你的拍摄计划表并不是用来做事情的,而是为人服务的。它需要考虑人的精力和创造性。
在制作计划表的过程中,每个场景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在这个场景中谁的工作量最大?
最后一场戏之后谁需要休息一下?
谁有精力可以作为替换?
根据演员和工作人员精力以及创造力的不同来安排每一天,这样不仅不会耽误拍摄进度,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尤其是在拍完类似大夜戏之后,合理安排人员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03
提前安排困难的场景
优先考虑困难的场景
在制作日程安排中优先考虑影片中的大场面。
场景是否需要提前布置,例如是否会用到挖掘机,雨车等等,是否需要用到绿幕拍摄。
如果某个场景需要提前挖一个4米的深坑,而你没有提前安排挖掘机,那么就会导致后期所有的拍摄更改,甚至可能导致后面的预算超支。
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渊》中,有些场景是在南卡罗莱纳一个废弃的核电站里拍摄的。
场景中有一台可潜式石油钻井平台总共花了18个月的时间才建成,光是设备的预算就高达200万美元左右。
04
增加工作动力
把容易的场景安排在一天的晚些时候
让演员和工作人员先处理困难的场景,然后在一天的晚些时候处理比较容易的场景,这样他们在休息之前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做事一定要前紧后松,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
如果你在拍摄的时候考虑到演员们的感受,那么他们第二天开拍的时候会更积极,效率更高,甚至有可能之后拍摄中的每一天都是如此。
05
考虑演员的表演
改变情绪是一个微妙的过程
如果演员在拍完一个大悲的场景之后,最好不要马上安排一个非常欢快的场景(即使那个欢快的场景不是很复杂)。
那么和演员一样,导演也需要时间来准备情感复杂的场景。这是可以在调度过程中计划的另一个考虑事项。
06
不要辱骂工作人员
片场不需要有戏剧性事件
如果你正在拍摄一个场景,需要25分钟的斯坦尼康镜头,在场景完成之后,给你的斯坦尼康操作员一个休息的时间。
确保你了解工作人员完成他们的任务所需的时间(化妆师经常在这里受苦),并相应地安排时间。
你在片场最不需要的就是把人逼到崩溃点后的戏剧性,因为剧组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钱。
07
帮助导演更好的开拍
与导演紧密合作
在制定拍摄计划时,你应该与导演密切合作。毕竟,只有导演才会在镜头前按照你的计划行事。
记住,导演和我们一样都是凡人,需要时间让全体工作人员去熟悉。
(更多影视干货请关注淘梦公众号:iamtaomeng)
拍摄第一天的上半部分是导演确立影片基调的机会。有些导演在第一天就是监工,所以给他们一个低情绪风险的技术场景——这是摄制组需要努力实现的,但不会受到片场紧张气氛的影响。
其他导演可能会喜欢放松,让每个人都舒服,所以轻松的一天对他们来说更好。
08
保持故事流
尽可能按时间安排
如果你正在室内拍摄白天的场景,尽量遵循拍摄计划中的脚本顺序。这样做有后勤保障方面的好处,也有助于导演和演员全天保持故事的流畅。
09
创造性的发现
保持保险的创造性
好莱坞有个老把戏:一定要在拍摄第二幕之前拍摄第一和第三幕。
当导演和演员拍摄电影的第一幕和第三幕时,他们是在确定角色和故事的开始及结尾。
如果他们还没有拍摄中间部分,他们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发现角色和故事的细微差别,并做出调整,使其在影片中始终如一。
对于耗时数月拍摄的大片来说,这也是一种创意保险。
如果在制作过程中某个中心人物(如男主角)发生了不好的事情,那么在第二幕中围绕这个人物展开写作就会更容易。
10
开个好头
第一天要顺利完成拍摄
确保你第一天的拍摄足够简单,以便顺利完成。因为前期的顺利,才会让工作人员都有动力进入其余的拍摄。
不过,也不要让第一天的制作太过于容易,这样也会导致所有工作人员变得松懈,使得效率变低,影片质量变差。
11
为电影摄制组的成功做好准备
没有人想沮丧地回家
一些副导演和制片主任喜欢把时间排得很满。但是想象一下,你每天都在片场,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工作,到了一天结束的时候,你的场景都还没拍完。
这就会导致剧组的每个工作人员感到身心俱疲,完全丧失了第二天的拍摄动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