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靠OST养着,是好事吗?
原创 九鱼 新音乐产业观察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九鱼
最近发生的种种,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要说华语乐坛里被骂得最惨的,还得是华语乐坛自己。
虽然华语乐坛正面临着圈内外的各种负面评价,但OST市场却依然保持住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光是在12月,刘宇宁、周深、毛不易以及张碧晨四人总共就已经发行了近十首OST,光是连“OST三巨头”的名单都已换了好几波。靠OST维持音乐事业,已经成为主流歌手的普遍选择。
刘宇宁、周深、毛不易、张碧晨参与的部分OST
在OST越发逆流而上之时,这只“出头鸟”也开始被舆论的枪口瞄准。
对待OST的态度,不仅是乐迷和剧迷的观点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音乐圈内部也似乎出现了一条潜在的鄙视链。但这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可以说“OST歌手”这一标签的诞生日,就是这场辩论赛的开幕式。
A
分工无需论高下
前几日,因为一个榜单,叫衰华语乐坛的声音几乎响彻了自媒体的半壁山河。
在一份份“声讨书”中,就这一指控出现最多的论据包括抄袭、套旋律、歌词口水等“小作坊”产出似的歌曲质量以及在榜歌手的“查无此人”属性。但反观央视去年评选的年度十大OST榜单,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
在榜的歌手、歌曲从国名度到认可度都明显要高于“年度十大热歌”。“唱作”是一番景象,OST又是另一番景象;由此也可看出,单看唱作市场已然不能作为评判其“行不行”的标准了。
因为它已经分化了,而且这样的分化完全可以看作是其内部一次顺应市场形态变更所做的自我调整。
彻底分化前,从收入的角度来说,疫情前大家还能勉强地靠着线下演出来拉平专辑的制作开销,但疫情后,哪怕是坐拥数十首出圈作品的陈奕迅坦言也只能“零收入,吃老本”。再从创作环境来说,短视频对音乐创作环境的冲击已经无需多说,就近三年来说,纯靠发专辑出圈的歌手更是屈指可数。
以前唱作人在写歌的时候,考量的可能更多的是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提升制作质量。但现在还有这个财力、人力以及时间去做这件事的,就剩下有一定粉丝基数的偶像歌手以及网络出身的“卧室音乐人”。
从唱片行业的衰落开始,音乐作品本身可创价值几乎完全落在了一个个体——唱作人的身上,但OST则有效地将这一点分流给了影视作品,歌曲制作预算和后期宣发力度也都远超于大多数单人专辑的配置。
国内知名OST制作人金大洲,曾经为《仙剑奇侠传3》《射雕英雄传》《裸婚时代》《流浪地球》等诸多爆款影视剧操刀音乐制作。在去年接受采访Vlinkage采访时,就表达过“好的OST一定是首好的独立流行歌曲”类似的观点。
而且自《陈情令》以20元一张《陈情令国风音乐专辑》打开OST专辑收费之路,国内OST营销也逐渐形成一条产业链。
在QQ音乐平台上,影视OST日均试听量已经占到了14.26%,影视OST数字专辑累计销售额,也在一年时间实现了从0到2400万的飞跃,占全部数字专辑销量的11% 。
市场的扩容,实力歌手以及国内外大牌制作人的加入,OST的输出质量也越发地优质化。在唱作市场还处在2.0到3.0的过渡期时,命题式的OST正在为乐坛提供着饭票。
落到歌手个人,更是无关谁比谁高级,这无非是分化后必然出现的分工现象罢了。
B
“甜品”到“蛋糕”,内卷已成定局
从“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好汉歌》到“为所有爱执着的痛,为所有恨执着的伤”的《无法原谅》,再到“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护着我”的《凉凉》,以及今年的“花开早,天知晓,天莫笑,天亦老”的《天问》。
大抵以此为华语OST发展时间线的话,OST这一分类已经在华语乐坛存在有23年之久了。
据《2020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随着影视IP在影视音乐的生产制作和营销传播投入的增加,2020年影视OST总产量保持了上升趋势,同比2019年增长43%,达到868首。其中,影视剧OST为751首,同比增长47%;电影OST为117首,同比增长19.4%。
这个需求量让如今的OST成功地从音乐行业里的餐后甜品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蛋糕。但菜品一升级,赴宴的人自然就多了。
多到之前的“OST三巨头”评选直接变成了“四大”,甚至“六大”;多到“OST歌手”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评选分类。
一部影视作品的OST从原来一首主题曲到现在的四五首,不仅一首歌可以换着人来发行几个官方版本,甚至连就主题曲本身都能分出多个title。
OST全称为Original Sound Track,通常翻译成“影视原声”,包括影视歌曲、背景音乐等。现如今,它还有歌手出圈“神助攻”的别称。
好比周深和张碧晨都是从“中国好声音”系列节目走出来的实力歌手,虽然两人在节目中分别都拿到了不错的名次,但真正让他们得以出圈的还是OST——周深的《大鱼》以及张碧晨的《凉凉》。
在OST越发繁荣的景象以及OST歌手单立门户的背后,个人输出类的音乐主力也正在逐步交接给新一代网络出身的独立唱作人手上。
但客观地说,光靠OST这么“养”着,显然不能是长久之计。
C
只能是“缓兵之计”
放眼国际乐坛,出圈的OST的确很多,凭借一首OST站上一线舞台的歌手也大有人在。但如果一个乐坛长期只有功能性大于音乐性的OST输出,那它可能真的就离沉沦不远了。
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如果长期被功能性局限,最终只可能会让音乐正式沦为影视作品的附属品。本质上与“热歌榜”上为短视频而生的歌曲并无差别,只不过OST还暂且可以靠着更为优质的输出质量支撑台面。
而且OST歌手的名单包括偶像艺人、乐坛新人、实力歌手再到知名唱作人,几乎将有实力、人气、制作班底资源的人群都覆盖了。这些人里有很多人要么已经很久没有发行过个人音乐作品,要么就是完全没有个人作品。
前文提到的张碧晨在今年发行了录音室专辑《时》,但这距离她上次发行个人专辑已有五年之久;而周深也有三年未发行过个人音乐作品了。除了周深、张碧晨以外,还有像刘宇宁、汪苏泷、毛不易以及胡夏等实力派歌手、唱作人,他们的OST输出频率都已远超个人音乐作品。
张碧晨《时》专辑封面
显然,目前OST内卷的情况已直接挤压到了个人唱作市场。同时,这条路也已经快走到资本回缩的节点了。
在电影工业高度发达的好莱坞,OST的制作预算一般要占到大片总投入的8%左右,其原声大碟的营销周期也可以长达1—2年。
但是凭借《陈情令国风音乐专辑》跻身国内顶尖影视音乐公司行列的梦嘉&嘉尤音乐,其创始人王嘉诚则表示,国内给到的预算连1%都不到,甚至有的片方会直接找个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来做,“要不是因为现在版权市场稍微好一点,这个事就没法做了。”
短时间内,OST的确可以带歌手、作品出圈,但它绝不能带领一个乐坛走向下一个黄金时代。
-全文完-
相关阅读
长期征稿,稿费业内高水平
感兴趣的朋友请把稿件发到邮箱
原标题:《华语乐坛靠OST养着,是好事吗?》
阅读原文
网址:华语乐坛靠OST养着,是好事吗? https://mxgxt.com/news/view/1118773
相关内容
“神坛”上的OST,到底是“皇帝的新衣”还是乐坛的“治病良药”华语乐坛完犊子?扯淡,好着呢!
乐坛新歌OST,营销亮点
如今的华语乐坛,还有着几位值得期待的新生代歌手?
乐坛优秀的七位年轻歌手,有人演唱会人次超2亿,有人OST资源不断
华语乐坛2010
谁才是华语乐坛最有潜力的年轻歌王?华晨宇领衔
这才是华语乐坛,邓紫棋头部队伍名次稳固,周深排名大于华晨宇
由你音乐榜发布2020年度盘点 多维数据解码华语乐坛流行
周深音乐风波与华语乐坛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