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环境影响审美;场景感;物体感,等等

发布时间:2025-05-11 06:10

这是一篇日常观察+脑内片段整理,无章无文献,不学术,非正式,未完成。
无意讨论/批评中国体制如何不好。
-------------------------------------------------------------------------------------------------------------------------------
豆瓣上看到一位澳洲的朋友走访本地私宅,露天浴室做法用了混凝土+植物包围,若干回复像公厕/看着不够干净/会有讨厌的虫子。我忽然意识到成长环境对人审美认知的巨大影响。
或许因为国内缺乏与自然环境良好协调+远离大都市氛围的高质量建筑,所以在中国大城市环境下形成的对建筑材料的审美认知来看,见到朴素的混凝土思路就会直接跳到公厕了吧;同时也并不体会到昆虫出没可以是一件可爱的事(比如我Chair在他Corolado的宅子里天天抓各种大小虫子乐此不疲拍照发po炫耀,还给它们起名字,这种趣味可能我国城市长大的人们或许也不太会接受);至于看着干净=好,鉴于对好建筑的日常认知来源于杂志/archdaily这样的网站(而不是真实生活),所以这种对视觉上“干净”的追求有点“效果图化”,或者说“网红化”(我对网红脸建筑图片的解释:如同时尚杂志的封面明星硬照,一个设计要卖掉自己需要效果图P出硬照,一栋建筑要推广自己需要专业摄影师来在合适的光线下找角度拍“硬照”,相似的,脸上的皱纹啊斑啊尴尬的表情啊这些真实自然却(从某种意义上)不够“上镜”的细节就不可以出现——所以,意会一下,照着时尚杂志封面照那个路子走就是了,不然呢,想成为建筑界的“表情包”吗?)
再次结合以前想过的一点:在中国大都市下形成的对建筑的认知中,“物体感”不足,只有很平的“场景感”,从小东西,到家具,到建筑物,对shape的认识多于form。这和短暂的工业化/工业设计进程有关,也和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环境有关。小时候住在北京的胡同里,胡同是一种什么空间感受呢?通道+洞口+各种事件填充。太多拥挤交错的关系和线性流动在里面,居所越来越趋向扁平和场景化的一极,这和美国这种大片人稀之地,建筑趋向单独的物体化一极很不同。
如此布景一般的交错关系和多样的事件,一味的将其作为设计原点/故事线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推动人和人之间更多的interaction,刺激更丰富的事件发生不一定是积极的,本来太多社会联系就削弱自我空间,中国又是一个如此不关注个体自我的社会。所以如果想让社交空间发挥出尽可能多的积极作用,一定要有一些足够私人的自我空间与之平衡才可以。
一个参考:其实还是会说到日本,日本具有和中国相似的高密度城市环境,所以城市具有相似偏向“场景感”一极(而不是如Texas随处可见的空旷大地)。尽管扁平,但有趣的是,好像并没有因此消磨掉建筑的“物体感”,尽管很薄,尽管处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环境关系中,但并没有因此模糊掉建筑物的“性格”或者说存在感。是不是社会空间也是这样呢?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图片记录,一些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和私下的样子反差很大,虽然有复杂社会关系的重压,但依旧允许在更加私人的场合不必忌惮地释放自己,这是不是一种更具有“自我空间”的证明呢?

网址:成长环境影响审美;场景感;物体感,等等 https://mxgxt.com/news/view/1115471

相关内容

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初探
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与孩子的成长:探索14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生长的影响
成长环境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大?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该如何选择?
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影响重大
原生家庭环境对个体情感的影响:深度解析与真实案例分享
家长们须知道:影响男孩身高的还有环境因素
生长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环保政策丨生态环境部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发布答记者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