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追忆2024年逝去的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5-05-11 03:47

冶金领域:

陈景(1935年3月9日—2024年6月1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金属冶金专家

陈景毕生致力于铂族金属冶金和高原湖泊治理研究,攻克了铂、钯、铑、铱分离提纯难题,开发了从二次铜镍合金中提取贵金属等新工艺;带领团队攻克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难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张寿荣(1928年2月17日—2024年7月14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专家

张寿荣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生产、建设及高炉设计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为制定我国钢铁工业产业政策和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国内外冶金学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誉为“钢铁骄子”。

林尚扬(1932年3月16日—2024年7月20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焊接专家

林尚扬是我国水下焊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的创始人、焊接低成本自动化和机器人焊接应用的推动者、大功率固体激光焊接技术的先导者。

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盛志勇(1920年7月1日—2024年1月27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烧伤外科专家

盛志勇主要从事创伤、烧伤外科临床和实验研究,是我国烧伤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最早从事放射复合烧伤治疗的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病程规律和治疗方法。提出细菌内毒素可能是产生烧伤后脓毒症的主要原因。总烧伤治愈率达9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领导完成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液氮保存异体皮库。

刘允怡(1947年6月22日—2024年2月7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肝胆胰外科学家

刘允怡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以“肝段为本”的肝切除方法,即根据血液供应和胆管引流特征提出肝背扇区分为解剖亚区的概念,对肝癌和肝门胆管癌根治切除和劈裂性肝移植均有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统一了国际上在肝脏解剖和肝切除手术的规划名称。率先应用钇90微粒为晚期肝癌治疗,提高了生存率。应用化疗、免疫联合治疗使不能切除的肝癌能以手术切除。

程顺和(1939年9月2日—2024年4月10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

程顺和一直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先后育成扬麦系列品种40多个,其中扬麦5号和扬麦158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难题。扬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7亿多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邱蔚六(1932年10月13日—2024年5月24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

邱蔚六从事医、教、研工作近70年,擅长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口腔颌面整复外科与颞下颌关节外科,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

刘昌孝(1942年5月15日—2024年7月25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

刘昌孝是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为我国药代动力学、药物评价、中药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药代动力学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药物代谢动力学》,开创了我国药学研究新领域,被誉为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开山鼻祖”。

地质领域:

常印佛(1931年7月6日—2024年4月27日)

中国工程院士,矿学地质家

常印佛对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深入了解和研究。

在区域成矿学领域: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

在矿床学领域: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建议和分类,以及所建立的相应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寻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实践。

在找矿勘探学领域:将我国固体矿产普查划分为三个历史演变阶段,提出了第二轮普查、深部探测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在找矿实践中,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

陈德基(1935年2月—2024年5月15日)

三峡工程地质总负责人,著名工程地质学家

1977年以来,作为三峡工程地质总负责人,全面主持和组织完成了各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与研究工作,针对三峡工程的重大地质地震问题取得了许多创新的成果。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后,继续组织完成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的勘察与研究,及时解决了工程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先后参与、主持和负责过长江流域干支流10余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勘测与研究,在解决各类重大地质问题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金庆焕(1934年10月25日—2024年5月22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地质、油气地质学家

金庆焕主持或参与主持“北部湾地质构造和油气远景评价”、“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初查”、“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评价”、“台湾海峡及围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地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远景评价”、“南沙油气勘查专项总报告”等一批重要地勘和科技报告;对珠江口、北部湾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和突破作出重大贡献,在南海地质和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台湾海峡油气地质勘察和科研、南沙科研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天文/航天/军工:

朱能鸿(1939年11月10日—2024年3月8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天文光学望远镜专家

朱能鸿研制成功使月球及其定标星同时被拍摄在一张底片上的月球双速照相机;研制成用于测定恒星赤经和赤纬的真空照相天顶筒;主持设计并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研制成中国第一架口径最大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在1994年7月彗木相撞中拍摄了600多张极具科学价值的照片。

肖佐(1936年12月—2024年4月3日)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

肖佐为我国电离层探测技术发展和物理研究做出大量奠基性工作,早年主持研制了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电离层高频多普勒、电离层吸收等探测设备,开创性开展了电离层理论模式、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耦合、电离层不均匀体数值模拟、电离层太阳耀斑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技术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自己曾说,他一生干了3件事,3件事干了一生——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

沈忠芳(1934年8月24日—2024年8月17日)

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导弹技术专家

沈忠芳先后完成车载红缨五号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统试验样车、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B6系列武器系统等研发、指挥工作。参与“红旗一号”“红旗二号”地空导弹的研制。1970年,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间,沈忠芳负责的型号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20世纪80年代,和研发团队将“地空导弹”改成“地地导弹”研制出了B6系列导弹。1994年,带领团队全面完成了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的攻关任务。

邢球痕(1930年9月3日—2024年12月29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固体导弹由梦想变为现实的突出贡献者之一

邢球痕在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中,提出了总体优化设计方法及预研成果集成演示技术。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提出了两种推力向量控制喷管的结构方案、主要参数的计算和试验方法、消除燃烧室初始压强峰的途径。提出的装药燃烧室人工脱粘和其它防脱粘技术、超高强度钢应用中低应力爆破技术、新型高温耐烧蚀材料应用及结构设计、深潜入全轴摆动喷管技术等已在多种型号发动机中成功应用。主持研制的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固体发动机已研制成功并定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址:巨星陨落——追忆2024年逝去的科学家 https://mxgxt.com/news/view/1113184

相关内容

曾演《青春之歌》的谢芳逝世 电影界巨星陨落
数学巨星谷超豪陨落
明星的陨落!一代艺术巨匠单田芳逝世
一代巨星相继陨落,有些人,终究只能活在回忆中
一代武打巨星陨落,承载无数人的回忆,人生无常!
巨星陨落!麦迪和詹姆斯怀念科比,是对手亦是朋友
陨落的巨星科比,以及由他引申而来的游戏梗文化
科比与父决裂:篮球巨星背后的家庭波折——巨星陨落,父子遗憾未能和解
明星去世,民之伤;启明星陨落,国之殇
“玛吉·史密斯离世:巨星陨落,传奇永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