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薛兆丰:快乐或松弛不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2024年,经济学家薛兆丰拍摄了一部名为《万物经济学》的纪录片,深入义乌、北京、横店、大理、东莞五座城市,探访不同年龄、身份、行业的人,以经济学的视角重新解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他希望研究始于真实世界的问题,而不是科斯所说的黑板经济学。
无论是得到APP上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参加综艺节目《奇葩说》,还是拍摄纪录片,经济学家薛兆丰致力于让普通人体验经济学带来的乐趣,帮助他们建立经济学的思维。他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时代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他说经济学这样教才好。近日,薛兆丰获选为《商业周刊》年度人物。
“生活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没专门学过经济学,但看法与经济学视角不谋而合,他们是天然的经济学家。”薛兆丰说。
“经济学必须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走出书斋,漫步城市与乡村”是《万物经济学》纪录片的主要宗旨,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做这个纪录片,具体选题标准是什么?
我对正在发生中的、普通人的、生活中的故事感兴趣,同时我也猜想,这样的故事,通过经济学视角的剖析,对普通观众而言最能产生共鸣和启发。这次《万物经济学》的拍摄,恰好满足了我尝试的愿望。
我们到了5个不同的城市(义乌、北京、横店、大理和东莞)拍摄,涉及了直播带货、AI的冲击与创业、短剧风口、数字游民、还有潮玩艺术家创业等话题。它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现观众普遍会遇到的纠结和挑战;它不是关于产业的,不是关于城市的,不是关于统计数据的,而是关于人的;它不是成功者事后的回忆,而是奋斗者们发生中的故事。
在《万物经济学》十期的内容中涉及义乌、AI、短剧、大理、东莞潮玩。您觉得做纪录片最难得地方在哪里?和做综艺节目的体验有什么不同?
我参加综艺节目,只负责在台前本色出演即可;但这次拍摄纪录片,作为联合出品人,我不仅要出镜,还要主导幕后的策划工作。拍摄纪录片最难的地方在于,我们既要被采访人的回答是真实的,又要他们在镜头前是放松的。我们尽量选择让被采访人感到舒适的场合拍摄,让他们尽快忘记摄像机的存在,专注于采访的内容。
您在纪录片当中提到很多经济学名词,“受价者”和“觅价者”、亚当·斯密的分工提高效率、自利创造财富,“内卷”和“组合谬误”等,您是怎么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发现与经济学相关的亮点?
一个物理学家,看到飞鸟,就会想到空气流体力学。这是职业反应吧。我听到阿甜问一幅窗花的价格为什么就是9块钱的时候,就会想到受价者和觅价者的区别;听到邵逸凡说,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块砖头,无论是用来砌厕所还是东方明珠(7.360, -0.09, -1.21%),价值都差不多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的区别。有意思的反倒是,生活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没专门学过经济学,但看法与经济学视角不谋而合,他们是天然的经济学家。
怎么看中国当下的创业环境?尤其是年轻人的创业体验?您在纪录片中表示,生存和舒服是天然矛盾的。好多创业者都有哭的画面,您对创业者的艰辛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有什么建议给年轻人去面对经济中的逆风或者困难?
无论古今中外,大部分人都是选择了打工而不是创业,可见打工还是比创业容易活下来。创业比打工更难,我觉得主要在于创业者要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打工基本上能把自己用好就行,而创业得有本事把自己以外的各种资源都用好。打工求自己,创业求别人。在看不到明确的希望的情况下还要不懈努力,我觉得是最困难的事情。但我不认为快乐或松弛,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天天都要快乐和松弛,那你的收获就必定很浅、很小、很廉价。要经历痛苦和紧张,你的收获才会丰硕、持久和深刻。面对经济中的逆风和困难,我的建议是尽量与积极、乐观和实际的人为伍。
您是一个不太看反馈的人,在您生活中,依靠直觉更多一些?这种直觉的训练从哪里来?
我是说我教书的时候是不看课评的。我觉得课评里的指标比较固化,老师越重视课评就越容易迷失自己的风格。但我上课的时候,很留意学生们的眼睛。学生的眼睛就是我的课评。我关心哪些话说到他们耳朵里了,哪些话说到他们心里了。当然,生活中我也有依靠直觉的时候,比如我尽量选择多与靠谱的人相处,这样能省不少麻烦。一般来说,直觉对了,就会更依赖直觉;而直觉错了,就会更理性一点。
在《万物经济学》纪录片中最后关注的是东莞的潮玩产业。最近“谷子经济”越来越火,指漫画、游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中信证券(25.550, -0.31, -1.20%)在报告中预计中国IP衍生市场规模有望超5000亿元人民币。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IP经济的火热,“谷子经济”是否是“口红效益”的一种变体?怎么看待“谷子经济”的发展以及华人文化IP的商业化前景?
虚拟空间让我们趋于平等。我的同事马浩教授,喜欢听马勒,比如第一交响曲,他手上的唱片就有100张上下。这在上个世纪唱片盛行的年代,得消耗掉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是今天,每月只要支付不到10美元的订阅费,就能随时随地欣赏选之不尽的整个古典音乐库。假如你是一个醉心于看漫画、听音乐和玩游戏的人,那你和富人的差距就已经很小了。这反过来可以看出,虚拟产品在未来还有很大的需求,所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纪录片中也关注人工智能的话题,这一趋势开始冲击各行各业,怎么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全新职业变革?普通人如何应对?人类还有优势吗?控制论之父罗伯特·维纳在1950年《人有人的用处》从控制论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在机器世界中的角色和价值,强调了人类在创造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当然,人有人的用处,但用处在哪儿,却不得而知。目前的AI,经常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时候,所以人的新的工作之一就是去验证AI生成的结果。人的本事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用进废退的。有了马,人于是懂得骑马;有了拖拉机,于是懂得驾驶;有了计算机,于是懂得编程。我当然同意人类有独特的优势,但跟AI相比,人类的独特优势具体在哪里,恐怕还得边走边看,边走边练。撰文/马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经济学家薛兆丰:快乐或松弛不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https://mxgxt.com/news/view/1096776
相关内容
“网红经济学家”薛兆丰:卖课爆赚8500万背后受争议“异类”薛兆丰:一位网红经济学者炼成记丨财约你
张艺兴对谈薛兆丰:你不可能讨好所有人
网曝“网红教授”薛兆丰将从北大离职,做教授真的不如做网红吗?
别上“松弛感”的当
北大网红教授薛兆丰离职,背后隐藏着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蓝盈莹:用力过猛是松弛的必经之路!网友们给她贴上的标签
网红经济学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迷弟在线求合作,这样的姚弛是追星的你本人吗?动漫二次元频道独家解读
表演的基础训练——松弛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