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耳听为虚”的时代

发布时间:2025-05-09 21:18

AI技术被滥用于伪造明星声音和形象进行虚假带货,涉及全红婵、古天乐、张馨予等公众人物,形成灰色产业链。受害者包括消费者和名人,平台审核缺位,法律监管滞后。尽管有立法进展和技术警示,鉴别AI造假仍依赖公众警惕。

• AI伪造泛滥:利用AI拟声换脸技术伪造明星带货视频,成本低至1元,形成灰色产业链。

• 全明星受害名单:从运动员到企业家,全红婵、雷军、刘晓庆等均遭AI盗用声音肖像。

• 暴利灰色产业:电商平台售卖“声音克隆工具包”,假带货广告播放量动辄百万,引流牟利。

• ⚖️法律被动应对:首例AI声音侵权案宣判,但平台警示标识效果存疑,中老年群体难辨真伪。

• 平台审核缺位:短视频平台未有效拦截AI造假内容,变相成为虚假带货推手。

• ️公众鉴别困境:AI技术逼真度提升,普通人需保持怀疑态度,成为抵御虚假信息的最后防线。

“全红婵带货土蜂蜜”“古天乐被游戏代言”“张馨予卖减肥药”……

当你震惊于又一波名人开始代言土味广告时,更让人震惊的事实是,这些广告大多跟名人本尊无关,而是大规模滥用AI拟声的商业欺诈。

近日,某短视频平台出现“婵宝小助理”“全妹福利号”等数十个仿冒账号,循环播放全红婵赛后接受采访的原始画面。但你稍加细看,很快便会发现端倪——画面中的全红婵仍穿着东京奥运领奖服,口中说出的却变成了“500单土蜂蜜,16块9发两斤”“驼奶粉对三高人群特别好”。

4月29日,全红婵父亲只能无奈发声,称有人用AI伪造全家声音售卖蜂蜜,他们对此毫无办法。

AI全红婵的带货广告。图/社交媒体截图

在此之前,相似的AI拟声骗局早已蔓延——去年12月,“张文宏”讲解某品牌蛋白棒的AI假视频走红网络,因其形象与声音高度逼真,导致大量中老年消费者受骗下单,销量一度破千;

还有平台利用AI技术,将古天乐、林峰等港星的肖像、声音及视频片段,合成为线上赌博、游戏的代言宣传片,逼得两人的经纪公司不得不出面辟谣;

就连小米CEO雷军的标志性普通话也没能幸免,从鬼畜视频里的“Are you OK”,变成了虚假理财广告里“稳赚不赔”的吆喝……

从明星、学者、运动员到知名企业家,AI假带货的受害者名单里还包括靳东、刘晓庆、刘德华、杨天真、倪萍、潘玮柏、张伯礼……甚至是每一个普通人。而实现这些,最低只需要一块钱,便可以在二手平台上买到一套“声音克隆工具包”。

两年前,“AI孙燕姿”翻唱《发如雪》引发全网热议时,人们更多是惊叹技术的突破。但当任何人都能用App一键生成明星带货视频、假带货广告播放量动辄破百万,事情已经彻底变了味。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以前担心照片是P的,现在连声音都不能信了,科技到底在保护谁?”

AI拟声带货,防不胜防

“减肥不是不吃,而是学会吃。”视频里,张馨予正对着镜头分享减肥心得。当画面切换到本人身材高挑的写真照时,这位女明星突然话锋一转,开始推荐起某品牌减肥药:“早上饭后冲一杯,专门提代谢,我就是靠这套方法瘦到106。”

视频全程没有一丝卡顿和机械感,连口型都顺畅对上——如果不是当事人亲自辟谣,谁都想不到这段视频里的声音、表情全是AI伪造。

4月18日,张馨予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有商家利用AI技术复制其声音售卖减肥药,自己从未推荐过任何减肥药,将追究到底。一位差点付款的宝妈告诉《新周刊》:“视频我反复看了三遍,要不是看到评论区有人提醒,我肯定要下单了。”

张馨予曾在社交平台发文辟谣。 图/张馨予微博截图

事实上,同样的套路已被批量复刻到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视频平台上。

其中,热播综艺成了重灾区——在《一路繁花》的吃饭片段里,刘晓庆夹鱼的镜头被P上“诗诺千君贴”广告,字幕还打着“提高代谢”的宣传语。当事人无奈在3月3日回应称:“画面是我的脸,声音像我的声音,但真不是我”。

而在另一档综艺中,女星“应采儿”也表示自己孩子有几年一直不长个,后来给他弄了元德吉钙一下长了几厘米,“谢娜”还在一边帮腔:“杨紫跟我说过。”

打开相关搜索栏,各类保健品、减肥药的“代言人”名单堪称全明星阵容,就连张伯礼院士都得出来为某“国货品牌”站台……

“这些视频就像流水线生产的赝品,把综艺片段当原材料,用AI改字幕、换配音,最后贴上商品链接。”某直播从业者告诉《新周刊》,“本质是低成本引流起号,还能规避代言费用”。

AI拟声热度四起背后,也衍生出一条暴利的灰色产业链。在某电商平台搜索“AI配音”服务,有商家直言:“明星声音200元一条,素人50元,包教包会”。

“AI李鬼”猖獗,受害者名单在不断加长。明星们在面对肖像权、名誉权双重侵害的同时,消费者也更容易误购劣质商品。

据《咸宁日报》报道,AI拟声带货的商品存在资质不明、厂商不清等问题,涉事店铺多为2024年新注册账号,宣传封面、产品包装、文案说辞几乎一样。而本该承担审核责任的平台,也没有提示“该画面可能由AI生成,请注意鉴别”,客观上成为了“假带货”风气的推手。

谁偷走了我们的声音?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耳听为虚”的时代。

今年两会期间,企业家雷军自称成了AI拟声的受害者。在无数短视频切片里,“假雷军”用标志性的湖北普通话吐槽堵车、调侃调休,逼真到网友集体@雷军本人:“这是不是你小号?”。

除了伪造公众人物带货营销,AI换脸、拟声技术还被用于普通人的诈骗。前不久,有骗子用AI合成靳东的声音陪老人聊天,骗走近百万养老钱。而据央视新闻报道,福建一位公司老板和“合作伙伴”视频通话10分钟,看着熟悉的样貌、听着熟悉的声音,当场转了430万,结果对方却是AI合成的假人。

某AI拟声平台。 图/社交平台截图

这些以假乱真的声音到底从何而来?

一名长期观察人工智能的学者曾向《新周刊》解释,只需采集声音中的频率、音色、声调等关键特征,配合语速和情感参数,即使少量样本也能在几秒内完成克隆。

至于声音样本的采集方式更是多样——可能是接到的推销电话,可能是视频网站上的公开演讲,甚至是网购时客服的“求好评”回电。

另一方面,AI拟声应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唾手可得。“现在实施AI换声诈骗的技术门槛,相当于在手机里安装一个修图App。而且换声、换脸的逼真度会越来越好,普通用户会愈来愈难以鉴别或区分。”上述专家称。

在手机应用商店里,“AI配音”相关App有数十款,下载量最高超千万次。一款AI拟声App的客服人员就曾表示,花198元就能解锁付费会员,对着镜头说几遍“12345”,AI就会根据声音生成各类内容的出镜口播视频,且录入名人声音不需要提供任何授权证明。

互联网上的AI声音克隆攻略也随处可见。光是在小红书上,有关“AI合成明星声音软件”的帖子就多达4w+条。闲鱼App上,一次AI声音克隆更是低至10块以内,这意味任何人都可以低成本地获得自己想要的AI明星声音,其中,还有博主用自己孩子的声音素材,合成了“AI版新闻联播开场白”。

“假如AI换脸拟声被过度滥用,或许将来某一天,我们不得不在发布真实录制内容时进行声明,强调内容的真实性。整个社会对真实性的鉴别成本将会非常高,必须采取办法避免该技术泛滥成灾。”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鹂在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曾表示。

目前,国内正在立法上重视此类问题。2024年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首次明确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可及于AI生成内容。此外,类似“白名单制度”也会在9月1日上线,让以往难以辨别的AI作品“持证上岗”。

然而,这行写着“内容为AI技术制作,请谨慎甄别”的半透明小字,实际效果如何仍需打个问号。先不论那些蚂蚁大小的水印,戴着老花镜的中老年人能不能看清。大部分人连AI是啥都搞不懂,刷到AI换脸的养生专家视频时,只会纳闷:“这视频里的人明明在动,咋会是假的?”

归根结底,无论是AI拟声、换脸还是频频爆出的AI假新闻,保持怀疑与求证,或许才是我们应对虚假内容的最后堡垒。毕竟,被AI偷走声音的,全红婵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网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耳听为虚”的时代 https://mxgxt.com/news/view/1085709

相关内容

周淑怡、李艺彤套皮出道,虚拟主播进入真人时代?
林阳:我、我们,和一个正在远去的时代
数字音乐时代:创新科技如何重塑我们的听觉盛宴
林更新、陈赫、任泉、杜海涛入股的分享时代计划IPO,明星虚拟产业正在兴起
情话说给左耳听,但我们马哥的左耳承受的太多了!
9年过去,国内第一代虚拟歌手“洛天依”还在为听众带去新作品
【耳听八方】是个什么样的李白
新年献词正在进入“宫体诗”时代
虚拟偶像进军综艺市场,虚拟造星时代已来?
在虚假信息横行的时代,明星如何重塑自我形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