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我们是澎湃新闻“有戏”栏目的微信公众号,栏目官方微博为“澎湃有戏”,唯一的APP叫“澎湃新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有戏”栏目,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发朋友圈请随意。
撰文:季平常
时下最热的现象级剧集,莫过于《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题材稍显严肃的政治反腐剧,它的蹿红确实有些出乎意料。而因这部剧集衍生出来的各类话题,也随即刷爆了朋友圈。
比如演员的片酬。据了解,剧中所有演员的片酬总和预估在4800万左右,远远不及某些“流量明星”单人单部影视剧8000万的片酬。
而这个问题,似乎又掀起了大家对“流量明星”的口诛笔伐。演技下线、台词功底差、缺少职业精神与素养……一系列大家看不惯已久的槽点,都化作一道道利剑刺向流量明星们,一时间,舆论战硝烟四起。
虽然我觉得将这些缺少职业素养的流量明星和成名已久的老戏骨们去比较,实在有些牵强,但这也侧面反映了观众们对这一现象“积怨已久”。
作为一个影视农民工,我觉得有必要理性分(tu)析(cao)下“流量明星”这个一言难尽的市场Bug。
作为一个有一定内容判断力的观众,我们为什么会痛恨流量明星?因为他们不敬业的态度与不在线的演技让整部戏的观感直线下降。而作为一个行业从业人员,他们的存在更是对行业公平的威胁。
为什么流量明星没有基本的演技,口碑差,但还是有大量的剧组邀请,片酬居高不下呢?还得从市场的选择路径里寻找答案。
大IP时代下,网络剧集的开发制作其实陷入了一个特别大的矛盾之中:如何平衡线上成本与线下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演员卡司成本和制作拍摄成本之间的博弈。在内容和成本预算已确定的情况下,出品方天然地希望剧集能够自带流量以降低风险,毕竟就文化产品而言,收益是第一要务。
那么想要搏关注的话,就要请这些自带话题与粉丝的流量明星,这样势必造成线上成本增加,从而挤压线下制作成本。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制作“五毛”、演技“呵呵”的所谓“大IP剧”。
在大资本时代,出品方为了抢占更多的关注,这样的趋势只会愈演愈烈。
比如某著名的“抠图剧”。
另一方面,如果提高拍摄制作成本,自然就会压缩线上的卡司成本,片方此时则倾向于启用新人或二线卡司;这样虽然提高了剧作质量,但是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少了许多流量和关注度……比如之前大热的《太子妃升职记》在初期的播放数据并不理想,而是在上线一段时间后凭借着自身的质量与舆论风评才慢慢成为爆款。但这样的案例毕竟是少数。
《太子妃升职记》剧照
说句不好听的,这些流量明星的烂剧就是有人看啊!数据就是好啊!就是有钱赚啊!这对投资人来说就够了啊!
我也很绝望啊……每次做策划案的时候,都有一种很感慨的感觉,为什么这些明星的报价如此之高,线上的成本有时甚至可以占到总投资的50%以上。作妖也要按基本法,也要按资本论来啊!
其实对于一个演员而言,演技决定了基本价,而热度和流量则决定了最高价。流量明星这种行业Bug之所以会存在,本质上其实是资本在一个风险不可控的复杂市场中的择优选择——这么多的钱,确实只是买你的粉丝转化率,而非你的专业技能。话说回来,这种大投资大体量的网络剧集本就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变现才是硬道理。
但影视业是个以内容为核心的行业,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所以“流量明星”的存在,反映的还是我国演艺经纪市场与影视剧市场的不成熟,过度重视文化商品的商业性,全部聚焦在变现的手段上,而不是花时间在故事内容上、提高演员演技上。
从这个角度讲,片方和受众负有双向责任:片方要破除对流量的迷信;受众则需要提高对内容的鉴赏力。而这些,也只能留待时间去慢慢改变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