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和女仆同居,生了孩子不让人家养活,还送去了孤儿院。在《忏悔录》说:无论何等辉煌,也比不上青春时代真正自由的片刻欢乐。
郭沫若对婚姻不满,抛妻弃子后有娶妻,而后又弃再娶。在《小草也有春天里》说: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
如出一辙的还有徐志摩,抛弃发妻张幼仪,追求女神林薇因。可我们依旧熟悉《再别康桥》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男人压力大,周立波去抽烟了;自己的妻子不娇小可爱,文章出轨了;钱赚的不够多,范冰冰逃税了……
这些人通常离我们很远,至少在现实生活中是接触不到的。当初我们很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某一些作品而喜欢他们,对于一般人来说,也很少有人去研究他们的生平,因此对于其人品,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动漫《料理鼠王》,一群老鼠做的美食,得到了苛刻的美食评价家科隆的好评,其他很多食客对之产生厌恶。
美好的事物总会来自于美好事物之手。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人品和作品截然相反的时候,很多人对之全盘否定的原因。
也有些人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之后,依旧会肯定他们的作品,但人品方面的缺陷总让他们心里隔应,感觉沉重,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相同的缺点。
因此他们不会再继续读相关的作品了,这也是大多数人一贯的做法。
原谅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是很难的,但原谅自己到容易的多。
寥寥无几有像科隆一样的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将来,喜欢的始终是他们的作品。至于人品方面的问题,真的有影响吗?大概就是和他人作为谈资的时候脸上无光。“啊,人品那么渣,你还喜欢啊”。言外之意就是,你的人品也好不到那里去。
然而,回到家里,躺在床头,读的不亦乐乎。在光天化日之下展现自己的水平低下,是多么一件难堪的事情。
无论怎样,看书也好,电影也罢,都是一种娱乐方式,能放下心中芥蒂,就可以欣赏,放不下弃之无妨。至于是精髓还是糟粕,历史长河中自由定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