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反转的粉丝文化,为何追星族女性和青少年居多?
自从杨超越锦鲤横空出世,带火了无数话题。最近更是出现了杨超越杯编程大赛,为了表白女神,宅男们更是开发出了这种硬核追星方式,粉自己的偶像的同时,还不忘改变世界。其实对于偶像,粉丝们能做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我们似乎走入了一个反转流行的时代。媒体的报道随时面临新闻反转的压力,炙手可热的当红明星可能第二天就被攻陷人设,靳东的学霸人设、陈赫的好男人人设,吴秀波的雅痞人设,统统都崩坏。过去上与下的界限不再明晰,解构与颠覆成了互联网世界里的常态。而在这其中,粉丝权力的反转,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
不知你是否会自称是TFBOYS的“姐姐粉”或是“妈妈粉”。从这个名称里就可以看到浓厚的养成色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传统观念里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偶像高高在上,粉丝是弱势的一方,然而养成系的偶像里,粉丝从头到尾都在参与对偶像的塑造。粉丝爱自己的偶像,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的崇拜,而是像看待小孩子成长一样,许多成年粉丝有足够的精力和经济实力去影响粉丝的成长道路。
比如王俊凯生日时为其包下整栋大楼的灯光广告,易烊千玺高考复习时,连夜为他准备复习大纲。这是粉丝与偶像关系的反转。
第二个反转体现在粉丝与媒介关系上。过去电视剧都是制作好之后才在卫视播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剧在创作时就会考虑到观众的意见,从演员选角到剧情规划,有的时候更是边播边拍,这样的模式既能使剧作产品更符合观众的需求,从而保证剧集的市场反响和广告收入,同时也赋予了观众更多的参与感,这本身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第三个反转体现在粉丝与资本权力关系上。这个时代是推崇IP的时代,很多影视公司为了争夺头部IP不惜花费重金跑马圈地,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其收入囊中。目前市面上的头部IP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经典IP,如《西游记》,另外一类,就是点击量IP。这种点击量IP比拼的就是实打实的粉丝量,这是粉丝用投票的方式,通过数字媒介展现给我们的。以往资本选择投资怎样的文化产品,都是由文化产业的精英们决定的,而显现,资本的流向再也不能忽视粉丝的表达,甚至可以说,粉丝的流量在哪里,资本的热钱就流动到哪里。
最后和大家聊一聊粉丝文化这一现象,或者说,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粉丝的狂热?
一个很明显的粉丝人群是青少年和女性。说到这并不是要从性别角度对两性的差异进行讨论,这里表现出来的是,社会群体中处在边缘地位的非主流群体,更需要通过粉丝文化找到集体感和话语权。粉丝文化说到底还是亚文化的体现。
其次,这也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变迁有关,现代人每日奔波忙碌,将自己暴露在生活压力之下,而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却越来越少。孤独成为常态,而在粉丝的心中,在这么孤独的社会里,你我素不相识,甚至连彼此长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仅仅通过一种兴趣连接起来,从而有共同的爱、依恋、喜欢,并将这种感情寄托于同一个人身上,因为对偶像有着相同情感的连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同类,可以在一起追星,一起吐槽,一起倾诉。
尽管追星和粉丝文化对于不追星的人来说容易引发偏见,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文化现象之一。你怎么看待追星这种现象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权利反转的粉丝文化,为何追星族女性和青少年居多? https://mxgxt.com/news/view/1044936
相关内容
从追星族到粉丝团 粉丝文化从疯狂走向理性粉丝文化席卷 追星少年的网络“狂躁”
让青少年“追星”回归理性,多位住桂全国政协委员呼吁规范“粉丝文化”
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国家再出重拳!青少年追星,如何正确引导
粉丝成了经济增长点!文化话语权和主导权转移了?
理性追星,助力青少年阳光成长 ——也谈饭圈文化的影响及应对
热点解读:理性追星,粉丝文化要守住底线
饭圈文化:从追星到粉丝的转变
畸形“粉圈文化”渐成青少年“毒药”
【晨读】理性追星,粉丝文化要守住底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