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周雨彤接连口碑翻车,明星应该如何正确地上综艺
在最近的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第六季》中,演员周雨彤的表现引起了观众的争议。在节目中,她提议让金晨为自己的妈妈购买商品,这一举动被一些观众认为是利用他人资源。这并非周雨彤第一次在节目中引起讨论,在上一期节目中,她因为向金晨询问药品使用方法也受到了批评。
周雨彤在节目中的行为,包括被认为将旅行节目变成恋爱节目的倾向、在车内制造噪音、与队友过于亲近、在拍照时不小心碰到了刘烨,以及擅自打开金晨的礼物等,都成为了讨论的话题。虽然金晨公开表示与周雨彤的关系很好,但这并没有阻止“花学”的再次兴起——一种对《花儿与少年》节目的粉丝文化。
在参加《花少6》之前,周雨彤以放松、真诚、受欢迎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被称为“周姐”。然而,经过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开始分析她的变化,有人认为她可能已经展现出了自我中心、自恋的特质,即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周雨彤在一次节目中提到,如果一部剧或电影里,所有人都喜欢主角,那这个人可能很无聊。这样的言论或许预示了某些现象。在综艺节目里,特别是那种24小时不间断拍摄的,对明星来说确实是个挑战,因为它们更有可能暴露明星的真实面貌。
这些真人秀不像有剧本的电视剧那样,明星们需要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真实性格。即使他们在镜头前试图隐藏某些特质,但演技再好的人也难以全天候地保持伪装。一旦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大众普遍接受的经验,就很容易受到批评。
过去,有不少娱乐圈的明星在真人秀中遭遇过类似的争议,比如有人被指“过于自我”,或者有人被质疑“装得太过”。对于周雨彤是否真的有某种特定人格特质(如NPD),以及张颂文是否真的在表演,这样的讨论其实反映了观众如何解读和构建他们对媒体内容的理解。
大众文化学者指出,观众有能力用自己的经验来解读和构建故事。也就是说,综艺节目并不是纯粹的真实记录,而是媒体制作的内容。观众会通过寻找线索,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去构建故事,从而形成他们对节目的理解。
对于一些公众人物,比如导游王安宇和明星张颂文,观众在共情方面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当王安宇因为工作压力大时,人们可能会理解他的处境,但当张颂文在公开场合砍价时,这种行为可能不太容易获得大众的共鸣。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人们对于不同职业的理解和期望。
以金晨吃药事件为例,对于亲近的朋友,这段经历可能被视为轻松的调侃,而金晨本人也可能因此感到轻松一笑。但对于与她没有私交的观众而言,这样的行为可能被解读为缺乏界限感。
现在,随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媒体,对内容的解读变得更为多样化和难以预测。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和潜在的争议,明星们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参与的综艺节目,并努力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近期,在综艺节目中出现翻车情况的明星并非只有周雨彤一人。例如,《喜剧之王单口季》中的马伊琍就因不熟悉脱口秀的规则而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她在节目中对嘉宾的表演给出了不恰当的评论,比如对甜品名称的吐槽、外卖员的工作经历以及美容话题等,这些评论让观众感觉她像是在“高高在上地指导内行”,显得不够专业。
语言类综艺因其即时互动的特点,成为了明星翻车的高风险区域。在这个舞台上,明星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因此他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自己的言行。
几年前,脱口秀节目中的嘉宾经常引发讨论,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选手能否顺利进行第一轮比赛,这跟节目规则有关。即使现在节目规则有所改变,嘉宾的投票不再那么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做嘉宾的工作变得轻松。
对于参与语言类节目的嘉宾来说,观众通常会期望他们能展现出沟通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鲁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节目中给出的评价,显示出她事先做了准备,可能她自己也是脱口秀的粉丝,私下还会听一些脱口秀演员的播客。
当然,表达观点也有技巧,最好是说出那些既不冒犯人、又温和、还能顺应当前流行趋势的观点。马伊琍尝试着表达,但似乎没有找到最佳切入点。
如果无法准确表达观点,那就跟着观众一起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张雨绮。
如果笑点与观众不同步,可能会让人觉得这位嘉宾缺乏共鸣感,不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就像之前的周迅一样,因为没有跟观众一起笑而受到批评。
相比之下,“笑就好”可能是更为简单的方法,毕竟表达观点本身就存在较高的风险。
至于明星如何正确地上综艺,理想的情况是保持“人设统一”,也就是说他们在公众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与他们在综艺节目中的私人形象应该是一致的。
沈腾和贾玲作为喜剧演员,在《王牌对王牌》中的表现很受欢迎,他们照顾嘉宾、掌控场面、制造笑点,这些都加强了他们在公众心中的喜剧形象,也让他们的知名度和观众好感度提升。
如果要选综艺,最好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节目,比如尔冬升和张颂文参加演技类的节目,这样更符合他们的专长。而周一围在夫妻旅行节目中实现了口碑的逆转,这说明在特定情境下,个人形象可以得到改变。
对于明星来说,可能最安全的方式是减少上综艺节目。过多的曝光可能会让公众对他们的私人生活形成固定印象,影响他们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比如黄磊在《向往的生活》中连续七季的出现,导致人们评价他时总感觉像是在重复自己。
实际上,这个问题远比简单的“少上综艺”复杂得多。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无论上多少综艺节目,都存在被公众批评的风险。而且,明星在综艺中的形象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解读构建起来的,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这种形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刚播出《向往的生活》时,大家普遍认为黄磊是个擅长烹饪的演艺人才,而现在,他和何炅在网上的形象却因为不同解读而发生了变化。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用更简单、日常的语言来解释:
事物的发展往往既迅速又变化莫测。比如,在综艺节目中的个人形象问题,可能只需要控制曝光度就能有效挽回局面。今天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受到批评,但过不了多久,观众的注意力可能会转向其他话题,而这个人也可能在电影或电视剧中有机会展现不同的面貌。
公众对个人形象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和事件的进展而变化。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网络上的赞美而受到关注,但这种热度也可能很快消散。反之,负面评价也可能迅速改变人们对某人的看法。
总的来说,公众对个人形象的理解和评价是动态的,既可以是“造神”也可以是“灭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网址:马伊琍周雨彤接连口碑翻车,明星应该如何正确地上综艺 https://mxgxt.com/news/view/1042149
相关内容
明星综艺翻车潮:马伊琍与周雨彤的教训明星上综艺口碑翻车该如何应对
明星综艺翻车后,如何正确上综艺才能赢得口碑?
从周雨彤到马伊琍:明星如何在综艺中求生?深度解析现象背后的真相
艺人口碑翻车但节目出圈了,综艺如何选出“周雨彤们”?
周雨彤口碑崩盘,综艺行为惹不满
马伊琍道歉了,明星代言为何屡屡翻车?
艺人口碑反转节目爆红,综艺选角如何再造“周雨彤现象”?
《花少6》翻车的周雨彤,还有救吗?杨天真该怎么扭转舆论?
王安宇待爆,董洁直播翻红,周雨彤躲过网爆,背后的功臣都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