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科技持续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科技持续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兼容固液芯片平台的Maize6H-60K玉米新型精准分子鉴定技术”、“越冬甘蓝新品种‘中甘1305’”、以及“设施园艺作业机器人”等一连串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展现了2023年中国农业农村科技进步的显著成就与质的飞跃。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已跻身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4%,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5%。同时,畜禽和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也分别超过75%和8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更是提升至73%。这些科技成就的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持续提升,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
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我国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一盘棋布局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提出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力,重塑竞争优势。
目前,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拥有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867个,包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此外,还建立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作物种质库,以及多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区域技术公共研发中心。今年,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更是取得了新突破,第30届杨凌农高会和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等重大活动,充分展示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产业动态。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不断释放改革的动力与活力。今年,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致力于推动多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认定了56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此外,还搭建了全国大豆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体系,与906个大豆重点县的农技人员和生产主体建立了结对联络,并编制了48套区域性综合配套生产技术方案,以实现“一县宜品”和“一县一策”的发展目标。
同时,为了促进科技界、产业界和金融界的更深度交流,举办了首期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此外,还出台了《农业“火花技术”发现、评估与培育实施办法(暂行)》,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火花技术”的培育与发展,从而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在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关于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有关情况汇报,并强调在严格监管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地推进相关工作。而在12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公告,其中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已经过审定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元年即将正式开启。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年,中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年粮食再次获得丰收,连续9年稳定在3万亿斤以上,较去年增长了3%。这一丰收背后的质与量的双重提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特别是在种子领域,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种源自立自强方面取得了诸多新突破,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黑龙江省通过良种与良法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挖掘了粮食生产的潜力,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二十连丰”。双鸭山市永胜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刘明坤,就采用了“绥农52号”大豆品种,并运用“大垄密植”技术,再加上新试验的“起垄夹肥”技术,使得5万亩的大豆种植获得了显著提升。他表示,这种“起垄时同步施肥”的方法能够加快土壤升温,为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预计明年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同时,农业农村部为进一步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专门发布了2023年的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0项、农业主导品种143个以及农业主推技术176项,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秋收时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化收获机成为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台机器能够同时完成2行玉米和4行大豆的收获作业,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收获机的重复下地。江苏省睢宁县王集镇的高级农艺师李兆虎告诉记者,这种机器的应用使得大豆籽粒的机收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玉米摘穗的总损失率也低于2%,充分体现了科技在节粮减损和增产稳产方面的重要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高效农机的研发也进入了“快车道”。针对丘陵山区等15度以上的坡耕地,50-80马力的专用拖拉机得到了加速推广,解决了这些地区“无机可用”的问题。同时,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等一批短板机具也陆续量产,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科技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过去,洪涝、干旱、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常常给粮食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然而,现在通过科技支撑,我们积累了一套有效的农业增产减损策略,并培养了一支能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科技队伍。
以云南省江城县为例,该县与越南、老挝接壤,是多种重大境外病虫害跨境迁移进入我国的重要通道。中国农业科学院普洱江城试验基地通过常年定点监测,获得了草地贪夜蛾等跨境迁飞种群的基础数据,为制定全国性的治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警方案。此外,多部门定期会商、预判气象年景以及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防范预案等措施的实施,也使得“知天而作”成为可能。
洪水退却后,稻穗上覆盖着厚厚的淤泥,该如何有效清除?”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小孟家屯的村民佛晓光显得焦虑不安。幸运的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五常综合试验站站长闫平迅速作出反应,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农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建议,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这一切都彰显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性。在全国范围内,像闫平这样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多达2700余人,他们专注于解决农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与科技特派员和农技推广人员等紧密合作,提供应急科技指导服务,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小麦冬前该如何进行技术管理?”这是山东省高唐县农技员杜立芝近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随着冬季的深入,他忙碌于向农民们讲解小麦冬前的关键技术要点。为了将科技更好地传达给每一户农民,全国范围内有51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正深入田间地头,亲自示范、传授技术,将“科学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通过科技提升产量与农民收入,同时强化“科学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
网址:农业农村科技持续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https://mxgxt.com/news/view/1035729
相关内容
牧原股份:积极拓展产业新赛道 推进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
广西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南川:农村“三产”融合增添发展新动能
新科技抢滩农业,田野里的创新明星!
牧原股份秦英林:加快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合作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扎实推进农产品品牌化,乡村产业特色化
11个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成立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坚持技术创新 实现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