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下这个事的主要信息,最近一两年,内娱的女性身影越来越多。从作品题材到导演演员,女性的身影无处不在。贾玲自导自演的两部女主戏都成为票房冠军;赵丽颖也转型成功,百花、飞天、金鹰三奖齐飞;马丽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部大女主电影《水饺皇后》。女性风口真的来了吗?女性电影风起云涌?
你知道吗?这两年,女性电影越来越多了。这里的“女性”是一个泛指,包括女性题材、女演员、女导演。女性传记和女性悬疑在这两年异军突起。比如最近上映的《水饺皇后》,网友直言很励志,很有话题度,但拍的一般。而后者由于搭上了悬疑的风口,更是百花齐放。
张小斐有和陈思诚、韩寒合作的悬疑片《真相》。赵丽颖手握与冯小刚合作的《向阳·花》,讲述出狱女子的故事,目前官宣主演阵容均为女性。小花们也扎堆涌入。张子枫和陈正道合作了大女主悬疑片《花漾》,讲述花滑少女谋杀案;还有和李玉、姚晨合作的“全女片”《下一个台风》。李庚希有大女主悬疑片《即兴谋杀》,刘浩存、文淇有《想飞的女孩》,都是女性犯罪片。
不过,虽然刮起了女性风,但看票房榜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割裂感。演技好正当年的男演员,票房和演技大都还算匹配,到女演员这里,就非常不均衡了。拿了大满贯的周迅章子怡们,盘点演技时常常出现,票房榜上高位查无此人。更遑论高光时刻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巩俐张曼玉,更是活在互联网传说里。
既然女性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军,为什么女演员却仍担不起票房重任呢?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及女性擅长表现的题材以细腻为主,这与追求刺激的商业片是相悖的。男演员的主要作品多是成熟的商业类型片,而女演员则以爱情片和小成本文艺片为主。爱情片不同于商业片和喜剧,它的受众性别更明显,电影投资更小,对明星的依赖度不如对剧本和宣发的依赖。所以演员要靠这个类型形成强有力的票房号召力,本身就是件难事。
另一方面,票房高的电影里,女性的可替代性一般都比较强。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票房前50的电影中,除去好莱坞大片,国产片以战争动作片、科幻奇幻片、喜剧为主要类型。战争动作片就不用说了,男演员的打戏是重头戏,女性只作为一个性别符号而出现。既然只是性别符号,那么余男张蓝心卢靖姗可以,流量小花够资本进组也不是不可能。
科幻奇幻片也是如此。它的内核是已知世界和新兴世界的斗争与位移,所以戏眼在权谋争斗。虽然《甄嬛传》证明了女性也可以权谋争斗,但电影的体量毕竟比电视剧短得多,两个小时讲完一个刺激人心的故事,有一道隐形的前提——要有现实可信度。而在目前的男权社会里,危急关头,男性角色力挽狂澜的可信度,就是比女性高。所以主创会着墨于男性角色的刻画,女性则沦为边缘。
喜剧同样。对于观众来说,美的、矜持的女演员更能撬动消费欲;对于片方来说,自带笑点的女演员肯定比情绪模糊的更不利于角色塑造。所以,即便喜剧拥有强大票房号召力,也很少有女明星会主动往“喜剧人”形象靠拢。
这两年,“女性”可谓是遍地开花。电视剧首先走在前面。职场、复仇、性关系……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女性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成功和幸福模式,而是开始拥抱更多元化的人性探索。比如《新闻女王》中的许诗情就是一个饱满而深邃的女性角色,在她身上既可以看到社会对女性美貌的利用与物化,也能看到个体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接纳与重塑。《黑色月光》和《小巷人家》则刻画了女性之间的情感张力,还被观众们称为“鸟嬛文学”。
综艺里也是如此。今年的脱口秀就是女性的胜利。从菜菜调侃月经羞耻,到小鹿的“婚礼是我一个人的项目”,再到杨笠说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参加线上脱口秀比赛类综艺。今年两档脱口秀节目中出圈女选手的比例比以往任何一季节目都高。
但是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却要打个问号。参照好莱坞,早在2015年,好莱坞就掀起了女性电影潮,但现在却好像进入了倦怠期。近两年的女性制作越来越剑走偏锋,搞起了“黑人女主”。比如迪士尼的“黑美人鱼”“黑白雪公主”,太多元素的叠加反而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审美无能。而且迪士尼的女性传记片《泳者之心》在北美表现也非常平庸,不像在国内好评如潮,并让很多女性观众为其摇旗呐喊。
这么一看,在国内,“女性”可能的确是个风口。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女性是一种“处境”,随着社会意识的进步,这种“处境”正在被更多人关注到。虽然仍然存在“为强而强”、挑起雌竞的情况,但在市场环境趋冷、投资越加谨慎的情况下,女性电影潮能够有这样的萌芽之势已是不易。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这些作品之后的表现。
换作是你会怎么做?评论区聊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