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深度专访

发布时间:2025-05-07 03:07

昨天有人留言说,希望川叔做一下关于采访的分享

我之前在IP群里做过,于是就把当时分享的文稿分享给大家。

知道小川叔的人,就知道我是个写书的作者,但是其实我做人物采访已经九年了。从最开始的18线报纸,到二线杂志,到现在的时尚芭莎封面人物专访,今天的分享基本是我掏心掏肺的分享,你听到的都是经历失败后的总结。

1、如何准备采访提纲(包括收集资料)

写之前切记憋问题,就是没问题要问,但是非要强迫自己提问。憋出来的,都不是好问题,此外就是没有头绪的问,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你以为采访是搂草打兔子?你以为靠闲聊就能做到掏心掏肺有深度?明星都不傻。他能感受到你到底没有想法。

刚刚有人问我,到底采访重要,还是写重要,以前我觉得写重要,因为我采访下的功夫不够,只能靠文字的小聪明来做,那时候不是采访,我是自己的意淫而已。

采访,真的重要的是采访本身,文字,是记录。

换句话说,当你把重心放到采访上,你就要求自己,在写提纲的时候,你是有想法的。而你的立意,要从提纲就能体现。

在最初给芭莎做采访的两年里,我的自我要求是采访一个明星,看3-4万字的文字采访资料,看3个小时左右的视频采访资料所以,在没看到这个人之前,他之前说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我大致都清楚。

但这些只是采访最基本的准备程序。

我这个人比较蠢,所以我当年的采访被点醒是来自一次失败后的刺激。(关于失败这块因为涉及太多具体明星的信息,暂时省略)

从那次开始,我做了清晰的梳理,总结了三个章节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提问,每个关键词十个问题。

当时编辑很都吃惊。她其实也不知道我这两个月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是明显觉得不一样了,我的一点点经验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做的调整。

现在我针对这个提纲做一下说明,总结一下我的个人采访提纲心得。

问什么?

提问已知的问题,是最浅层的采访模式,很容易让采访的当事人去重述事件,这个其实其他的媒体早就报道过,不然哪里来的资料?所以,问什么呢?我总结了几点问什么?

你希望是泛泛的问?还是能展开?采访提纲很多时候不能写太长,太长太文的话,在采访的时候,很容易听困了。

采访问题的设置不能是【死问题】,你的问题能不能展开,因为采访提纲很多时候不是给明星看的,是给宣传看的,宣传很容易看提纲是不是安全,你准备的安全问题,往往是平庸的,但是如果后面跟随的,是可以发散和延展的,就很容易问出其他,而隐含的问题是【放在脑子里的】

想什么?

9月我在芭莎男士做黄轩的采访,我的提纲分了三个部分。前面这个部分是定调性,看的是什么?看的是表象,聊什么?聊态度!这个态度里有:他喜欢观众给他的标签么?他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他的三十岁怎么定义?

开头的提问都和戏有关,这个部分是套路,演员的职责是宣传自己的戏,所以,换位思考你要满足他想说的,你才能听到你想要的。

演员来接受采访,一定是想多聊他的戏.所以,要把问题包装成他的戏相关的,但是这里不要跑偏。

我的采访目的,不是要拿到和【已经发布的新闻】一样的言论.所以,我一开始的设定就是【聊态度】

比如: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冯导选你进《芳华》剧组的时候说,你很好的控制了自己,没有让自己泛滥。你是怎么理解泛滥这个词儿的?我们这些观众的理解是:如果哪儿哪儿都能看到你,这就说明你红了呀!

表面是让他说新戏,但是扣住的是【你对泛滥的看法】,我不问冯小刚怎么指导你演戏,因为那样的资料一大堆,我不问冯小刚这么评价你,你怎么看?因为他总不可能说冯小刚不好,我也不问这个戏你演的是谁,那很白痴;

所以我只问,冯导说的,切记,这不是我说的,是冯导说的,你没有泛滥,那你怎么看待泛滥。

然后,后面的粉丝型补充是一个铺垫,我做了一个概念链接,泛滥=红。你没泛滥,但你却红了,你怎么看待红?

你觉得什么才是红了?

你是如何做到不泛滥还红的呢?

这些是隐藏问题,关于提纲的问题我们说到这里。

小结:

从提纲找到【焦点】,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每个人都是多面体,你没目的,聊三天也聊不完。

不要想着要了解一个人的全部,你看到的一定是他最想展现的,你能做到的是在你可以触达范围内,他想说的。

提纲是个地图,你出发前做好了规划,但其实你也不知道上路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那么就需要接下来的:提问

2.如何做一个好的提问者

提问是随机应变的准备,提问有三种模式:1.缓和气氛。2,开门见山。3,循循善诱

一般来说,熟人用第一种。

比如黄晓明采访了三回,每年都采访,见面就先问好,提去年采访的文章名字,拉近信任,唤起记忆,增强好感。

第二种开门见山,用于不熟的人。表明自己代表的平台,表明自己的任务。

第三种就是循循善诱,抓住一个问题之后,尝试去追问,受访者打开自己后就会聊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采访里最麻烦的是【突发状况】,面对突发状况你要如何办?川叔有三条妙计:

1,换个角度

当年采访一位大明星,被要求必须问他的感情观.宣传删掉了提纲里所有的关于感情的一切问题.基本陷入死穴.然后我就换了一个角度。我问的是明星的爸爸,之后引出的是成长环境,家庭环境之后,最后导入的才是他对家庭的设想,采访成稿主编觉得还是不错,宣传也觉得体现了明星爱家,但是又没有说明星的感情生活。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采访人因为自身原因拒绝配合。

我之前采访一位大明星,当天他偏头痛状态不好,只问了两个问题他就很不开心,之后走开去旁边抽烟,我就暂停了采访,因为知道他爱收藏老家具,所以就和他聊了半天收藏,大赞了明代家具的简约之美。(平时做功课多必要,不做功课没有闲聊的资本。)

然后,他开心拍拍我的肩膀说,看不出,你年纪挺小,对古代的东西还感兴趣。后来采访就继续了。

采访对象状态不好,很容易迁怒其他元素,这时候停下来闲聊,缓和气氛,等状态好了再聊是最好的。

还有一种状态是紧张,有一次采访一位人缘很好的明星,当天他特别紧张,毕竟是陌生人,打开自己其实很难.所以我采访机一开,两个人一对视,开始提问第一个问题,他就开始断片。我看得出其实他不是不想回答,他是希望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对他来说,泛泛回答,不如不回答。

当他觉得自己的回答不满意的时候,他就说自己晕。于是我现场做了一个小的决定,我把提纲折叠好了,放在采访机上。把三十个问题背了下来,打乱了顺序,重新做了提问。

做一个小结

注意追问的深度,这和提纲的隐藏问题有关

如果你发现采访对象在重复他之前说的,或者思路和逻辑错乱,适当打断

判断他说,我没听懂,这句话的含义一部分是不想回答,还是听不懂,如果是回答不出的,拆成小问题,换个角度问。没听懂的,用大白话解释一次。

采访时候不要被带走,演员都自信和有感染力,你要多使用附和词语,比如,哦。啊。或者是重复单词,比如,得体?这个怎么讲?或者,泛滥?这怎么理解?用这些来把控采访节奏。

当采访对象思路跑掉的时候,打断他,你可以说说自己做类比,把话题重心拉回来。

比如:我问黄轩关于三十岁的看法,他当时回答说,我对三十岁无感, 我认为男人只会变老不会长大,这个不是我问题的主旨,我希望问的是【你的成长瞬间,或者成熟过程是什么】。

所以后来我把话题拉回来,举了我自己31岁过生日的例子,觉得我到了31岁还一事无成,自己过生日之后,突然找到了方向,那个生日很像个成人礼。

他就秒懂。然后给了一大段走心的回答。

最后就是写稿子

写稿子如果你提纲做的准确,到位那么基本写的时候就是在明确你原本的思路。

1再看提纲

2对标目的

3整理录音

4.做好取舍

写稿子的小结:

1.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需求,平时要多购买不同类型的杂志,总结每个期刊不同的要求。

2.提前和责任编辑做好沟通,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采访重点是否对位。

3.取个好标题,或者打造一个好概念。

标题的标准不一定有套路,但是契合发展历程,契合明星的气质,都是靠谱的。

最后,文章里总要有一两个【金句】,有了概括总结和文眼,才更有传播力,相信大家都懂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如何做一个深度专访 https://mxgxt.com/news/view/1025283

相关内容

深度专访
刘国昌|人物专访,如何“专”?怎样“访”?
如何采访专家?
如何设计深度人物采访问题?
【深度专访X评析】从...
人物专访秘籍:五步打造深度访谈
面访技巧:如何轻松搞定人物专访
专访何一:友商「叫我」回来做合约
如何准备一场深入的艺人采访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如何策划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