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它自带浪漫色彩,上演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也浸入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在上海,最浪漫的亭,便是位于豫园商城内的“申城第一茶楼”——湖心亭。
翼然而立湖心亭
进入豫园商城,不论走哪条路线,必然会看到翼然立于水中的湖心亭。初见湖心亭,如果对中国古典建筑略有了解,便能一眼看出它与其他亭子的区别——别的亭只有一座,无门无窗也无墙,而湖心亭却由一座亭加两个六角小楼再加一座方亭构成,有门有窗还有墙。
湖心亭之所以有如此奇特的外观,是因为它并非一次建成的缘故。
最早的时候,它是明人潘允端私人园林的一处景点,名曰“凫佚亭”。到了清代,由于潘氏家族日渐式微,园林荒废,于是湖心亭连同莲花池等被20多位布商集资购得,重建了高二层的六角亭台,并名之“湖心亭”。
晚清湖心亭
上海开埠后,布商行业渐渐没落,湖心亭被新业主开设为茶馆,名为“也是轩茶楼”,成为上海最早的茶楼。1924年,由于城隍庙大火波及,当时的茶楼业主利用这一契机,在亭后加建了一座方形茶屋,后来又加建了楼上的两翼六角小楼,与原来的湖心亭混为一体。
就这样,历经二百余年不断扩大的湖心亭,便成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模样。
按说单就外观而言,湖心亭已足够奇特了。但湖心亭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不是它的外观,反而是它的建筑工艺与结构。虽历经数次扩建,但湖心亭整栋建筑为全木结构,不用一根铁钉,连接处全用竹楔,从没重修过。
时间不断改变湖心亭的模样,但它的内在却始终如一。这是独属于湖心亭的浪漫,是一场建筑史上的风花雪月。
申城第一茶楼
湖心亭之所以驰名沪上,当然绝不仅凭借它的建筑结构和历史悠久,更在于它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第27届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暨首届湖心亭论坛
湖心亭内景
自1855年成为茶楼后,湖心亭便成了沪上的“茶文化代言人”。从清代至今,每天来喝茶、体验上海茶文化的人络绎不绝。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陆锡熊特意为它撰写《湖心亭碑记》,清朝佚名诗人作《上海市景词》,也为湖心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豫园热闹在春秋,仕女纷纷结伴游,随意品茶看戏法,湖亭行过又登楼。
那时,湖心亭每日上午有一班音乐爱好者吹奏民族乐器,供茶客欣赏。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清新、高雅、脱俗的品位,使得湖心亭很快成为当时沪上最高档的茶楼,在湖心亭品茶,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颇受一众海上要人与名流的喜爱。
湖心亭百年变化
爱茶的人总是风雅浪漫的,古人为湖心亭的茶文化倾倒,今人亦为湖心亭的茶文化陶醉。豫园商城开业后,一位游客在湖心亭体验茶文化之后,也学古人留诗一首:争道商城湖上亭,凭栏微饮每怡情。丝竹奏出江南好,嘉客闻之一座惊。
这样的诗词文章,还有很多。有时读来,便觉虽世殊时异,但湖心亭的茶文化,就像每一张茶桌上壶中的水、杯中的茶一样,无论怎样总能续上,并且以它的袅袅香气,润养着每一个茶客。
传承中国茶文化
湖心亭的“风花雪月”,当然不止它独一无二的建筑结构,也不止它文人墨客的吟来送往。这些固然是浪漫的,但对于湖心亭来说,最浪漫的事莫过于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
1990年,湖心亭成立上海第一支茶艺表演队,从此,湖心亭每年都会举办几场富有特色的茶会。春天有龙井茶会,秋天有乌龙茶会,每逢中秋,还有“竹丝茶艺赏月会”……
湖心亭江南丝竹
精湛的茶艺、富有特色的茶会,再加上品质优良的茶叶、精美多样的茶点,为湖心亭赢得了不少粉丝。据说一些原住老城厢后来搬迁离开这一带的老上海,现在还经常来湖心亭会一会老茶友,重温往日岁月。
不止普通老百姓对湖心亭有情怀,许多国际友人及国家元首到了上海,若时间允许,必定会来湖心亭领略一番东方情调。看看湖心亭内悬挂的各国元首和政要名流在此品茶的照片,就会明白,湖心亭的茶文化有多大的影响力。
这影响力,便是豫园商城举办“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的底气和实力。
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始于1995年,以弘扬茶文化、搭建海内外茶界交流平台为宗旨,不断创新求变,成了上海每年一度的茶文化展示盛会。
从私家园林一角,到驰名沪上;从一座凉亭,到一座茶楼。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湖心亭从外观到功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细细一想,湖心亭似乎又没有变化——无论是观景的凉亭,还是传承茶文化的茶楼,湖心亭的浪漫与风雅,始终如一。
信息来源:豫园文商
喜欢“黄浦最上海”的小伙伴
记得给我们加个星标,
就能更方便地获取最新信息,
随时与我们互动分享啦~
更多精彩内容
点个“在看”给我们一点鼓励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