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极力维护“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回避型人格展露无疑
最近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黄晓明担任主持的角色,面对三十个厉害的姐姐们,节目还没开播,网友们就纷纷表达对“教主”的担忧。
这周末终于播出了第一期,黄晓明在节目里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她原本是个演员”,旨在说服三位评委不要以唱跳歌手的高要求去评价参赛的演员姐姐们。如果不是节目故意的设定,他一开场就表示是来守护姐姐们的,这个定位感觉怪怪的,至少作为主持的话(节目的说法是“成团见证人”,但实际相当于串讲、主持的角色)应当更客观一些,而不是只是当好人。
“教主”人很好,甚至有时候好到有点卑微。还记得5月21日“带货一哥”李佳琦的直播间里出现了这样一幕:
黄晓明为助农直播,当时的环节是他和李佳琦一起试吃产品。由于黄晓明的椅子并不是固定在地面,在试吃的过程中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小心将李佳琦“挤出”了画面,于是马上说到:“佳琦,我是不是挤到你了…”边说边将自己的椅子往侧面挪。李佳琦的反应一向很迅速,立刻接话说:“没事没事,他们都是来看你的,我天天给他们看。”此刻黄晓明竟然低下头,低声说:“他们不喜欢看我”。李佳琦赶紧接话:“没有没有,喜欢看你呢。”接着赶紧转话题到产品上。网友们表示,“教主”作为一个高颜值的大明星,实在太过谦虚。可是这样的表现真的只是谦虚那么简单吗?
是谦虚,还是“讨好型”人格?
其实都不是。黄晓明几乎是自言自语说出的这句话,而且同时还低下了头,这是一种明显的自我否定的反应,对应性格上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看《中餐厅》里黄晓明的表现,许多弹幕都评论说黄晓明是讨好型人格。然而心理学的概念里并没有这个人格分类。“讨好”只是一种想法或者行为方式,对应的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质。
“教主”很可能存在回避型人格的倾向
在《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书中阐述的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强烈的不胜任感和对他人的批评敏感。我认为黄晓明可能没有到达到“障碍”的程度,但是的确存在这样的明显倾向。
书中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列举如下:
不胜任感对批评敏感为避免尴尬而限制社交活动低自尊回避型人格的典型想法或信念:“我很无能,不受欢迎。”“我希望你能喜欢我,但我想你一定会恨我。”“我不能忍受批评,它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不愉快的处境。”“我不想自已被他人注意。”“如果我忽略某个问题,它会得到自行解决的。”
黄晓明在直播中所说的话竟然和作者列举的想法如此相似:“我很无能,不受欢迎”。还有曾经当黄晓明一度遭受大量的身高造假、疑似长期穿增高鞋时,他竟然在参加快乐大本营的舞台上直接脱鞋“以示清白”;在“闹太套”事件后黄晓明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学英语,也只是为了不再被网友们批评发音太差;在中餐厅“明学”火了以后,他曾说自己反复观看节目视频,反复找某台工作人员探讨自己要如何改进….这些都是用行为在说:“我不能忍受批评,它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和“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不愉快的处境。”
似乎只有“为避免尴尬而限制社交活动”是和黄晓明这位活跃在荧幕前的明星身份不符的,但如果你听过黄晓明在《康熙来了》讲述小时候试镜的经历可能就明白原因。他曾说小时候的他非常内向,内向到类似自闭。有一次试镜,他紧紧地用手遮住自己的脸,导演只好跟他妈妈说,这孩子即使长得再好看这样也没法拍戏。尽管他“不想自己被他人注意”,可当他在指缝中看见了妈妈失望的神情后,最终还是“迫使”自己走上了演艺之路。
“回避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家庭、校园、社区环境,甚至小时候的某些特别经历都会导致“回避型”的倾向。而通常来说最大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因素。原生家庭对成年后的影响无论是从心理学上,还是从许多生活实例都得到了印证。
黄晓明在《旋风孝子》节目上,有一期他想和妈妈谈谈,因为两人对公司管理总有分歧,是不是可以放手由他管理就好,让妈妈相信他可以做好,可是妈妈并不同意。从他俩的对话以及后续的分别采访可以看出,即使到现在,他妈妈也还是对他事无巨细的什么都管,而且认为作为母亲应该操这份心。有意思的是我们在《中餐厅》里看到了一模一样的“黄店长”,任何事情都要操心,任何事情都要背责任。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这样的性格?
1. 针对“不胜任感”:不要管得太多,做一个“懒”妈妈或者爸爸,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就会建立对自己的自信。
2. 针对“对批评敏感”: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孩子,而且不要没有原则性的批评孩子。孩子某个行为做得是不对的时候,针对孩子的这个行为,明确地说明并批评,而且要保持一致性。
3. 针对“为避免尴尬而限制社交活动”:孩子为什么会感到尴尬?是因为你强迫他喊人或者表演?或者是因为在他“表演”了背诵古诗以后,你还和众人“谦虚地”说“我们家孩子可笨了,才会那么几首,不像那谁谁…”在社交活动中要给孩子信心和鼓励。
4. 针对“低自尊”: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提高自尊的第一步是父母开始“表扬”教育。表扬的本质是“正强化”心理暗示,表扬的形式和批评其实一样,要针对孩子做出的某个具体的行为提出表扬,空洞的一句“你真棒”是没有意义的。
参考:【美】兰迪·拉森,戴维·巴斯,《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译者 郭永玉 等,2011年8月第1版
欢迎关注@育儿芝士派,会在养育孩子生活中融入学习到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归纳总结,分享慢慢干货给你。近期我将更新关于儿童语言启蒙的系列文章,欢迎关注哦
网址:黄晓明极力维护“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回避型人格展露无疑 https://mxgxt.com/news/view/1017880
相关内容
坐实好男人人设?黄晓明为保护杨颖,宣布退出《乘风破浪的姐姐》万茜问黄晓明:怎么不让baby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黄晓明回答让人笑翻
黄晓明宣布退出乘风破浪的姐姐 原因是什么
黄晓明宣布退出乘风破浪的姐姐什么情况?黄晓明退出浪姐2真实原因曝光
乘风破浪的姐姐乐队是
姐姐乘风破浪第一季演员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关系
#乘风破浪姐姐2# ...
《乘风破浪的姐姐》发起人为何必须是黄晓明?这“关系网”厉害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