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讲话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4-04-18 09:13

原标题:公开讲话的艺术

本书是文化学者马未都亲自精选修订的全新作品,囊括马未都近15年来的一系列公开演讲及文化类节目。阅读此书,你会如身临其境般感受文化大家马未都的人格魅力。他真诚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如何以小学毕业的学历走出自己的斜杠人生。他叩问生命存在的意义,分享自己的人生“八字方针”,鼓励年轻人唱好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其中既有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也有对生死问题的切身体察,更不乏轻松幽默的撸猫故事,说收藏、聊文化、品人情、话生死,戏谑而不失庄重,通达而不藏功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个更真实有趣的马未都。

公开讲话的艺术,往大了说叫讲演,但照稿念的另算。

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不大在公众面前讲话。为什么呢?中国人强调“含蓄为美”。人得含蓄,别那么张扬,不喜欢出风头。一说出风头,就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言多必失”“祸从口出”……魏晋人李康早就总结过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第一句我们常说,都懂,不用解释。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如果岸上有一个土堆突然滑落到河里,水流立刻就把它冲没了,这叫“流必湍之”。第三句呢,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表现得高于别人,大家一定在背后说他坏话。

这都是我们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在众人面前说话一定要思索,导致中国人不大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学校里的语文课,本来是“语”在前,“文”在后,可是今天,不重“语”,只重“文”。孩子作文写得再好,也很难在公众面前说话,顶多是当众朗诵他的作文。西方的小学校里经常有这样一堂课:刚放完假,每个学生都上台,把自己假期里经历了什么讲一遍。讲完老师点评,谁讲得有意思,谁讲得有重点,谁讲得有细节。

我们今天的小学、中学,也应该让孩子们锻炼当众说话。每个月可以有一堂课,让每个人都讲一讲郊游的记忆、春节的见闻、电影的观感。这是一种基础训练。小时候不训练,长大了肯定没法在公众面前表达。

讲之演之,自信自如

我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课堂训练,但是从小,上台的机会就不少。第一次面对百人以上的场合当众说话,是十四岁。那个年月,我在东北的五七干校,上台之前,腿肚子就转筋,紧张得不行。上去说什么呢?基本照稿子念,“誓死保卫祖国”一类的话——珍宝岛打仗嘛。但这毕竟是一个锻炼。

后来到农村去,十八岁了,当时算知识青年,没少替各位农民叔叔、村主任伯伯写讲话稿。有时候,他们念我写的稿子,因为在现场太紧张,导致失去了基本的辨识力,闹了不少笑话。

能不能在公众面前脱稿讲话,也是一个人的能力。过去我们看到各种单位,各级领导,只要发言,就从兜里掏出一张稿子来念,干巴得要死。我在单位上班的时候,就怕听报告会,一点儿都不生动,没意思。领导拿一大摞子纸,念完拉倒。

我们为什么不能脱稿讲话呢?因为怕犯错误。说话很容易说错,比如我录节目,经常打磕巴儿,脑子短路。如果这番话还承担着某种责任,压力就更大。与其出错,不如不说。

可是你越不说,就越不能说。很多人都怵上台发言。我参加过一个很大场面的会,那个单位有一位副总,从来没上过台,那天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让他上台先讲两句。好嘛,副总上台以后,就剩下嘴唇哆嗦了。我坐得比较靠前,看得很清楚,简直替他难过。哆嗦半天,一句也说不出来,脸色煞白,紧张到那个程度。

其实在公众面前讲话,尤其是人多的大场面,每个人都紧张。有一次我跟濮存昕一起参加一档节目。我说,我上过很多很多次台,按说不该紧张,可还是有点儿紧张。他说这是好事儿啊,适度的紧张对发挥特别有好处。他还说,他现在的“毛病”就是上台紧张不起来。他是演员,演一出戏,可能连续一个月每天晚上都要上台,太习惯了。

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听他这么一说,我发现自己就属于那种“适度紧张”。上台之前一定是紧张的,上去以后就不紧张了。原来这是好事儿。

过了紧张这道坎儿,讲什么,怎么讲,也是需要斟酌和练习的。往台上一站,你的姿态,你的口吻,你的节奏,跟平时说话真不一样。

我碰到过一个人,自觉特别能说。有一回参加活动,主办方请他上台,给他留了十五分钟的讲话时间。他还嫌少,就给我这么点儿时间?信心满满地上了台,呱呱呱呱开始讲。讲了五分钟,没词儿了,一看表,还有十分钟呢,脑子“嗡”的一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样的人有很多。平时夸夸其谈,话与话之间没缝儿,想扎都扎不进去。但是一上台,前言不搭后语,没文采没逻辑。

演之讲之,感人肺腑

所谓讲演,是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公开表达。不管你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你要当众阐述一件事情、一段经历,都属于讲演的范畴。还有一种公开说话的形式更深刻一些,叫演讲。

演讲和讲演有什么不同呢?从字面上看,“演”在前,“讲”在后,说明前者表演的成分居多。从内容上看,“讲演”更多是讲私事,讲私情,大部分人只能讲一次,或者同一个故事反复讲;“演讲”更多是讲公共事务,要求演讲者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极强的感染力,尽量不涉及私事私情,但也不排除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把私事变成公事,把私情变成共情。

我前些日子去欧洲,在飞机上看了个电影,叫作《国王的演讲》。这电影获得了很多“奥斯卡”的奖项。电影的内容之平淡,以至于我相信我们很多大导演是没有能力去处理的。

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呢?英国约克公爵、乔治五世国王的次子,从小口吃,没法在公众面前流畅地讲话。在家人面前说话,给孩子讲故事,倒是一点儿问题没有。看到这儿我就想起我爹。我爹最大的特征就是,在生人面前的第一句话一定结巴得不行,按我妈的话说就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有意思的是,我听过我爹在大会上做报告,从头到尾一个磕巴儿不打。我的一些演员朋友也是,平时说话结巴,拖长音,上台演戏的时候,或者演电影电视剧的时候,一点儿毛病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比约克公爵幸运。

约克公爵的身份要求他必须具备演讲的能力,遍访名医之后,找到了一位语言治疗师,在他的指导下,练习放松身体,放松口腔。这位治疗师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还兼具心理医生的功能,帮助约克公爵直面内心的阴影,那才是导致口吃的根本原因。乔治五世国王驾崩后,本应继承王位的长子宣布放弃王位,就是那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于是,约克公爵临危受命,成了乔治六世国王。通过克服内心障碍,他的口吃已经大大改善,在加冕典礼上成功地发表了演说。1939年9月3日,即位两年的乔治六世国王发表了著名的《宣战文告》,向德国法西斯宣战,鼓舞了大战前的英国军民。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平淡却不空泛。每一个角色都尽职尽责,演得那叫好,那叫恰如其分。

责任编辑:

网址:公开讲话的艺术 https://mxgxt.com/news/view/1007

相关内容

李菁担任艺术顾问,昌平举办“大明故事我开讲”活动
中外艺术家汇聚太原文庙“对话·龙城” 展现东西方艺术之美
尚长荣:麒派艺术是用之不尽的、研究不完的一个艺术课题
汤宁容绘画艺术展在上海宝龙艺术中心开幕
开讲了!黔图讲座《书法欣赏漫谈》在三台书院明伦堂举行
“增添更多艺术交流的可能”
中法艺术家携手新媒体艺术促文化交流
天府艺术公园内,这一城市美学地标获国家级奖项
大明故事我开讲 昌平区讲明文化故事大赛今日启动
永州市第四届语言艺术节暨第七届演说中国永州站语言艺术系列展示活动在零陵启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