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逢彬 张雨涛:《史记》考证五则

发布时间:2025-04-29 09:44
杨逢彬 张雨涛:《史记》考证五则摘要:《史记》流传时间久远,篇幅丰富,至今还留存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难字词问题,例如:“禁不得祠”中,“禁不得”乃一语义复现结构,“禁”可与各类否定词,组成语义复现形式;“乃循从代来功臣”,“循”确诂为“安慰、抚慰”,不必从《汉书》异文改为“修”;“铸钱器”,“钱”当是“铁”的讹字,义为“铸造铁制器具”;“且夫楚唯无强”,“唯无”是文献中常见结构,表示一种假设情况;“数见不鲜”中,“鲜”指新杀的肉食,非指人际关系的新鲜感。以上五处需要回到当时语言环境中,通过足量的书证归纳,运用考察分布等方法,给予更加准确的解释。
《史记》流传时间久远,篇幅丰富,至今还留存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难字词问题。《秦始皇本纪》“禁不得祠”,有学人将其认为是连动结构;《孝文本纪》“乃循从代来功臣”,前人及多部译注本认为“循”应写作“修”,解释为“封赏”;《大宛列传》“铸钱器”,部分学者将“钱器”分释为两物,即“金钱和器具”;《留侯世家》“且夫楚唯无强”,有注家将“唯无”一句看作是比较句,解释成“没有比楚国更强大的国家”;《郦生陆贾列传》“数见不鲜”,前人多有将“鲜”理解成“人际关系的新鲜感”。以上五处释读,都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需要回到当时语言环境中,通过足量的书证归纳,运用考察分布等方法,给予更加准确的解释。一、“禁不得祠”《秦始皇本纪》: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这段记述历来争讼不已,焦点集中于“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如何断句。《史记》原点校本断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史记》修订本采纳辛德勇校勘建议,将“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一句连读。笔者也曾讨论过该问题,对辛德勇及前人的观点有所献疑,读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但仍有需改进之处。最近,富金壁提出新句读“……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徙谪实之”是“以罪人作居民充实新县”,“初县,禁不得祠”是“建立新县,(新县)一律不准祭祀”。富氏的方案更准确,可信从。其次,更重要的一点,诸家对“禁不得祠”的解释于义未安。富金壁将“禁不得祠”译为“(初县)一概禁不得祭祠”,未能将“禁不得”解释清楚。检校诸译注本,王利器版 翻译为“下达禁令,不得祭祀”;杨燕起版译为“发布禁令不得祭祀”;许嘉璐版则译为“下禁令不许祭祀”。都是将“禁不得祠”看成连动结构。我们认为,“禁不得祠”是一同义复现结构,“禁”和“不得”同义重复,译义取其一即可。最早陈槃已对“禁不得”做过归纳和分析,但未能明确“禁不得”内部为同义复现。具体论述如下:“禁不得+X”一类同义复现结构,是当时典籍中的常例。字词同义而复用的现象,《古书疑义举例》在“语词复用例”有很多举例,转引部分如下:《尚书·秦誓篇》:“尚犹询兹黄发。”言“尚”又言“犹”。《礼记·三年问篇》:“然后乃能去之。”言“然后”又言“乃”。《庄子·逍遥游篇》:“而后乃今将图南。”言“而后”又言“乃”。《史记·商君传》:“乃遂去之秦。”言“乃”又言“遂”。《汉书·食货志》:“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言“大氐”又言“无虑”。 “禁不得”一语,“禁”指不准某人做某事,本身就带有否定含义,因此与“不得”语义上重复。文献中“禁不得”的用例丰富,且形式多样。首先是“禁不得+VP”,或者“禁+NP/VP+不得+VP”格式(VP指动词结构,NP指名词结构),如下例句(1)—(5):(1)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与前“大钱五十”者为二品,并行。欲防民盗铸,乃禁不得挟铜炭。(《汉书·王莽传中》)(2)杜超,字祖仁,魏郡邺人,密皇后之兄也。少有节操。泰常中,为相别驾。奉使京师,时以法禁不得与后通问。(《魏书·杜超列传》)(3)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汉书·宣帝纪》)(4)皇后以光外孙,年少不知,居位如故。光欲后有子,因上待疾医言,禁内后宫皆不得进,唯皇后颛寝。(《汉书·五行志上》)(5)民不得挟弓弩。……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短兵接则众者胜。(《汉书·丘吾寿王传》)再者,“无”“毋”和“不”语义相近,都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副词,因此文献中亦存在“禁(+NP)+无(毋)得+VP”格式,如下例句(6)—(9):(6)禁无得举矢书,若以书射寇,犯令者父母、妻子皆断。身枭城上。(《墨子·号令》)(7)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史记·孝文本纪》)(8)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禁郡国无得献名兽。益吏三百石以下奉。(《汉书·哀帝纪》)(9)以众吏捕寡贼,其势必得。盗贼有害无利,且莫犯法,刑错之道也。臣愚以为禁民毋得挟弓弩便。(《汉书·丘吾寿王传》)再者,删去“得”字,“禁”和“无、毋、勿”等否定词也可以组成同义复现形式,如下例句(10)—(13)的“禁……毋……”“禁……无……”“毋禁”等。较为典型的是例句(13),前句“不能禁狗使无吠己也”,“禁”和“无”重复,后句“不能禁人议臣于君也”则是普通表述,不存在语义重复。(10)使司寇出新客,禁旧客勿出于宫。(《左传·昭公十八年》)(11)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吕氏春秋·季春纪》)(12)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史记·孝文本纪》)(13)白珪谓新城君曰:“夜行者能无为奸,不能禁狗无吠己也。故臣能无议君于王,不能禁人议臣于君也。”(《战国策·魏策四》)结合以上诸例,与“禁”相关的同义复现结构,可分为4类:首先,“禁”后是否带上其他语言成分,可分为“禁不得、禁无得、禁毋得”和“禁……不得、禁……无得”;再者,删去“得”字,可以分为“禁……毋、禁……无”和“毋禁”等。这4类同义复现结构虽然形式不同,但语义表述上没有差别。“初县,禁不得祠”,现代汉语可译为“新县禁止举行祭祀活动”,或“新县不能举办祭祀活动”。二、“乃循从代来功臣”《孝文本纪》:上从代来,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抚诸侯四夷皆洽驩,乃循从代来功臣。 “循”的写法和释义存有争议。梁玉绳曰:“《评林》余有丁曰'循谓次及之也’。义门《读书记》曰'循,《汉书》作修,是也。功下无臣字’。二说以义门为长。”《史记会注考证》此处写作“修从代来功臣”,并曰:“《枫》《三本》《汉书》亦作'修’,'功’下无'臣’字。”《史记笺证》也说:“循,以次及之。按:《会注考证》本与《汉书》皆作'修’,作'修’者是。修:行,这里指封赏。”检校各译注本,吴树平版解释“循”为:“循,以次赏赐。'乃循从代来功臣’,此句《汉书·文帝纪》作'乃修代来功’,于义较长。”王利器版的解释作“循:依照。这里指依次论功行赏”。台静农版的译文写作“乃行赏从代来的功臣”。都是把“循”解释成“按劳封赏”。我们认为,以上的解释于义皆未安,“循”应该为“安抚、抚慰”义,原文无误,不必改为“修”。没有充分的语言证据,不能仅仅以《汉书》的异文,就对《史记》原文进行更改。《汉书》在袭取《史记》内容时,并不可能做到字词上的完全相同,需要审慎对待。分析如下:其一,考察汉代的文献,“循”未尝见有作“封赏”义的语例。各译注本将“循”解释为“封赏”,应是采取梁玉绳和泷川资言的说法,将“循”认为是“修”的讹字,而加以解释。仅仅认为《汉书》异文于文意更胜,而改动《史记》原文,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帖。“循”的“安慰、慰问”义是文献的常见义,段玉裁注《说文》“循”曰“引伸为抚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四》“勉循士民”,胡三省注:“循,抚循也,顺也。” 其他如下例句(1)—(7),“循”都解释为安抚、安慰。而且,诸例中“循”所处的语境,皆表述权贵官宦抚慰百姓、士卒,即上级对下级表达关心慰劳,这和“乃循从代来功臣”的语境一致。再者,《王力古汉语字典》释:“填,通'镇’,安定。《史记·吴王濞列传》'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士以镇之。’”“填抚”即“镇抚”,也就是“安抚”之义。前文“填抚诸侯四夷洽驩”,既言安抚诸侯四夷;后文“乃循从代来功臣”,又言安抚从代地来的功臣,文意衔接上也无问题。因此“循”无需改读。(1)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2)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史记·萧相国世家》)(3)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史记·吴王濞列传》)(4)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史记·王翦列传》)(5)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汉书·盖宽饶传》(6)校尉临众幸得承威德,奉厚币,拊循众羌,谕以明诏,宜皆乡风。(《汉书·赵充国传》)(7)贼乱蠲除,民反农业,拊循贫弱,锄耘豪强。(《汉书·王尊传》)其二,《汉书》异文作“乃修代来功”,即“封赏代地来的功臣”。班固之所以改动《史记》,是因为古代统治者抚慰他人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给人加官晋爵,进行封赏,如下例句(8)—(12):(8)太后王诸吕,恐即崩后刘将军为害,乃以刘泽为琅邪王,以慰其心。(《史记·吕太后本纪》)(9)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史记·卢绾列传》)(10)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史记·留侯世家》)(11)封中山王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益中山国三万户,以慰其意。(《汉书·成帝纪》)(12)莽好空言,慕古法,多封爵人,性实遴啬,托以地理未定,故且先赋茅土,用慰喜封者。(《汉书·王莽传下》)例句(8)中吕后封诸吕为王,害怕自己死后刘泽发难,于是封刘泽为王,是为了稳定刘泽。例句(9)高祖刘邦封赵地的四人各千户,也是为了安慰赵人,从而能命令他们出兵平叛。例句(10)“自坚”即“自信、自安”,张良建议刘邦先封赏仇敌雍齿,是为了先稳定住其他功臣。这些例证,皆是君主用封赏官禄、爵位的方式,来安抚、笼络人心。《孝文本纪》载:“上从代来,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抚诸侯四夷皆洽驩,乃循从代来功臣。上曰:'方大臣之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以得保奉宗庙。已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司马迁认为,这是汉文帝对代地旧臣的安抚,于是书为“循从代来功臣”;班固的理解则更直接,纯粹以封赏言之,写为“修代来功”。两位作者理解不同,对历史事件看法不一致,导致了异文的产生。因此不需要厚《汉书》而薄《史记》,认为《史记》记载有误。三、“不知铸钱器《大宛列传》: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存在争议的是“铸钱器”。《集解》:徐广曰:“多作'钱’字,又或作'铁’字。”泷川资言则说:“《西域传》作'铁器’,吴仁杰曰:当从《史记》为正,《西域罽宾传》有'金、银、铜、锡为器,金银为钱’,则钱、器自是两事。”陈直说:“《隶续》卷十一《耿勋碑》云:'又开故道铜官,铸作钱器,兴利无极。’传文盖指其地有铜矿而言,并可证钱器二字,本为汉人联文,作铁器者非也。”检校各译注本,台静农版、杨燕起版、许嘉璐版、韩兆琦版 都将“钱器”解释成两种事物,即“金钱和器具”;王利器版则遵从徐广的旧注,将“铸钱器”改为“铸铁器”。从文献考察的结果看,“铸铁器”为正,“钱”当是“铁”的讹字。《说文》古文“铁”写作“銕”,而“銕”与“钱”的繁体字“錢”形体相近,导致出现

网址:杨逢彬 张雨涛:《史记》考证五则 http://mxgxt.com/news/view/883928

相关内容

七仔说八卦:谢彬彬 郑湫泓 杨幂 丁程鑫 赵今麦 张杰 周深 江疏影 刘敏涛
杨幂 杜海涛 张雨绮...
卜喜逢:《红学史上的第一次学术碰撞——蔡胡论争考论》
《阿郎与彬彬》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
岁月不老,情更浓——成龙与杨紫琼重逢记
忠犬系男友张彬彬黑历史曝光 网友:原来你是这样的张彬彬
张彬彬谈合作过女星热巴古灵精怪 杨幂会照顾人
杨烁和刘涛到底是什么关系
记者证换证公示
青春环游记第五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