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科学家VS娱乐明星,谁的持续赚钱能力更强?

发布时间:2025-05-09 13:36

又到了诺贝尔奖的开奖季,手机连续几天被诺奖“刷屏”,然而我们都知道,科学家们只能“霸屏”这几天,过了这个时间段,就没有这个热乎劲儿了。还记得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与“黄晓明和Angela baby大婚”两则同期的新闻PK时,屠呦呦的声势输的不是一星半点儿。屠呦呦的诺奖奖金约合300万人民币,而网爆黄晓明baby的一场婚礼花费就2个亿,所以一些人大呼: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还比不过娱乐明星。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决定两者之间谁更赚钱、谁更吸睛呢?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你:会“抢头条”的人,更会“赚钱”

其实科学家和学者,并不永远比娱乐明星的人气低和收入低,以三位学者举例:

中国的“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一九四几年在美国时,年收入不低于十万美金。而当时美国家庭的年收入才三千美元左右,换算一下:钱学森一年的工资相当于二十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他一年的工资可以买70辆汽车,或十套豪华公寓。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A. Kimbal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这也让钱学森在国际上都拥有非常高的关注度。

易中天教授,于2005年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做电视讲座,爆光度非常好,在2007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名人榜中,易中天教授位列第47位,年收入约达660万元,当年超过了高圆圆(620万)和胡歌(570万)。易教授也自爆“我每年收入抵得上一个小企业”,可谓真的不差钱。

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老师,2018年参加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去年仅凭借在得到卖课收入已爆赚8500万,超过了福布斯明星榜中的彭于晏(7500万)和霍建华(7500万)。薛教授也干脆辞职不再做教授,自此全职做“网红”。

所以我们看,在学者和娱乐明星的PK中,学者未必永远都会输。我在查阅2006年的中国名人榜时,看到了福布斯给出的完整评选维度,里面主要是各大媒体的传播指数,而这些指数,正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直接决定了学者和明星的收入水准。

我们现在提到哪个当红明星时,往往叫他“流量小生”,的确,在互联网环境下,是一个流量当道的时代。所以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早在上个世纪就预言:“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个观点现在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

我把经济学家的观点做个通俗翻译就是:谁会“抢头条”,谁就更“赚钱”。也就是说更“赚钱”的决定因素不是职业,而是媒体曝光度。

二、影响力变迁史:随着媒体形式的变化,科学家才“输给”娱乐明星

在原始社会,文字还没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采用的是“口语媒介”,依靠人脑来记录,然后口口传播,但是这种传播经常会出错。当文字出现时,人类社会从口语媒介过渡到了书写媒介,这就给了科研成果非常好的传播土壤,那个时期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个黄金时代,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学者名声鹊起,成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主要对象。

而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媒介出现后,娱乐就取代了科学,成为了信息的主体,这是由新媒介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广播和电视媒介的速度快、信息颗粒度小,天然就不适合要求精准和逻辑完备的科学进行传播。试想广播电视节目通常只有30到40分钟,留给嘉宾的时间就更少,科学家可能连一个定义的准确表达都还没完全展开,就结束了,如果说的不完备,还可能引来同行的耻笑,所以科学家们都不愿意去上节目。

所以,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家塞萨尔·伊达尔戈曾说:当人类从印刷时代进入电波时代之后,科学家们的威望和社会地位就相对下降了,这是由传播媒介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力变迁决定的。

三、科学家缺乏自主传播意愿,主动放弃了“抢头条”战场

阻碍科学家们影响力打造的最大敌人,其实就是他们自身。要知道在科学界,本来就是派系林立,谁都不服谁,如果一个科学家花了很多时间在大众传播上,就会被同行认为是不务正业,有损于他在学术圈的地位。像敢于吃螃蟹的薛兆丰教授,就受到了同行的强烈攻击,我甚至怀疑教授的辞职是不是迫不得已,毕竟他辞职后也没沉迷于参加综艺,依然还在默默地做他的研究。还有何炅,因为红了多年后一直保留了北外老师的身份,还要被同事举报。都是因为如此。

尝试主动传播的易中天教授、薛兆丰教授,都已经收获了影响力和财富回报上的双丰收。易中天教授在央视讲授了《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之后,鲜少露面,开始专注创作他的《易中天中华史》,但是他依然通过公众号、头条号等发布创作成果,所以我们看到他现在一篇文章轻轻松松10万+,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大V了。

薛兆丰教授,在综艺节目《奇葩说》中,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例子传播经济学思维,为公众普及“时间成本”、“比较优势”、“汉德公式”等等经济学知识,他现在已经成为全中国最有知名度的经济学家了。

这都是学者很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媒介性质、获得更大影响力的案例。而其它的大部分学者,都是主动放弃了影响力“战场”。从长期来看,这对科学研究是不利的,老百姓都不知道科学家们在干什么,这玩意有啥用,又怎么会充分支持科学研究呢?

四、人类的“集体记忆”会衰退,科学家的影响力时间跨度更长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娱乐明星,从主观意愿上来说,谁都愿意长红不衰、名垂千古,但从客观实际上来说,一个名人的影响力可以持续多久,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人类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集体记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集体记忆会随着媒介的改变而改变,甚至连所记的人也会发生变化。通俗地说:再红的人也可能会“过气”,我们来聊个有趣的情况:

60后的男神是周润发

70后的男神是刘德华

80后的男神是周杰伦

90后的男神是鹿晗

00后的男神是蔡徐坤

所以你看,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娱乐偶像,同样贵为影视男神,周润发在80后脑中还有印象,而90后对周润发的感情就淡了,如果现在抓几个00后、10后来问问,他们甚至会反问你周润发是谁?

明星之所以会过气,就是集体记忆的衰退,而造成衰退的原因一个是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就忘了;还有一个是他们不再占用媒介资源,人们不再被提醒,也就渐渐忘记了。毕竟人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越来越多的新内容来挤占人们的记忆空间,人们必须移除一些旧的记忆,才能装入新的记忆。所以我们就把老明星忘了,这就很好地诠释了那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而科学家们创造出的科研成果、理论成果,会一直被后世所应用,并指导后世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其影响力可以有更长的时间跨度,像今天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力经济”的学者早在2001年就去世了,我们却至今还在谈论他、学习他,他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数量庞大的企业家粉丝,我想他若还在世,财富量级一定会很大,就像网上会有人开玩笑说“艺术家死了才值钱”,其实“生死”并不是决定一个艺术家或科学家值不值钱的标准,核心依据还是看,他的成果什么时候能收获更多的注意力,他本人就更有影响力,他也就更“值钱”。

最近这些年,我们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现象,长期能“抢到头条”的,除了娱乐明星外,还有企业家,比如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马化腾、雷军。就导致在当代年轻人眼中,这些商业偶像跟娱乐明星一样的具有影响力。这背后的原因也无非是,商业领袖更能适应新的媒介传播形式,进入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其实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希望科学家能与媒体更多的合作,让科学传播成为常态,这样就不止是“诺贝尔奖”公布期,人们才被科普了。我们希望科学家能最多的“抢头条”,也最“值钱”。

欢迎关注我的百家号 【晴观】,

跟你聊聊我的品牌观+传播方法论。

网址:诺贝尔奖科学家VS娱乐明星,谁的持续赚钱能力更强? http://mxgxt.com/news/view/1080797

相关内容

同为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和屠呦呦谁的影响力更大?
科技品牌的创新加持——诺贝尔奖得主与品牌合作的优势
诺贝尔奖明星成长故事:化学奖
诺贝尔奖明星成长故事·文学奖
周鸿祎预测诺贝尔奖项:ChatGPT或得诺贝尔文学奖
2024诺贝尔文学奖预测!
诺贝尔化学奖论文10篇
韩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为啥“悲伤文学”更有影响力?父母要有所警惕!
诺贝尔奖明星成长故事:文学奖
愤怒:科学家影响力与收入远不及娱乐明星!时代悲哀!

随便看看